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企業家關注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人才是企業創新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

兩岸四地企業家關注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人才是企業創新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

港澳人才對內地的科技發展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和信心。圖為2021年港澳青年學生南沙“百企千人”實習計劃結業禮現場。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祥 攝

海水連天,島丘錯落,炎炎夏日下的廣州南沙又一次吸引了兩岸四地企業家們的“火熱”目光。

近日,包括珠寶、顯示屏等先進製造產業,總部經濟及都市新消費、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十大專案在南沙舉辦的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經貿合作研討會上進行了集中籤約,涉及總投資額約49億元。

今天的大灣區,處處湧動著創新的生機活力,每一座城市都尋找新的機遇、謀求更好發展。

“作為大灣區新一代企業家,要積極擁抱變化,對市場的認識有前瞻性、預見性,不斷突破自己的思維邊界,建立數字化思維,要有敢於創新的勇氣與想象力。”廣州市天河路商會會長、正佳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執行長謝萌說。

形成科技產業鏈發展關鍵目錄

國際量子研究院落戶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技共山一色”的松山湖讓智慧製造成為東莞新名片;“製造業十條”出臺落地助力惠州高質量發展……大灣區鱗次櫛比的高樓燈光閃爍,蘊藏在這片土地下的科技創新版圖持續擴大與重構。

聚焦企業如何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肖國偉說:“大灣區已經擁有了非常龐大的市場,企業也有信心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但在中上游的產業鏈佈局上,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有一系列政策出臺。”

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志列同樣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充滿信心。

“各區商協會應加強聯絡,梳理各行各業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關鍵元器件等清單,形成產業鏈發展關鍵目錄。”陳志列表示,在形成目錄之後可以集中力量進行攻關,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和難點,有針對地向政府提出各種關鍵技術應用所需要的政策激勵。

政府與行業協會的牽線搭橋可以幫助企業間加強交流合作,可以讓資訊充分流動,讓思維得到交鋒與融匯,迸發出更有價值的新思想、新創意,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近年來,我們透過舉辦論壇、培訓、技術交流會等,讓青年企業家們透過協會有效地連線起來。”謝萌說。

讓更多港澳青年紮根廣東

如何讓更多港澳青年紮根廣東?澳門國際科技產業發展協會顧問林濤表示,在支援青年創新創業,為他們提供政策便利的同時,也應該考慮青年人在廣東生活居住以及未來發展的更多細節。“這不僅僅是創業的問題,同時也是實現灣區青年奮鬥理想的過程。”

兩岸青年的政策解讀工作同樣“在路上”。

“不同於臺商前輩,目前的臺青二代主要瞄準科技創新專案為主。”全國臺企聯廣東片區青年功能委員會主委、廣州市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理事長蘇一舫表示,廣東正在收集、整合適合臺灣青年的商業資源,並將其價值最大化,更好地服務於在穗臺灣學生。

人才培育與企業聚集是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要素,人才與企業的緊密聯合則會創造出更多價值。

在肖國偉看來,人才要素還是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人才要素有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因而人才政策也應有它的連貫性,同時還要考慮到相適應的產業發展特點。”他表示,吸引人才的戰略應根據產業鏈和產業佈局的不同而不斷調整變化。

“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以及組織能力。我們要把握好政府政策去支援香港青年來內地發展,從而促進企業成長。”香港青年企業家,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文對利好政策感觸頗深。他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減低了企業壓力。

“港澳人才對於內地的科技發展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興趣和信心。”廣東省人工智慧產業協會會長、科大訊飛高階副總裁杜蘭認為,龍頭企業應該在科技發展、吸引更多人才紮根灣區中起到作用。“希望他們能夠藉此更加了解中國科技的發展,共同創造一個產業更加繁榮的灣區。”她說。

南方日報記者 錢明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98 字。

轉載請註明: 兩岸四地企業家關注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人才是企業創新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