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北部都會區將成香港經濟“第二引擎”

專訪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北部都會區將成香港經濟“第二引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京辦事處主任梁志仁。圖/ 新京報 許驍 製圖

9月1日,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與廣東省官員舉行網上會議,提出“逆向隔離”建議,讓港人在香港按內地標準隔離檢疫,再以閉環方式進入深圳,解決內地檢疫酒店名額不足的困難。

李家超會後在記者會上宣佈,廣東省政府及深圳市政府均支援有關建議,雙方同意設立專班商討細節。香港方面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帶領,有結果再按程式報批後實施。香港傾向使用落馬洲河套地區(以下簡稱河套地區)的隔離設施作為“逆向隔離”地點。

“讓人流、物流、資金流都流動起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京辦事處主任梁志仁對新京智庫說,“所以在想辦法讓港人怎麼便利通關入境。”

2022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定的第一個目標實現年份。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大灣區建設還面臨怎樣的難題?新京智庫為此專訪了梁志仁。

香港經濟第二個“新引擎”

新京智庫:三年來,香港在大灣區建設的政策支援下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梁志仁:從2019年2月提出《綱要》到現在,尤其是過去這一年,即2021年到現在這一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展是很快的。

比如,逐漸形成了一個總體性的政策體系。在2019年出臺的20多項政策措施裡,有些政策是便利港人的,有些是扶持產業發展,例如科技創新的。這些政策都很好,但尚欠系統性。

過去一年,我們看到一些很明顯的變化。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頒佈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今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這些都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平臺。這三份《方案》的出臺讓粵港澳大灣區之後的建設工作更加系統化,也有了重點的方向和目標。

此外,還有第四個合作平臺,就是河套地區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它也有一個比較突出的進展。河套地區位於深圳與香港之間,範圍比較小。目前第一批八棟樓已開工在建,2024年底將建成投入使用。合作區主要用於香港與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兩個城市在這方面有比較大的發展和合作空間。比如,生物科技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合作領域。香港也計劃設立一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不僅如此,為了擴大港深科創方面的合作,香港也提出了“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包括整個香港北部地區,約有三百平方公里,其中新田科技城與河套地區均規劃重點發展科創。可以說,這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重點,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第二個新引擎。其實,前海也有類似擴容的情況。前海合作區面積也從原來約15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近121平方公里。

港粵間的互聯互通,包括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制度規則的“軟聯通”,也有一個比較快的發展。比如,去年9月正式開始實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今年7月,港股與A股正式推行交易型開放式基金(ETF)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也進一步拓寬了香港與內地互通的投資產品範疇。

再如,今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公佈最佳化貨幣互換協議,改為常備協議形式,無需續期。這可確保香港作為離岸市場有充裕的人民幣流動性,進一步鞏固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獨特優勢及領先地位。

此外,香港的法律、建築工程、規劃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可以透過備案或考試方式,取得在大灣區執業的資格,人才在粵港之間更加便利地流動。可以說,粵港澳之間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自由流動政策在一步一步落實。總的來說,這三年多的進展是快速的,未來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香港有“三個”主要優勢

新京智庫:香港在資本、人才、技術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優勢,在大灣區建設背景下,香港與廣東、澳門等其他城市如何推進經濟合作,目前是否有哪些方面的嘗試或計劃?

梁志仁:香港比較多的合作還是與大灣區,因為鄰近,合作機會也比較多。但香港也在跟內地的不同城市,比如北京,還有東北、西北等一些城市都有合作。

香港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優勢。首要是金融方面。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匯聚了來自國外和內地的眾多金融機構,香港本身有相當雄厚的資本,也是理想的投融資平臺。比如,很多外國公司在香港設立分公司,然後再投入內地市場;發展比較好的內地企業也會到香港集資、上市。現在香港交易所的上市政策也更加靈活,對於一些生物科技公司,雖然可能還沒有盈利,但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也會允許在香港上市。如今,香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

其次,香港有豐富的市場開拓和管理經驗。我在一些內地城市跟當地的商界朋友交流時發現,他們的產品都不錯,但是對於如何打入海外市場、樹立品牌等問題認識不深。這些其實都是香港的強項,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很多,不少更是業內頂級的專家。這是內地城市可以跟香港開展合作的其中一個方向。

香港特區政府在內地設立了五個辦事處、11個聯絡處。香港貿易發展局也在內地設立了13個辦事處。這些辦事處(聯絡處)的功能包括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推廣香港各項優質的服務。

香港正在興起的第三個優勢是創新科技。香港的大學基礎研究實力比較強,有5所大學位列全球百大,匯聚國際科研人才,香港特區政府近年在推動創科發展不遺餘力,先後投放了超過1500億港元,發展基建、吸引和培養人才。以前有一個說法叫“前店後廠”,即在香港銷售、內地生產。最新的趨勢可能是“前研後產”,即香港(與內地合作)研發、內地生產。最近的例子,香港大學袁國勇院士團隊在研發的噴用型新冠/流感雙效疫苗,正在做臨床試驗。這個新冠藥物是與廈門大學、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

專訪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北部都會區將成香港經濟“第二引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京辦事處主任梁志仁。圖/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攝

新京智庫:香港政府最近提倡“再工業化”,成果如何?

梁志仁:特區政府希望香港未來能夠在一些領域發展高增值產業,但香港畢竟土地有限,所以只能選某一些行業,像高新的產業——需要佔用的土地不會太大——來實現從研發到製造的產業鏈。當然,想要看成果還是要一些時間,因為要蓋合適的現代廠房,還要引進企業,這都需要時間。

香港雖然製造業規模小,但有一些行業在香港已建立良好的基礎和信譽,發展得不錯,比如食品、中成藥,都具備條件進一步發展。

一些領域,如新材料、新能源、儲能等,香港也有一定研發優勢。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十多年前,香港理工大學一個團隊發明了一款電動車MyCar,但由於缺乏商業化和產品化的支援,最後將品牌和技術賣給了一家美國公司,現在看來有點可惜。

所以,在我看來,香港要選對行業,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因為沒有政府的支援,一個研發專案想要實現產業化其實很難。所以,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應該提供合適的、現代化廠房,然後引進合適的企業來發展。

四大中心建設小有成績

新京智庫:“十四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支援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智慧財產權貿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將如何建設四個“中心”?需要國家層面哪些支援?

梁志仁:中央政府這些年來一直大力支援香港四個新中心的建設。比如中央政府給香港在科創領域創造的政策支援,促進科創相關的要素流動。香港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和內地研究人員已有很多交流合作的機會。過去數年,我們在內地科研資金過河和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等多方面都有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可以與內地的大學、研究機構共享資源。

再如,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其實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今年5月,亞非法律協商組織-亞非國家的一個國際性法律諮詢組織,在香港設立了區域仲裁中心,可以有力促進香港作為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的樞紐。因為有一些商業爭議不一定要透過法庭,也可以透過調解、仲裁等服務來解決。

至於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今年7月開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要感謝北京故宮博物院給予的大力支援。這是故宮數量最多的重點文物外借展出,讓香港市民和國外遊客參觀。在新冠疫情後,香港特區政府也希望將香港打造成一個文化之都,向世界說好中國文化藝術的故事。去年11月開館的香港視覺藝術博物館(亦稱“ M+”)也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

可以說,香港在四個新中心建設上原來就有一些基礎,再加上國家給予香港的支援,我們就要把四個中心建設工作做得更好。這是長遠的建設,我相信“十四五”規劃只是開了一個頭,以後還是會繼續支援香港的。

不斷最佳化金融“工具”

新京智庫:有金融人士指出,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存在資金迴圈不暢問題。對此,你怎麼看?這對作為國際金融城的香港而言意味著什麼?香港為更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地位,需要加強哪些方面的建設?

梁志仁:我之前跟北京大學黃益平教授交流時,他說香港應該努力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目前主要問題是產品還不夠豐富。

儘管香港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中心,超過七成的離岸人民幣支付款額經香港處理,但是體量還是不夠大。目前香港主要的人民幣離岸金融產品是債券。過去主要是境外機構在香港發行“點心債券”,相對於整個人民幣債券市場規模很小。去年10月,深圳市政府在香港發行了5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募集資金用於普通公辦高中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和水治理等專案,這是內地地方政府首次發行離岸人民幣政府債,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程序具有重要意義。內地其他地方政府日後也可以到香港來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特區政府去年也首次發售50億元人民幣綠色債券,進一步豐富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的種類。

此外,香港也完成了港股通“南向”(即內地向香港)的交易直接用人民幣計價的可行性研究,將與內地監管部門協商落實。目前內地投資者買賣港股,還是要由“滬深港通”系統兌換成港元交易,增加額外的換匯成本。只要解決一些技術和法律等問題,港股通“南向”引入人民幣計價,會降低投資港股的匯兌風險,有助於吸引更多人民幣資金沉澱,提升港股通交易的活躍度和交易量。

至於2021年9月推出的跨境理財通還處於起步階段,讓大灣區的內地和港澳合資格居民可透過各自的銀行體系建立的閉環式資金管道,投資對方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是突破性發展。但目前的限制還比較多,日後需要進一步最佳化、擴大參與機構和理財產品範圍。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將會不斷強化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新京智庫: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上海、深圳金融地位提升的情況下,香港國際金融城市的地位影響力下降明顯。但今年3月釋出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顯示,香港仍是全球第三金融城市。你對此如何看?

梁志仁:國際金融中心之間難免有競爭。我們其實不是太關注這些排名,香港今年排第三名,明年也可能是第四名,或第五名。關鍵是我們要把金融基礎建設好。比如,香港的股票市場發展相當好,監管也完善。雖然近期缺乏大型公司上市集資,但是未來內地一些公司從美國退市後可能會考慮到香港交易所上市,我們絕對有條件可以吸引這些公司來香港上市。

債券方面,債券通去年9月已實現“南向通”,不但拓寬了內地投資者投資境外債券市場的渠道,最佳化資產配置,也促進了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此外,香港的債務工具結算系統,也正在最佳化提升,希望能夠將其打造成亞洲主要的國際中央證券託管平臺。

金融科技也是香港政府致力推動的領域。我們現在有超過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包括一些獨角獸企業、國際知名的研究中心及創新實驗室等。虛擬銀行、虛擬保險公司及虛擬資產交易平臺亦在香港開始營運,為社會提供創新金融服務。香港特區政府支援金融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訓,也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吸引外地人才。今年1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將舉辦一個金融高峰論壇,邀請世界頂尖的金融行業龍頭公司、機構高層到香港參會,這也是維持香港作為一個世界金融中心的舉措。

粵港澳的制度銜接還需更順暢

新京智庫:香港的一個優勢是有內地作“大後方”。在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你認為香港要如何更好藉助與內地的協同發展來鞏固、增強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香港政府為此有哪些舉措?

梁志仁: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決策執行。“一國兩制”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但也是要解決問題的關鍵。其實,大灣區可以說有三種制度:相對內地而言,在香港、澳門實行的是“一國兩制”,但香港與澳門的制度又是不同的,法律制度就是典型,香港實施普通法,澳門執行大陸法。所以,大灣區的制度文化是“錯綜複雜”的。因為三地要實現協同發展,就需要同步,如果步伐不一致,甚至出現錯亂,就會拖協同發展的“後腿”。

其次,要建設重點區域以形成輻射、帶動效應。前面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有四個重點平臺,我們就要抓住這幾個重點平臺,然後總結經驗推廣複製到其他地區。

最後,重點區域的建設取得突破後要做好複製推廣工作。我覺得已經有了一些突破,出臺了總體規劃方案,其中一個也支援產學研要形成合力,現在已經慢慢有往這個方向發展。當然,具體怎麼落實,力度可能還要加大。

新京智庫:香港與內地在交通基礎設施上的連通性其實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比如港深早已形成“一小時經濟圈”,但有香港人士指出,通勤上仍有諸多不便,尤其疫情下更是受到了很大影響。你認為當下存在的問題,反映了在融合發展上需要秉持怎樣的態度,又需做哪些方面的應對措施,甚至透過制度層面上的建設來解決?

梁志仁:目前新冠疫情的影響還比較大,所以現在香港政府也在想辦法怎麼實現便利通關。

9月1日,李家超先生與廣東及深圳的主政官員進行了線上會面,提出“逆向隔離”方案。因為考慮到現在內地的隔離條件有限,要充分利用河套地區建的方艙醫院,在方艙醫院實施“7+3”隔離完後閉環到內地。具體怎麼落實還要再研究細化,但這是個方向。

長遠來看,我們的基礎設施已經有了,有高鐵、港珠澳大橋,還有一些在改善、最佳化,比如皇崗口岸、去年已經開通的蓮塘口岸,現在因為疫情只用於貨運。皇崗口岸正在重建,將來新口岸落成後,旅客可在同一大樓“一地兩檢”,縮短通關時間,方便惠民。貨運方面,大灣區也在嘗試實現海陸空聯運,使內地出口貨物可在上游完成安檢和收貨,然後無縫運往香港國際機場,直接轉運海外。香港海關與內地海關近年來也推行了“跨境一鎖計劃”,透過應用電子鎖及全球定位系統裝置,減少貨物在兩地出入境時被海關重複檢查。

此外,基礎設施建設“硬聯通”也在推進。比如,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研究建設香港洪水橋和深圳前海之間的跨境鐵路通道,為兩地提供更便捷的通道。

新京智庫:還有一個問題比較受關注,就是香港、澳門、內地的交通規則不一樣。這個問題香港政府計劃如何解決?

梁志仁:“北車(內地)南下”是存在較大困難,因為香港的地理侷限,需要有兩地車牌才能入港。而港車北上則較容易落實,但也要相關政策如車輛保險的配合。據我瞭解,粵港政府原則上已經同意推出新措施,但具體什麼時候宣佈還未確定。

不僅如此,粵港澳三地有很多類似的規則、制度對接需要再梳理,需要銜接得更順暢。讓人流、物流、資金流都流動起來。現在處於新冠疫情特殊時期,較難取得突破性進展,等稍後逐步恢復正常,這些工作將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

文 / 新京智庫高階研究員 肖隆平 實習生/ 張萌萌

編輯 / 李瀟瀟

校對/ 陳荻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107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北部都會區將成香港經濟“第二引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