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明縣焦園鄉黎明社群,灘區百姓慶祝喜遷新居,憧憬更美好的日子。(□記者王兆鋒李麗通訊員孫濤報道)
□ 本報記者 王兆鋒 李麗
黃河灘變了。
從菏澤牡丹機場坐飛機俯瞰黃河,一個個村臺鑲嵌在黃河之畔;走進黃河灘區,上村臺、進社群、看產業,諸多變化讓人眼前一亮;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黃河灘,帶來勃勃生機。
黃河邊創業故事多
8月30日,秋雨綿綿。
風從黃河來。東明縣黃河灘生態農業產業園,荷葉出水一人多高,在風中舞蹈;水稻抽穗揚花,滿目碧綠,蛙聲一片。
產業園務工人員黃剛柱,拿著剛從藕塘裡抓的甲魚,自豪地向記者說:“120元一斤,這個甲魚有2斤多。300畝的藕池裡,這一萬隻甲魚是不小的收入。”
李煥雷,80後,在外地打拼闖蕩後,有了一定積累,返鄉創業。他結合灘區產業特點,註冊成立菏澤黃河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搞農業。
李煥雷身體壯實,言談自信,滿是激情:“產業園已初具規模,見了效益。1000多畝的水面,放養有甲魚、鯉魚。我們黃河灘的土質好、水好,種出的藕,脆、爽、耐儲存,與南方的藕打時間差,能賣高價。”
產業園吸納八十多名灘區群眾長期務工,多時有三四百人。公司還拿出200畝藕塘,與李存剛、李百軍兩家農戶合作,由他們管理,收益按比例分紅,80%給農戶。今年6月份,李存剛、李百軍每人分了21萬元。訊息傳開,周邊百姓紛紛要加盟。
李煥雷還委託山東省農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編制規劃,發展水產養殖、蓮藕種植、設施蔬菜種植、紅薯育苗、生產加工、黃河文化等六大產業。李煥雷想把地方戲“兩夾弦”、莊子文化發揚光大,按照1000:1的比例打造黃河微縮景觀,把園區打造成4A級景區,帶領更多鄉親富起來。
李煥雷一直記得父親曾經跟他說的話:“兒啊,以前你在外地雖然掙錢,但我心裡不踏實;現在看到你在黃河灘種地,我心裡最踏實了。這裡是咱的家啊。”累了、難了,他就想想父親的這句話,又鼓足勁頭:“現在灘區發展前景這樣好,我們一定要好好幹。”
東明縣沿黃鄉鎮吸引返鄉人才150多人,一批批年輕人像李煥雷這樣到黃河灘創業、就業,為黃河灘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灘區來了大學生
8月31日,東明縣長興集鄉興東社群,大學生李志偉前來興東小學報到。
興東小學校長司春雨,領著李志偉看新校園。塑膠跑道、新教學樓、新桌椅、新的電子教學裝置……李志偉很興奮:“學校的硬體設施真好,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要在灘區紮根,好好培養灘區的孩子。”
李志偉說,他大學有一位老師老家是東明的,老師常給同學們講灘區發生的變化,這讓他萌生了到灘區工作的念頭,就直接報考了灘區小學的教師崗位。
司春雨在灘區幹了31年教育,深知以前灘區孩子上學的不容易:“下雨時路泥濘難走,有的孩子要走六七里路;遇上大水時,教室進水有1米深。現在條件多好,村臺上的孩子在家門口上學,孩子和教師都有福啊。”
教育關係著灘區的未來。菏澤市從事業編制、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吸引更多年輕教師到灘區去。東明黃河灘區,24個村臺、1個外遷社群,全部配套建設省級標準化學校,小學年輕教師的比例已經佔到80%。
在雲瓜園焦園西甜瓜產業示範園,來自河南的農學專業的大學生武利傑,在指導村民侍弄大棚。蘭考坤禾農業有限公司在東明縣焦園鄉種植高階西瓜、甜瓜,武利傑是該公司的員工。他說:“公司生產管理、操作需要較高素質的人員,我們公司透過傳幫帶,吸引灘區的年輕人迴歸,已初見效果。”
讓年輕人留下來
“我們在24個村臺陸續開設連鎖超市等,已安置200多名灘區年輕人在家門口就業。”東明縣供銷集團配送中心主任司愛民介紹。
在興東社群供銷連鎖超市裡,營業員趙雨正笑盈盈地給顧客結賬。她說:“從家到超市,就步行七八分鐘。在這裡生活、工作,心裡舒坦。”
“我們負責灘區24個遷建村臺社群生活物資保障中心的運營、管理及服務。”東明縣供銷社理事會主任吳柏峰介紹,按照村臺人口布局,灘區24個遷建村臺目前已開業8家供銷超市、10家農資店。專案總體運營後,商業面積預計達10萬平方米,覆蓋500多家商鋪,可具備500多個創業機會,帶動1000多人就業。
東明縣長興集鄉興東社群,一溜超市、飯店十分顯眼。許莆在這裡經營一家餐館,餐館窗明几淨,顧客絡繹不絕。
許莆和妻子之前在外地打工,看到灘區老家建設得這麼好,就返鄉創業。招牌菜是魚,很受社群鄉親們的歡迎。“我們搬入村臺社群,從原先破舊的房子住進小別墅,心裡甭提有多得勁了。有黨的好政策,我們灘區人的好日子還在後頭呢!”許莆說。
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的主戰場。“東明縣著眼灘區產業發展佈局,加快推進生態高效農業觀光示範園、萬畝虎杖種植基地等一批重點專案建設。”東明縣委書記張繼爭說,透過示範引領、以點帶面等方式,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樣板,吸引更多年輕人,為灘區發展提供產業、人才支撐,讓群眾生活有保障、發展有基礎、致富有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