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楠
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見證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70年春華秋實,70載風雨兼程,北京日報不僅是城市變遷的記錄者,更是城市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
初心昭昭,使命迢迢。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的過程中,北京日報積極參與其中,推進精治共治法治,在持續提升首都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1955年,“改進環境衛生展覽會”上,居民在聽講解員講解實行垃圾分類處理的重要意義。 李祖慧攝
2000年,本市城區全面實行垃圾分類。圖為西城區德外街道在學生中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潘毅攝
2020年5月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管理進入新階段。圖為豐臺區美域家園垃圾分類驛站。劉平攝
28年前推動“公廁革命”
1955年,人們透過《北京日報》接觸到一個新鮮詞——垃圾分類。
那一年10月,北京市“改進環境衛生展覽會”在中山公園內衛生教育館開幕,一時間吸引了1.4萬餘人前去參觀。《北京日報》敏銳捕捉到“垃圾分類”這一新聞點,用一篇短短300多字的報道,在67年前傳遞出一個十分超前的理念,“垃圾分類處理將要在本市逐步實行”。
1957年,《北京日報》發表了《城區將分類收集垃圾》的文章,最早提出並實踐垃圾分類。
倡導綠色生活,新聞媒體有責。70年來,《北京日報》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為新生事物鼓勁,為城市文明助威,推動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1994年,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設計大賽在北京拉開帷幕——“首都城市公廁設計大賽”。以公廁設計為主題舉辦大賽在我國似乎還是頭一次。
想要推進城市治理,關鍵要看老百姓支援不支援、參與不參與。公廁建設,並不是政府一家的事,而是全社會的公益事業。解決公廁問題,也應當動員社會力量。1994年,由北京日報社和北京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等9家單位聯合發起的這次公廁設計大賽,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自此,北京開啟了“公廁革命”的行動。
賽事開啟後,立刻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3個月就收到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參賽設計稿340份。北京日報記者婁曉琪曾以公廁大賽辦公室主任的身份,在'95香港國際公廁大會上宣讀論文《公廁革命——北京人觀念的嬗變》,受到與會代表起立鼓掌歡迎。
時隔一年,一座仿虎頭造型的公廁出現在西城區大木倉衚衕西口,這座公廁就是從首都公廁設計大獎賽中選出施工的38座公廁之一。1995年,首批共計38座設計新穎、美觀實用的現代化公廁出現在京城大街小巷。
1955年10月20日,《北京日報》2版
1955年12月25日,《北京日報》1版
“城市觀察”當好守望者
1987年,距離1990年北京亞運會召開還有3年。那時,有外國人對中國能不能辦好亞運會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身處“腳踏車王國”的北京,交通環境能否確保亞運會的有序、暢通。
那一年,《北京日報》一篇《各行其道 遵守交通規則》的報道,丟擲了這樣一個問題:人、機動車和腳踏車的矛盾,在今天的馬路上已經越來越尖銳,那麼應該誰躲誰呢?
曾任北京日報政法部主任的王和,對北京亞運會召開前的那段日子記憶猶新。
亞運會召開前,《北京日報》就已多次報道北京交通秩序問題。早晨7點鐘,記者站在東西長安街邊,看著如潮水般湧動的腳踏車車流把護欄外的慢行道塞得滿滿的;在珠市口路口,記者數了數,1分鐘的時間就有250多輛腳踏車從各種汽車的縫隙中擠過。
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北京先後兩次召開萬人大會,一場針對腳踏車秩序的大規模整頓在全市範圍內鋪開。《各行其道 遵守交通規則》《泱泱腳踏車的衝擊》《怎樣搞好腳踏車交通秩序》……一篇篇稿件密集刊發,為城市交通環境提升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援。
亞運會如期召開。期間,闖紅燈等明顯違章的騎行人明顯減少,路口不再擁擠不堪,和一年前的混亂情況相比,北京的交通秩序有了大改觀。一篇名為《路面奇蹟》的稿子刊發在《北京日報》頭版,“亞運會召開期間,人們高興地發現,北京的柏油路上出現了‘奇蹟’。”
書寫時代變遷,引領社會輿論,關注百姓民生,助推社會進步……70年來,《北京日報》一直是城市的守望者,不斷探索著各種角度及方式,連線讀者和政府部門,共同推動城市治理的精細化。
2006年7月4日,隨著北京對城市管理日益重視,一個名為“城市觀察”的欄目,首次出現在了《北京日報》的版面上。“從開始亮相,這個欄目就獨闢蹊徑。”時任北京日報社會新聞中心主任的陳先回憶,欄目創辦伊始,就將目光投向了那些“發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卻少人關注”的問題。
記者寫《地鐵公交乘客天天“看”婦科》一稿時,深入調查到車廂內隨處可見的婦科疾病醫療廣告均是違法廣告的事實。稿件刊出後,地鐵所有線路、公交576條線路兩萬輛車全部撤下婦科廣告。寫紅綠燈、車站設定等問題的稿件,也均引起管理部門的重視,交管部門當天就對報紙曝光的問題路口訊號燈進行調整,公交集團連夜制訂方案,把7條線路撤出北京站前街。《滿街亂竄的電動車該管管了》發表後,本市對非機動車加強管理,明確規定超標電動腳踏車不得上路行駛。
時至今日,“城市觀察”欄目依然在發揮著“觀察哨”、“助推器”的作用。
一篇篇稿件緊盯城市管理方面的問題,從細節入手,以多專題小組合、現場目擊等模式,及時傳遞著一線記者對北京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方面的觀察和思索,推動城市管理向主動服務、源頭治理、精細管理轉變。
2006年3月22日,《北京日報》7版“本報獨家視點”欄目稿件。
2020年12月22日,《北京日報》5版“城市觀察”欄目稿件。
共治得來最美街巷
70年來,《北京日報》不僅見證了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也見證了市民獲得感、幸福感的不斷攀升。但媒體的力量不止於見證,更在於推動。
早在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報》就在創刊號上,發出了《全市人民舉行清潔大掃除》的訊息。
2018年,也是北京正式啟動第一輪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的第二年,北京日報社聯合市城市管理委、首都文明辦、市教委、團市委、北京市志願服務聯合會共6家單位發出“我家街巷最好看”活動倡議書,呼籲全體市民和社會力量參與到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中來。倡議一出,街道、社群、市民、商戶紛紛響應,積極行動起來。
《北京日報》發起的“大掃除”“最美街巷隨手拍”等一系列活動,為全市的街巷環境整治提升凝聚力量。透過系列活動的開展,本市打造出西總布衚衕、雨兒衚衕、楊梅竹斜街、五塔寺路、望京小街等40條北京“最美街巷”,在全市掀起推進城市環境精細化治理的熱潮。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北京日報社迅速轉型,多端聯動不斷推陳出新,推出了一系列公眾參與度高、互動性強、體驗良好的新媒體產品。自2020年起,北京日報社聯合市城市管理委連續3年推出“市民群眾最喜愛的十佳春節及元宵節景觀佈置”評選活動,邀請市民線上為心儀的景觀佈置投票。今年,在短短21天的活動時間裡,就吸引市民投出81萬張票。
70年,讓一張報與一座城緊緊相連。
70年,北京日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助力北京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的溫度、精度和效能,向美好的未來更進一步。
2018年4月18日,《北京日報》1版
2021年,北京最美街巷頒獎儀式舉辦,評出府學衚衕、鷂兒衚衕等十大最美街巷。
點選圖片,檢視更多相關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