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懂得這3個處世之道,才是做人最高的智慧
原創有書共讀
說起左宗棠,那是晚清時期響噹噹的風雲人物。
他為人高傲,卻知錯就改;他才華橫溢,且人品端正。
好友郭嵩燾曾對他予以高度評價:
“才盡大,無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
其實,早年的左宗棠在科場上屢屢受挫,年逾不惑,僅僅考得一舉人。
但在其人生的後幾十年中,他卻能後來居上,成為聲名俱顯的一代名臣。
這皆因他悟出了人生的三句箴言: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發上等願
周國平說:
“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就無嚴肅可言,平庸就是最大的不嚴肅。”
這裡所說的平庸,並不等於平凡,而是缺乏遠大志向所導致的精神世界的貧瘠。
人若想擺脫平庸,須得發上等願,用遠大志向來填補精神世界的空洞。
左宗棠之所以能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便是因為他始終心懷遠大志向。
在一次會試時,寒窗苦讀多年的左宗棠終於榜上有名,雖然位居末位,他仍十分高興。
但就在揭榜時,卻發生了意外。
考官發現上榜的人中多出了一名進士,於是便順理成章地取消了左宗棠的進士資格,僅給了他一個“謄錄”的名額。
這個職位最好的出路是成為縣令,可左宗棠卻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如此平庸。
想到自己幹大事、成大業的志向,他便毅然返鄉,繼續苦讀。
閉門讀書期間,他寫下一副對聯: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這與他此後所提的“發上等願”異曲同工,都表達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志向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如同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有了它,你才不會迷失方向。
相傳,茶聖陸羽是一個孤兒,很小便被父母拋棄,後來被一個和尚撫養長大。
他除了學習文化課之外,還跟著和尚學習茶藝,也正是從這時起,陸羽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當時,品茶還沒有被社會主流認可,許多人認為喝茶與喝酒一樣,都不是正途。
然而陸羽卻不這麼想,他非但不覺得喝茶是不務正業,還立下志向,要在茶文化上做出一番成就。
12歲時,陸羽偷偷溜出寺廟,找到鄒老夫子並拜他為師,跟隨他學習文化知識。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
成年後的陸羽已經具備了廣博的學識,按照常理,他應該去考取功名,可他並沒有這樣做。
陸羽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立下的鑽研茶道的志向,於是他決定隱居著書。
經過二十六年的潛心研究,他終於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茶經》。
蘇軾曾在《晁錯論》中寫道: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立志如同登山一樣,志在頂峰的人,才有機會領略到“一覽眾山小”的景色。
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終會隨風飄蕩,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
心中有志向,前行有目標,你才不會落入平庸的陷阱。
結中等緣
楊絳說:
“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
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起起落落的過程,有登上高處的機會,也有跌落低谷的日子。
無論你身處何地,都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
站在高處不自傲,跌落低谷不自卑,這便是左宗棠所說的“結中等緣”。
立下豐功偉績的左宗棠,在早年間也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由於深受朝廷器重,左宗棠內心充滿了優越感,幾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可就是這樣自負的他,卻在一個乞丐面前低下了頭。
在出徵新疆時,左宗棠剛要出城,卻被一個乞丐吸引了注意。
他看到乞丐擺了一盤殘局,旁邊掛著個“天下第一局”的招牌。
左宗棠素來物件棋很有研究,難逢對手,這個招牌可算是勾起了他的興趣。
他來到乞丐面前,很快就破了殘局。之後揮手扯下乞丐的招牌,帶著大軍出發了。
經過幾年的戰爭,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
就在他大勝而歸之後不久,又一次遇到了那個自稱“天下第一局”的乞丐。
左宗棠看到之後非常生氣,打算上前扯下他的招牌。
這時候,乞丐抬頭說話了:
“大人為何不與我再下一局,讓我輸得心服口服呢?”
左宗棠聽後覺得有道理,便答應和乞丐下棋。
令左宗棠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他很快敗下陣來。
從未棋逢對手的他很是不服氣,又連下了三局,然而均以失敗告終。
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遠不是乞丐的對手,可又心生好奇:自己出徵前為什麼贏了呢?
乞丐的一番話,讓左宗棠幡然醒悟:
“上一次,將軍將要出征,輸給您是怕挫了您的銳氣。
而今日您大勝而歸,未免有些心高氣傲。
贏了您,是提醒您要擺正心態。”
左宗棠聽後非常慚愧,從那以後,他終於悟出了“結中等緣”的道理,收起了自負之心。
徐志摩曾說:“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生本就是一個得失起落的過程,唯有坦然面對,才能活得精彩。
《警世通言》中有句話:
“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誇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墮其志!”
起起伏伏是人生常態,無論志得意滿還是悵然若失,你都要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謙而不自卑。
惟有如此,才能在繁華喧囂的世界裡,守住內心平和的一方淨土。
享下等福
周國平將人生分為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平凡,第二重境界是超凡脫俗,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每個人年輕時都不想成為平凡的人,都憧憬著擁有一段精彩的人生。
而左宗棠卻告訴我們,人生不只有轟轟烈烈,還要“享下等福”,學會過平平淡淡的生活。
許多人只知道左宗棠是一代名臣,卻不知在那之前,他度過了整整20年默默無聞的日子。
在那段平淡無味的時間裡,他過著自力更生的耕讀生活。
左宗棠用自己的經歷告誡後代子孫,為人應“慎交遊,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
其中,這“篤根本,去浮華”便是要學會“享下等福”。
要知道,領略世間繁華並不是人生的全部,經歷過平淡的人生才算完整。
提起洪應明,許多人會想到那本曠古稀世的《菜根譚》,但卻很少有人瞭解他的生活。
早年間,洪應明熱衷世事,追求繁華。
到了晚年,他選擇了一心向佛,歸於平淡。
明朝萬曆年間,洪應明居住在秦淮河一帶,潛心著書。
在一次去集市買菜的時候,他發現,由於菜根非常苦澀,買菜的人都會去掉菜根。
洪應明當時的生活非常清貧,他看到菜根被丟掉,感覺很可惜,就將菜根帶回家,製成鹹菜。
一日,友人于孔兼到家中拜訪洪應明,品嚐了他用菜根醃製的鹹菜。
于孔兼嘗後連連叫好,因為這種鹹菜不但無菜根的苦澀,還別有一番獨特滋味。
洪應明解釋道:
“菜根味道苦澀,普通人稍微品嚐後便丟掉了。
實際上,菜根之香,只有享受得了平淡的人,才能嚐出它的真味。”
《菜根譚》這一名字,也正是來源於此。
著名作家韓松曾說:
“所謂閱歷,不是要走遍千山萬水,而是在平淡中體味生活的苦澀。”
其實,真正有能力的人,既能領略千山萬水的魅力,也能靜下心來,享受平平淡淡的時光。
許多人都向往五彩斑斕的生活,殊不知,在簡單樸素的柴米油鹽中,也依然能夠活出精彩。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是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箴言,也是李嘉誠在辦公室裡懸掛的唯一一幅書法作品。
短短12個字,濃縮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傳遞著經久不衰的智慧:
發上等願,立遠大志向,用崇高理想指引前進方向;
結中等緣,觀人生起落,用平和心態鑄就輝煌人生;
享下等福,過平淡生活,以恬淡心境品嚐人生真味。
每個人的人生都如同一支旋律優美的協奏曲,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組成。
惟有學會這“上、中、下”的智慧,才能奏響屬於自己的華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