一、引言
"媽媽,我想要妹妹手裡的那個棉花糖"
"你這個跟妹妹手裡的是一樣的,一個袋子裡拿出來的"
"媽媽,不一樣的,妹妹的是心形,我這個是小花形狀,妹妹那個比我這個好看,你讓妹妹跟我換一下"
這是盈盈跟她大女兒的對話,孩子手裡的棉花糖,都是從一個包裝袋裡拿出來的,沒什麼大的差別,唯一有差別的就是形狀了。於是就發生了上面的一幕,盈盈很無奈,讓小女兒跟姐姐換一下,她不同意,然後就惹得大女兒氣哄哄地對妹妹說"不換就不換,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下次有更好的",結束了這一次的棉花糖爭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到這樣的狀況,因為這樣的狀況好像還挺經常的,孩子總覺得別人的手裡才是最好的,自己的永遠比不上別人的,就想要拿過來。當他們拿不過來時,就會"吃不到嫌棄葡萄酸",孩子的這種心理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二、什麼是"酸葡萄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來源於一則寓言故事,大致意思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站在葡萄架下面說葡萄酸,形容的就是得不到就否定事物的情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酸葡萄心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在朋友面前丟面子,有時候他們也是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讓自己接受現實。
"酸葡萄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見,因為孩子的思維沒有發育完全,他們沒有很好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們就會盲從,認為別人手裡的就是最好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長時間處於這種"酸葡萄心理"的狀態下,可能會帶來以下後果。
三、長時間"酸葡萄心理"可能帶來的帶來的後果
首先,孩子斤斤計較
當孩子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時,這個東西很有可能就會變成孩子的執念,總是想著自己如何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孩子就會因為這種心理變得斤斤計較,也會變得偏執。到最後,他們會把得到這個東西當成自己的目標,即使自己不需要了,也要得到。
其次,孩子的眼界越來越窄
孩子糾結於別人手中的東西時,可能他們就只能看到別人手中的一點點東西,看不到其他新鮮的東西。這就會導致孩子的眼界變得越來越窄,像井底的"青蛙"一樣。這會讓孩子在與人的相處中變得不懂欣賞。
最後,孩子的嫉妒心越來越重
孩子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總是認為別人的就是最好的,這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嫉妒心,因為太想得到,但是沒有得到,可能會讓他們惱羞成怒,這就使得他們的嫉妒心越來越重。
"酸葡萄心理"會讓孩子的眼界越來越窄,會讓他們變得斤斤計較,明明是很小的事,卻看的很嚴重,也會讓孩子的嫉妒心變得越來越重,由此看來,家長要儘量幫助孩子,不要讓孩子形成"酸葡萄心理",家長可以試試以下三種做法。
四、家長可以怎麼做
第一、家長不能一味地順從孩子
孩子想要別人手中的東西,得不到就會給自己找藉口,也就是會"酸"別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太容易了,以至於他會自然地認為別人也要很容易地滿足自己,可是別人不是自己的家長,怎麼可能事事都順從孩子。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不要一味地順從孩子,讓孩子知道獲得不是那麼簡單的。
第二、教育孩子,不要讓孩子出現攀比的心理
孩子出現"酸葡萄心理",可能是因為孩子有了攀比的心理。比如,兩個小孩在玩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小朋友說"我媽媽今天給我買了飛機模型,還答應我明天帶我去公園玩,你有新玩具或者會去公園玩嗎?"說這話的小朋友可能是無心之舉,但是會讓另一個孩子記在心裡,他可能就會在心裡想要新的玩具,也想要出去玩,不能讓自己落後,在無形中,孩子就有了攀比之心。但是攀比不可取,適合別人的,可能並不適合自己。
第三、讓孩子透過合理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家長要在生活中引導孩子,想要獲得自己理想中的東西,要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不要想著投機取巧,別人手裡的東西,可能只是看起來好,然而並不適合自己。再說,透過自己獲得的東西,才更有意義。
五、結語
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告訴孩子,並不是"拿不到手的,才是最好的",也要告訴他想要別人手裡的東西,其實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可能並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