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時代,對外貿易取代工業生產成為一個國家的主要經濟支柱,再多的土地也比不上一個優良的港口。縱觀世界各大強國,無一不是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外貿出口國,一眾內陸國要麼在夾縫裡求生存,要麼富而不強。沒有出海口就沒有出路,為了能獲得一個優良港口,一些國家不惜拿出大片土地來交換。
約旦是一箇中東的內陸國,被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伊拉克和敘利亞四面包圍,國土面積8.9萬平方公里,就有近7萬平方公里是寸草不生的沙漠,而且嚴重缺乏水資源。與其他中東國家不同,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雖然也缺水,但人家不缺油,靠著賣石油也能過得有聲有色,而約旦卻是個地道的貧油國。這種大環境下,搞對外貿易才是約旦唯一的出路。
搞外向型經濟,沒有港口是不行的。約旦並非沒有海岸線,只是僅有幾公里,遠遠不夠開發港口。權衡之下,約旦當局決定找鄰國沙烏地阿拉伯換土地。沙烏地阿拉伯國土面積225萬平方公里,擁有2448公里的海岸線,在波斯灣和紅海處處有優良港口,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地利之便迅速發展為數一數二的阿拉伯強國。
沙特與約旦同為阿拉伯國家,看在同宗的份上答應了約旦的請求,將紅海邊上的12公里海岸線換給了約旦。作為交換,約旦拿出了足足6000平方公里的內陸沙漠,相當於整個上海市大小。沙特人並不傻,他們也有自己的考慮。60年代的石油勘探技術尚不發達,廣袤的中東沙漠下處處有石油,約旦不可能沒有,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約旦也意識到了這點,只是在出海口和未知石油資源中選擇了前者。
約旦用換來的12公里海岸線建立起了亞喀巴港,成為約旦唯一的出海口。從80年代兩伊戰爭到海灣戰爭,亞喀巴港還是伊拉克最主要的進口通道,約旦因此而大賺了一筆。完成交換後,約旦當局把亞喀巴港打造成了世界著名的海濱度假地和旅遊勝地,每年為約旦創造大約35億美元的收益。如今,約旦靠著亞喀巴港成功轉型為出口導向型商業國。後來,沙特在換來的土地下確實發現了石油,儲量達上百億噸,但不具備商業開採價值。發展到這一步,不知沙特有沒有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