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從今年初開始,加強版的“限塑令”在全國各地開始正式實施,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在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地的超市和商場中,一次性塑膠袋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帶有可降解標識的塑膠袋。既然是可降解,那它算哪類垃圾?應該扔到哪個垃圾桶中呢?
可降解塑膠算什麼垃圾 你可能想不到
可降解塑膠袋相比於普通塑膠袋,主要區別在於不含一般塑膠袋中的聚乙烯成分,在自然環境條件下能降解成對環境無害物質。那麼可降解塑膠算哪類垃圾?記者在街頭隨機詢問了十多名市民。
記者: 您覺得這種可降解塑膠袋,您要是扔垃圾的話,您會扔到哪個桶?
市民1: 應該是可回收。
市民2: 也可以扔廚餘吧,它不是能降解嗎。
市民3: 這個我不太清楚。
看來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都拿不準。帶著疑問,記者諮詢了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垃圾分類主管部門。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固廢處工作人員: 還是最好扔到其他垃圾桶裡邊。
上海市靜安區綠化市容局環衛科工作人員: 不管是不是可降解,這個都是扔到幹垃圾桶,因為可降解的塑膠袋並不適用於我們現有的處理方式。
可降解塑膠難降解 處理能力不匹配
看來在很多城市,可降解塑膠袋目前都是建議放進其它垃圾桶中。既然是可降解,為什麼不能直接跟有機物混合在一起呢?記者瞭解到,主要原因是受可降解塑膠袋的降解過程和目前垃圾處理能力之間並不匹配。
可降解塑膠製品雖然能夠在自然環境下降解,但降解速度十分緩慢,在目前的垃圾處理設施中,一般需要增加很多附加值才能以較快的速度降解。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劉建國: 在工業化堆肥的條件下,它一般要求你的溫度要在55度以上,要有豐富的氧氣,含水率大概也要在60%這樣適宜的水平,還要足夠長的時間,大概1到2個月的時間,能夠發生完全的降解。
專家介紹,處理能力的缺乏是可降解塑膠製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可降解塑膠製品最適合的處理方式是進行好氧堆肥處理,但我國各地興建的廚餘垃圾處理設施中,大約80%採取的都是厭氧發酵處理技術,採取好氧堆肥技術的設施只有10%左右。
此外,處理時間限制也是一個制約因素。在北京市的阿蘇衛垃圾綜合處理中心,記者看到每天都會有近千噸廚餘垃圾運到這裡進行處理,為了加快週轉率,廚餘垃圾在好氧堆肥車間只進行21天的堆肥,低於可降解塑膠製品最少一到兩個月的降解時間,難以保證充分降解,對資源化利用帶來不利影響。專家建議,可降解塑膠製品的推廣不能冒進,應該循序漸進穩步進行,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擴大處理能力的建設。
應同步推廣迴圈使用理念 減少環境汙染
其實不僅僅是可降解塑膠製品,在減塑和環保的理念下,很多塑膠製品的替代品都進入到我們的日產生活中,比如紙吸管 就是最近非常熱門的環保替代品。但隨之而來的是很多人對紙吸管實用性的爭論。專家認為,很多替代用品只是減少了普通塑膠的使用,而卻未必有塑膠製品實用,而且也並不一定就比塑膠更環保。減少塑膠汙染,不能僅僅把注意力放在替代品上,還是應該同步推廣迴圈使用的理念,摒棄一次性消費的文化。
在社交媒體中,很容易看到消費者對紙吸管的吐槽。這篇網路帖子的作者就歷數了自己被奶茶店紙吸管折磨的經歷,不僅難以戳破塑膠膜,吸吮起來還很費力,最重要的是一杯奶茶還沒喝完,吸管就先變形粘連了。但在專家看來,這類紙製品的問題不僅僅在於使用不方便,它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樣很嚴重。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劉建國: 紙是從哪來的,主要是樹木來的。樹木的生長需要土地、需要水份、需要化肥還需要砍伐再去加工,整個過程當中,其實它都帶有汙染物的排放。紙的吸管,有一些它外面也有一層塑膠的膜,它其實是塑膠跟紙的一個混合材質,更加地難處理,最後沒有辦法得到回收,其實只能進入到焚燒設施當中去處理。整體上來講,並不一定說紙的吸管就比塑膠的吸管在環境的影響上面有優勢。
專家認為,現階段很多塑膠製品的替代品還在不斷地摸索之中,並不能很好地起到替代作用,限制塑膠製品使用,還需要從增加迴圈使用和減少環境洩漏兩方面著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劉建國: 實際上塑膠的問題,核心的問題是一次性,而不是塑膠本身。我們應該摒棄的實際上是一次性消費的文化,很多東西你要做到物盡其用,就塑膠的這些製品,我儘可能重複使用,迴圈去使用,再生去使用,而不是我用一次就扔。第二個就是不管你是用了什麼樣的,紙的也好還是玻璃的也好,都應該做好分類投放,讓它能夠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