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東航路—康力大道即將正式通車,成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首個省級對接基礎設施工程。屆時,上海青浦金澤和江蘇蘇州吳江之間原本需要繞行40分鐘的車程,將縮短至5分鐘。
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正式揭牌,一年過去,這個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交出了亮眼的創新答卷。
一座跨省界橋的難題
“你不用來開元蕩步行橋的建設協調會了。”幾個月前,當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組副組長劉偉接到蘇州市水務局的這個通知時,有些發愣,但對方接下去的一句話,不僅解開了他的疑惑,還讓他非常高興,“我們就按照之前東航路—康力大道工程總結的經驗,商量著幹。”
東航路—康力大道互聯互通工程貫通滬蘇兩省,是跨省域道路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的重點示範工程。今年3月,劉偉剛開始參與協調時,擺在他面前的難題一道接著一道。由於前期分別立項,缺乏有效溝通,分屬上海青浦和江蘇吳江的兩段道路無論是規劃、設計、審批,還是建設標準、工程進度都存在明顯差異。
最讓劉偉頭疼的是審批標準。該工程需要在元蕩上架起一座180米長的車行橋。建橋本身難度不大,可元蕩橋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江蘇,由於屬於省市界河道,元蕩橋在審批上涉及上海市水務局、青浦區水務局、江蘇省水利廳、蘇州市水務局、吳江區水務局、太湖流域管理局等多個行政主體,各方在審批要求上並不一致。例如在防洪評價報告上,蘇州市水務局涉水審批要求編制防洪評價報告;而上海水務局對防洪評價報告沒有強制性要求。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今年3月起,執委會多次牽頭召集各地相關部門和公司召開協調會,各方商量後決定,在元蕩橋的審批上,由上海市水務局牽頭,會同蘇州市水務局聯合審批及後續監管,按照上海市相關要求執行。審批時由上海水務局牽頭,實行一窗受理,一口發放審批決定書。對於不一致的審批要求,例如防洪評價審查時,則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則,按要求更高的蘇州標準執行。
2020年7月13日,上海市水務局、蘇州市水務局聯合簽發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跨域專案水務准予行政許可‘001號’決定書”,同意建設單位實施東航路—康力大道工程。在這份許可決定書的下方,蓋上了兩地水務局的公章。
解決一座橋的難題,背後是一體化制度創新的破題。
回顧歷時約3個月的協調過程,示範區執委會和青嘉吳三地相關部門總結經驗,制定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跨省域道路工程互聯互通指導手冊(試行),對專案在規劃、設計、審批、施工等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行剖析,探索形成聯合審批、統一監管、共同驗收的跨域專案管理新模式。手冊內附有跨省域道路工程互聯互通實施流程圖、跨省域道路各階段銜接要素表等。“是一種‘傻瓜式’的導引,其他跨域專案跟著這些示意圖、表格一步步來就可以了。”劉偉說。
一體化制度創新釋放紅利
就在180米元蕩橋不遠處,另一條長619米的元蕩步行橋今日貫通。在元蕩步行橋的規劃設計施工時,各方已經借鑑了東航路—康力大道工程總結的經驗。“一體化機制已經形成,路徑已經清晰,按照這個路子幹就行了。”吳江汾湖高新區建設局局長姚俊說。
一體化制度創新是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核心使命。示範區揭牌一年來,在“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的制度創新探索中,示範區聚焦跨域區域協同發展中的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專案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信用管理八個方面中最具共性的問題,進行了系統化、開創性的改革創新。目前已形成32項制度創新成果。包括共同編制一體化示範區國土空間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建立統一的企業登記門檻,實現“一個標準”管准入;探索統一的管理服務機制和核準的投資專案目錄,實現“一個目錄”引方向;探索建立生態環境管理、監測和執法“三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著力對區域協調發展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作出系統性改革創新探索。
一體化制度創新的紅利帶來了區域發展的高品質。據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主任馬春雷介紹,今年前三季度,示範區兩區一縣合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8%,逆勢上揚,實現正增長;新增企業登記數量同比增長12.6%;實到外資同比增長31.8%,成為發展的新熱土。
以前,東航路—康力大道互聯互通工程所在區域屬於省際交界的“三不管”地帶、交通末梢,有一個廢舊木料交易市場和一個建築垃圾堆放點。隨著交通改善,促進了各種要素加快流動,現在吳江已盤活存量土地,計劃發展湖區經濟。未來,江南水鄉客廳也將在附近建成,這些疊加的利好訊息,讓這片區域充滿想象空間。
這還只是開始。“從過去的審批需要兩個檔案兩個章,變成了現在的一個檔案兩個章,只是1.0版,我希望以後還能升級到2.0、3.0版,做到一個檔案一個章。”劉偉說。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陳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