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rakush
最近重倉比亞迪的朋友,想必有些喘。
春節復工至今,比亞迪的股價跌超21%,從每股260+元的高位,最低下探到每股194元;市值蒸發1000多億,每日開盤都在期待只是小幅回撥,結果給調整走了一個廣汽。
所幸本週股價又給彈回到200以上,但利好仍然拉不太動,形勢仍然非常緊張。尤其如果結合特斯拉和“蔚小理”一起看,讓人懷疑,莫不是新能源汽車終於吹破泡沫了;結合寧德時代一起看,莫不是新能源產業鏈隨之入冬了;再結合茅臺一起看,莫不是抱團股必然傾覆崩塌了。
橫看要塌側也塌,類似的質疑去年就在,仔細想想其實更早就在、從來都在。如果做短線,這種沒有節點的看衰,就像不標日期的天氣預報,都是廢話;如果做長線,廢話就更一無是處了。我們知道,要做時間的朋友,去看它的長期價值,中間波動都是浮雲。
可怎麼看呢,又是一團玄學。
昨天我看了最新一期《酌見》。這是一檔俞敏洪主持,和大佬一邊噸噸五糧液一邊閒扯淡的談話節目,本期來客正好是王傳福。談話有些油膩,夾帶了不少俞敏洪自戀的私貨,但還是說到了些有意思的內容。你會發現,比亞迪這樣的企業,如果要為長期價值找一個憑據,就一個,或許可以化繁為簡地就看看王傳福這個人。
“因為在公司都是我一個人做決策。”談到2003年決定做汽車,王傳福說。
比亞迪汽車是從收購秦川汽車開始的,這個標的其實什麼技術都沒有,相當於就是收購了一個牌照,一切還是要從零自己幹。他買了50輛二手車,土法煉鋼拆車研究造法。當時比亞迪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幾乎所有人都反對這個莫名其妙的計劃,不過沒什麼用。“內部這塊問題不大,他們可能有一些反對,也不敢說。”
某種程度上,比亞迪體現的就是王傳福本福的意志和戰略眼光,至今仍是如此;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包括個人失誤和侷限,如果有的話。
俞敏洪問,你有沒有想過萬一你造的車就是賣不出去不成功的話,是不是比亞迪今天就沒了?王傳福深深嘆一口氣說,“對,對。”但總感覺還有半截沒說的話,在執拗地拒絕失敗的可能性。
在他看來,“定戰略不是賭,一定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哪有什麼失敗可言,“萬一”只是暫時的挫折與苟且,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解決它。你會挺喜歡這樣的企業家。
“喜歡”看上去不是理性的標準,卻是有些大師手筆的標準——畢竟查理·芒格也是這麼看的。
芒格應該是全球最成功的比亞迪長期價值路人粉。2008年,正是在他的建議下,巴菲特向比亞迪投資了2.32億美元。到上週(2月27日)伯克希爾-哈撒韋釋出上年財報,比亞迪位列其十大持倉股,12年內持倉市值增長近25倍。
這是看長期價值獲得的回報。投資之初比亞迪名不見經傳,在不少人眼裡,這筆投資本身是價值背書,甚至是比亞迪全身上下最大的價值所在;而很長一段時間,比亞迪的表現都屬於平平無奇,到2019年還排不上位,到去年才有所騰飛。
去年騰飛多少是帶點時代膨脹的。不過芒格表示,還會繼續看好比亞迪,所以也會傾向於繼續持有比亞迪。這就是再往前兩天(2月25日),他參加Daily Journal的股東大會時說的。
現場就有人提出泡沫質疑。眼下比亞迪市盈率200多倍,雖然和特斯拉的1100倍相比還比較正常,但是其中難道就不存在股價過高、公司業績無法支撐的情況麼。伯克希爾素以長期持有優質公司的股票著稱,對這樣的比亞迪,選擇持有而非賣出的原因是什麼?
芒格就說,他們對比亞迪還沒有形成體系,也還在不斷學習。但是——“我們非常喜歡這家公司,也很欣賞它的管理層,所以我們會遵從內心的真實想法,繼續持有。”
伯克希爾的持有,是誠懇的硬核持有。一些精明的持有,常常會擇機賣出一半,那麼之後無論行情如何波動都比較好接受。芒格和巴菲特很少這麼幹,伯克希爾此間就從未賣出過比亞迪。所以他們的超級重倉、繼續持有,是對比亞迪往後長期價值的再次肯定。
我們或許可以將這種“喜歡”,理解為經驗培養出來的商業直覺。對於比亞迪和王傳福,芒格似乎一直憑著這樣模糊而又神準的直覺。
2009年《財富》雜誌封面故事採訪,他便是說對比亞迪創始人的願景“著迷”,並稱王傳福是“托馬斯·愛迪生和傑克·韋爾奇的結合體,會像愛迪生那樣解決技術問題,像韋爾奇那樣完成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節目裡恰好又提到了這個評價。在王傳福看來,自己更偏愛迪生一點,時間分配基本上是七三開,七成在技術,三成在管理。現在雖然已經不參與具體研發,但是還是由他來負責定義,他仍舊是比亞迪的總工程師。比如刀片電池,最早就是他提出的概念。
王傳福認為,在一個變革的行業,一定是技術驅動的公司佔上風。而比亞迪就是崇尚技術的一群人,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把問題解決掉,抓住痛點,就一定會獲得行業的承認。非常樸素的辦企信念,也是得益於此,王傳福說,三年內很難有其他企業能模仿比亞迪。
戰略和技術之外,王傳福似乎就不太作考慮。比如比亞迪這個最騷的名字,總部進門大屏就寫著Build Your Dream,中文註釋成“成就夢想”。這個品牌精神雖然文法沒什麼錯,卻總讓人覺得和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坐擁同款洋涇浜。
你以為是土嗨在牽強附會,結果王傳福說是純屬隨機。“比亞迪”最初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當時在深圳註冊公司,兩個字的名字太容易重了,三個字的組合不重名。做大之後要考慮品牌,才用首字母縮寫BYD湊出來了個意思。
這種碰到問題再說的模式,在一些人看來或許會顯得缺乏系統性,但另一面則顯示出了強大的執行能力。另一個例子就是口罩。去年2月疫情期間,比亞迪開始造口罩,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也為解決復工剛需,22萬員工一天要50萬隻口罩,兩個月等貨根本等不起。
於是比亞迪動員三萬名工程師,三天畫圖紙,七天做出第一臺口罩機。口罩熔噴布後來也花了三週自己做,因為採購成本從每噸2萬漲到每噸70萬。這就是一個有手就能自給自足的企業。兩個月不到產能幹到一天一億隻,三個月不到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製造商。雖然初衷不是為了錢,但最後竟然還是盈利了。
有朋友可能會不以為意,這些蠅頭小利不足以照亮主營業務,不是估值的參考關鍵。尤其近兩年其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整體在減少,會被認為是盛名之下其實萎縮的表現。但是我覺得可以把關注重點放在比亞迪漢上,放在得以推出背後的能力上。
漢代表了比亞迪對電動車產品的最新定義,和過去比亞迪有著明顯的分野,看得出對時下電動車趨勢的迅速反應和策略調整,出臺後對後面的很多車型都造成了定義壓力。它的銷量是實打實在增長的,意味著摸對了市場需求。我們或許應該扔掉一些歷史車型的包袱,以此為原點進行預期和展望會更樂觀,可能是更符合未來實際的情況。
對於比亞迪而言,更大的期望在於競爭需要逐漸超越競爭。比如和豐田有合作,據稱可以讓豐田的電動車提前兩到三年投入市場;再比如電池,甚至半導體,要滲透產業鏈成為龍頭才有點意思。
王傳福對比亞迪有著很大的野望和很深的執念。
俞敏洪問,如果你走出比亞迪的大門,交給你一個空白的後半生,你還會幹什麼。
王傳福說,我從來沒想過。我除了比亞迪沒有別的企業,個人的企業都沒有,你可以天眼查。
俞敏洪又問,我有時候會倒杯酒,一個人坐兩三個小時,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你有過這樣的思考嗎?
王傳福說,有過的有過的。我會思考公司戰略、產品開發、策略變化、技術儲備……
“噢,你的人生沒有困惑是吧。”
這讓我想到巴菲特說過的一個事。伯克希爾最初是想收購比亞迪25%的股份,結果被王傳福拒絕了,只同意10%。雖然對伯克希爾來說太小了,不過巴菲特還是同意了。“這是一個不想出售公司的人。”他在採訪裡說,“那是一個好兆頭。”
王傳福說,發展的動力,以前是因為窮困,現在剩下的就是為了骨氣。有兩件事對王傳福影響很大,一個是早年第一次去美國,被要求出示返程機票,“我覺得很難受,好像我老要賴在你美國不回來似的”;還有一次是去英國,被各種盤問,又把他給盤毛了,護照也不要掉頭就走。
“做企業做到後來,就是想把規模做起來,想把中國應有的位置做起來。”
對於維持高估值、高增長,我們老在琢磨比亞迪的增長點還能在哪裡?在於新能源內需拉動新增銷量,在於磷酸鐵鋰電池採購迅速增長,在於其他零部件崛起,還是被質疑的雲巴雲軌終於被扶正。
無論是什麼,說到底,都是看這個總工程師的翻雲覆雨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