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H&M宣佈抵制中國新疆棉花的訊息引發廣泛爭議,而背後的“推手”也浮出水面——BCI,一家成立於十多年前年的NGO組織。
去年,關於“BCI”抵制新疆棉花的事件就曾引發不小的風波。據BCI官網顯示,該組織將中國新疆棉花認定為“強制勞動與侵犯人權”的產物。而一眾國際品牌如H&M、彪馬、耐克、優衣庫等,都遵循BCI倡議,宣稱就所謂的“強制勞動”與中國企業斷絕往來。
脫胎於野生動物基金的棉花組織
BCI全名為Better Cotton Initiative,指“更好的棉花倡議”。脫胎於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BCI本意是監督棉花生產環節對環境和勞工的影響。隨著美國開發署和瑞士基金的介入,BCI從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小組織迅速壯大。
直到2017年,BCI已經有85個合作品牌和1039個合作工廠,能夠給全球130萬棉農生產的330萬噸棉花釋出認證。
作為棉花產業的非政府組織,BCI沒有技術與產能,但因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便可以透過認證、打分評審的方式,對棉花產業的工業體系產生巨大影響。這類組織也也被稱作“產業NGO”。
有網友認為,而這一輪BCI組織棉花產業抵制新疆棉花,無疑是憑藉捏造的事實對中國進行道德綁架。
NGO也腐敗:“天下苦BCI久矣”
“天下苦BCI久矣”,早在2020年8月,就有業內網友爆料,收到越南使用者對新疆棉花的抵制。並稱BCI“在臺灣、新疆、西藏這些地方不停地搞事。”
有紡織業的網友無情地揭露了“BCI”的腐化之路。 首先,加入BCI,需要交錢認證;出貨需要提供BCI證書時,再交一筆錢;而證書只要是機構就能開具,沒有人追究紗線是否真的由BCI棉花製造。
有網友認為,BCI所提倡的“良好棉花”認證,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在一邊抹黑新疆棉花的同時,一邊又將所謂的“BCI認證”當作謀利工具。
這些產業NGO並不是沒有做過好事。它們也曾抵制童工製造的產品、抵制惡劣勞動環境的供應商、抵制汙染嚴重的生產來源地。在勞動條件改善和環境保護等議題上,這些產業NGO實打實發揮過積極正面的作用。
然而,隨著這些本該中立的產業NGO開始為了政治鬥爭與商業利益選擇“站邊”,將自身影響力作為政治博弈的武器,一切都變了味道。
把特朗普的棉花禁令擴張到全球
BCI顯然已經成為一個“工具”。
去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新疆的棉花、番茄實施禁令,限制原材料出口,同時限制包含新疆棉花和番茄的製成品出口美國。
這時BCI站出來“跟風”——在去年10月21日宣佈:決定暫停在新疆發放BCI 棉花許可證。有多家參加了BCI的外國企業因此叫囂地址新疆棉花及製品,當然其中就包含H&M。
就此,美國得以透過BCI的決定,將對新疆棉花的禁令擴充套件到全球。
作為紡織大國,中國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含棉紡織品價值超過200億美元。2020年,中國出口到全球的紡織品服裝貿易總額到達3198.8億美元。對於已經成為世界紡織製造中心的中國而言,BCI的這一決定瞄準的顯然不是所謂的勞動問題,而是中國的棉紡織產業。
網友“王子君”認為,BCI此舉等於把美帝對本國的管轄,以一種槓槓的形式執行到了全球,很多國際快時尚品牌們不得不跟隨。他分析,BCI的合作品牌至少佔了全球服裝供應量的20%,在這個體量上把新疆棉花排擠出去,特朗普“竟然都沒簽行政令”。
從業者:抵制H&M沒用,不如宣佈BCI非法
對於網友們發起的“抵制H&M”等行為,以及提議中國的供應鏈、電商和線下渠道的抵制BCI,王子君認為效果甚微。“讓產業鏈自己拒絕BCI相關認證,很可能導致外貿型企業短期內喪失訂單,陷入停產倒閉的困境。”
與此同時,美國正在泰國、越南、印尼、印度等國家建立獨立於中國的海外供應鏈,如果國內的產業鏈進行抵制,相當於搞產業轉移,正中對手下懷。
對於這種“軟刀子,”有從業者建議“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直接宣佈BCI在中國境內非法,麻利兒的。“中國境內所生產及銷售的服裝產品,以及中國服裝生產企業、零售品牌及銷售渠道,均不得參與、使用BCI相關認證。”
“買賣繼續做,美國的禁令你們國際服裝品牌該遵守遵守。但是在中國,BCI消失了,就不許打這個標,也不接受這個機構的稽核認定。”
來源: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