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華山醫院急診科:梧桐樹下藍色燈光不停閃爍 急診量已近平日八九成

直擊華山醫院急診科:梧桐樹下藍色燈光不停閃爍 急診量已近平日八九成

圖說:120將患者送至華山醫院急診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華山路,梧桐掩映下,救護車停在道路兩旁。車頂上閃爍的藍色燈光,分外晃眼。

擔架床上,躺著雙目無神、渾身乏力的老大爺,一旁的老伴用上海話回答著預檢臺大白的流調問詢。隔著面屏和N95口罩,和聽力下降的老年人講話,護士得扯著嗓子喊。

再往裡走,急診大廳出乎意料的不是外人想象中驚慌的樣子——候診的病人間隔坐開,躺在過道臨時輸液位上的患者不時抬起頭看看輸液的進度。有人因需吸氧口罩掉到了鼻子下,旁人立刻投去警惕的目光;偶爾有戴著面屏、穿著隔離衣的人走進診室,會讓人錯愕:她究竟是醫護還是病人。

至少,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急診科主任陳明泉看來,如常的急診似乎正在迴歸。

當然,那段艱難的日子裡,這裡和申城所有還敞開大門的急診科一樣,經歷過特殊時期為到院患者搶回生命的驚心動魄。

直擊華山醫院急診科:梧桐樹下藍色燈光不停閃爍 急診量已近平日八九成

圖說:華山醫院急診手術室

危急重症患者更多了

自3月疫情暴發以來,位於靜安區的華山醫院總院急診科每天都在高位運轉,高峰時一天要湧入500多個病人,僅救護車就開來50多輛。“從中國老百姓思想上來說,有些病是能熬就熬。疫情期間,來到醫院和回家都有種種羈絆,能到急診科的都是拖不下去了的。”陳明泉說。

“快來人,醫院門口倒著個病人。”陳明泉清楚地記得,那天保安處處長賈明昊衝他邊跑邊呼喊的焦急。那位患者曾強撐著到了另外的醫院,然而遇上正在消殺,無法接診。靠著最後一點意志力走來了華山醫院,卻暈倒在了馬路上。他被發現並收治後診斷為腸梗阻,需要立即手術。

直擊華山醫院急診科:梧桐樹下藍色燈光不停閃爍 急診量已近平日八九成

圖說:患者被送往華山醫院急診

今年是急診內科醫生周文震工作的第三年,用他的話來說,疫情期間接診了位“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病人”。病人身體機能平穩,但胸悶氣促、心跳特別快,喘得也很厲害。一進到診間,周文震第一反應是甲亢危象——這種又被稱為“甲狀腺風暴”的病死亡率很高,哪怕得到了及時診斷和治療。詢問後得知,疫情期間藥物不夠,患者服用並不規律;更不幸的是,病人罹患膽囊炎,感染也進一步誘發了甲亢危象。儘管在最短的時間裡識別,但患者的病情急轉直下,最終還是沒能救回來。講述的過程中,周文震的語氣裡滿是懊惱和無奈,“這次我們收治的病人中,不少是在慢性病的基礎上發生急性加重。”

按慣例,急診醫生會根據到院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為他們分診。第一類叫瀕危病人,這類病人隨時都可能沒命,必須立即送到搶救室搶救;第二類叫危重病,危重病人來醫院的時候,有可能呼吸迴圈相對是穩定的,但患者的症狀特別嚴重,隨時都有可能發展成一級;第三類病人則暫時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危及生命的症狀,但這類病人在院觀察治療時出現異常,也要調整一級;第四類病人沒有急性發病的症狀,一般被稱為“流水病人”。很長時間裡,一類、二類的病人佔急診患者的8%-10%,但在疫情下,陳明泉發現,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番,達到了15%-20%。

“前一段時間,無論是救護車送來的,還是自己過來的病人,病情都很重。”預檢臺護士這樣說,很多人原本盤算著等到解封再來求醫看病,卻發現實在沒法扛過去。大家心裡更明白,防控形勢如此嚴峻、交通那麼不便利的情況下,患者還選擇來到華山醫院,是對醫院的莫大信任,急診人要盡全力救他們的命!

無論如何救治擺在第一位

陳明泉曾赴非洲參加埃博拉疫情防控,由他領銜的華山急診與發熱門診一體化管理團隊,疫情下發揮了“1+1>2”的優勢。“到急診診區的病人,都經過了預檢臺的相關篩查,一旦發現了高風險因素,就會被髮熱門診收治;同時,發熱門診的診治流程是由團隊統一制定的,也能確保發熱急症患者得到同質化的診療。”在預檢臺,陳明泉指著不遠處的發熱門診標識向記者介紹,“全副武裝”的護士正在為進入發熱門診的患者採集咽拭子。

“但無論如何,救治總是第一位的!”他嚴肅地說。只要是第一類、第二類的患者到院,華山醫院急診科立即送往搶救室,搶救室滿了還有緩衝搶救室;再滿,還有應急搶救室備著!“一方面要維持生命體徵的穩定,各類救治措施對症上;一方面開展防控下的檢測,也很簡單,先做抗原,幾分鐘就知道結果了,同步做核酸取樣”。

直擊華山醫院急診科:梧桐樹下藍色燈光不停閃爍 急診量已近平日八九成

圖說:預檢臺護士為第三類、第四類急診病人做抗原檢測

記者在現場看到,預檢臺邊上設有等候區。陳明泉解釋,第三類、第四類急診病人需要在此測溫、做抗原,同步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有無同室同住密接、所在樓棟有沒有陽性病例、近期是否有到其他醫院就診的經歷等。一般5-10分鐘左右,預檢臺的護士就能為他們做好分型,溫度高、抗原陽性或有高風險因素就轉到發熱門診,其他則到急診診區正常就醫,而一體化管理下,原本預備著的新冠緩衝病房反倒受了“冷落”。

“對於需要進入輸液室、留觀室等人群較密集場所的急診病人,會要求他們在獲取核酸快檢陰性報告後再進入。”陳明泉補充說,“但做這些的前提是病人得給我時間和機會,當生命都要流失的時候,我們還顧得上其他嗎?”

護士瞿曉煒注意到,疫情下的急診,承擔了很多原本是門診、網際網路醫院就能解決的診療問題,最典型的莫過於配藥——那個時期,任何醫療行為都是在救命。而有些病人看完了急診,卻卡在了回家路上,為了不讓病人餓肚子,華山醫院決定把吃飯這件事也管上。

這場大上海保衛戰中,申城各醫療機構相當一部分力量被抽調支援定點醫院或是方艙醫院,作為“原則性不停診”的科室之一,急診有沒有出現醫護力量捉襟見肘的時候?面對記者的疑問,陳明泉擺了擺手。“在上海,臨港方艙醫院的管理團隊是華山醫院,華山醫院寶山院區也轉為了定點醫院。華山醫院為急診科和發熱門診配備了4部負壓救護車,一旦發現了陽性感染者,我們的轉運非常順暢,也不會擠佔市裡120的資源。”在他看來,流程順暢後,反而節省了勞動力。

如常的急診正在歸來

3月28日,浦東新區開始封控管理。“如果因為出不來小區的‘非戰鬥減員’造成急診不能正常運轉,怎麼辦?急診是不能關的!”看到通知是前一晚,很多家在浦東的醫生、護士連夜拉著行李箱趕回了浦西的總院。之後50多天裡,近130位急診人三班倒戰鬥在一起,再也沒有回過家。

“雖然我們在一線,但做好了防護,還是很安全的。”周文震說,這段時間裡,得空了也會和家裡人報平安。從醫沒多久,就經歷了這樣特殊的考驗,這個年輕醫生對急診有了更深的認識。有人心疼急診人的辛勞,但在小夥子看來,這恰恰是急診醫生最該上的時候。“我們不怕急危重症,也能克服疫情帶來治療上的不便,只要防護做到位,我們就應該拿出更好的治療方案”。

直擊華山醫院急診科:梧桐樹下藍色燈光不停閃爍 急診量已近平日八九成

圖說:急診內科醫生周文震接診患者

急診科的醫護們明顯感受到,5月中旬來,急診正慢慢向常態化恢復,工作量接近疫情發生前的八到九成。本週,華山醫院單日最高門診量約4600人次,單日最高手術量80餘臺,網際網路醫院日均門診量都在1000人次以上。隨著各專科門診、檢查檢驗專案的全面開放,急診的壓力也大大減輕,有些醫護人員開始“走讀”,進行“氣泡式管理”。

向好發展下,卻也生出了些意想不到的無奈——能“走讀”的醫護人員回家之路沒那麼舒心。離家上“疫”線時眾人眼中的天使,此時卻成了需要提防的物件,總覺得醫務人員身上“不乾淨”,會讓好不容易冠上的防範區付之東流。“可誰會想著把病毒帶回家呢?醫務人員是防範做得最好的,知道自己做到位了才會踏上回家路。”陳明泉呼籲,白衣天使在前線的戰鬥已經很累了,請市民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照顧。

陳明泉自己的專家門診也已經恢復,有些穿著“大白”戴著面屏的病人讓他有些哭笑不得,用他的話說“比醫生防護做得還到位”。“新冠畢竟還是透過呼吸道傳播,來院戴好N95口罩,不聚集,做好手衛生就好。”陳明泉同時也是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穿戴嚴實反而給醫生的查體造成了困難。”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01 字。

轉載請註明: 直擊華山醫院急診科:梧桐樹下藍色燈光不停閃爍 急診量已近平日八九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