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死”於短視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非常失望,期權沒有變現、6月工資沒有發、7月工資也沒有發、還突然被裁退了。”7月28日晚,每日優鮮員工吳萍(化名)告訴虎嗅。
讓吳萍們最為氣憤的是,7月28日,原本是每日優鮮和員工們約定的“補發6月份薪水的日子”,但每日優鮮高層卻選擇這一天通知大家“離職”。
更詭異的是,在7月27日晚上19:26,每日優鮮竟然以“公司空氣問題”為由,通知全員第二天(7月28日)居家辦公。在官方通知裡,每日優鮮發給員工的文案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安全的辦公環境,公司決定增加一場空氣治理”。
有員工告訴虎嗅,“這場空氣治理”更像是“把員工拴在家裡,避免裁員訊息引發情緒化事件”的藉口。
7月28日下午14點左右,吳萍等員工被拉入一個飛書群,並被通知在此“線上開會”。當時,吳萍等員工還誤以為這場會議的主題是探討“如何補發6月工資”。
據超過6位參與了7月28日會議的每日優鮮員工透露,在今年5月每日優鮮發起了一輪裁員。對於留下的員工,公司採用了“延後發薪”的方式,在正常情況下,每日優鮮會在當月10日發放上一個月的薪水,但在6月10日,公司通知大家“薪水要延後到6月30日”。(有員工向虎嗅透露:從5月開始,每日優鮮社保緩交。)
可悲的是,在等待發薪的20天裡,很多員工還被“洗腦”努力工作。一些中高層和部門領導,向部分員工傳達了包括卻不限於“即將有大筆融資到賬”“與公司共度時艱、愛惜一起努力的品牌”“只是延後發放工資,不會不發工資”的資訊。
以及,直到7月27日,所有每日優鮮的員工依然要準時10點打卡——在被欠薪的狀態下,每日優鮮的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照舊。
在6月30日,每日優鮮並未如約發放本應在6月10日發放的薪水(實際上這是5月的工資),在此之後,補發工資的日子被每日優鮮高層多次延後,最終定格在7月28日。
一部分員工從5月開始,已經向每日優鮮發起勞動仲裁,但依然有一些老實的員工願意相信每日優鮮。兩個關鍵因素讓這批老實人願意等待:在7月15日,每日優鮮以“官宣”的方式宣稱與與山西東輝集團達成股權戰略投資合作協議,並獲得2億元股權融資;以及多位員工向虎嗅表示,作為一家美股上市公司(每日優鮮于2021年6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他們相信每日優鮮不會輕易倒下。
幾乎所有參加7月28日會議的員工,都誤以為將聽到“發薪水的好訊息”。
“我們每天刷手機新聞,2億融資的事情我們都看到了,我就想公司都融資了2億,我一萬多的工資肯定沒問題了。”本來有結婚打算的小倪(化名)告訴虎嗅,很多每日優鮮員工手裡都握著期權,在2021年6月上市後,大家本以為“生活有奔頭”,但隨著每日優鮮股價持續下跌,“財務自由”的夢想漸行漸遠,但她終究沒有想到會有一天公司“發不出薪水”。
但現實給她當頭一棒。
7月28日下午,每日優鮮HRBP代表公司告訴所有人:“這裡面大部分人(指飛書線上會議裡)的工作就截止到今天7月28日,7月份社保和公積金由公司繳納,8月份開始大家要去做自理。”值得注意的是,據虎嗅瞭解,這位發言的“人力”甚至不是每日優鮮HR部門領導,在關鍵時刻公司CEO並未露面,也未敢直面員工“宣告裁員”……
截至美東時間7月27日,每日優鮮收盤價為0.236美元,總市值已不足6000萬美元。自2014年創立至今,每日優鮮累計融資額超過120億元。在2021年6月25日,每日優鮮登陸納斯達克,但上市首日便破發——首日收盤價較發行價下跌25.69%(首日收盤價為9.66美元)。此後每日優鮮的股價在一年時間內斷崖式下跌,2022年3月後每日優鮮的股價跌破1美元,開始面臨“退市警告”。(虎嗅注:由於每日優鮮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納斯達克上市合規標準的1美元,每日優鮮已被要求於2022年11月29日之前恢復股價至1美元或以上,否則將被要求退市。)
“每日優鮮持續虧損,過於激進的前置倉模式和資本盲目助力,讓它處於拔苗助長狀態,隱疾已經埋入骨髓。疫情衝擊、消費疲軟讓每日優鮮的隱疾被放大,最終病入膏肓。”分析師劉彬認為,就算沒有疫情,每日優鮮“中前期的燒錢急速擴張、後期的急於盈利”都讓這家公司存在隱患。
對每日優鮮的命運,廣科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向虎嗅表示:“每日優鮮是在一個錯誤的時期做了一件可能超前的事,前置倉為基礎的生鮮電商從模式上並沒有問題,但當前這樣一個經濟下行、消費收縮的週期,它的模式、特別是物流成本是難以改變的瓶頸,最終也導致經營邏輯出現坍塌。”
誰在為每日優鮮幹活?
“每日優鮮幹部很多,藩鎮林立。”
一位在每日優鮮供職超過4年的中層向虎嗅透露,2014年至2021年,每日優鮮的“錢根”基於幾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而以幾座大城為核心,每日優鮮形成了自己的大區制度——幾乎在每一個大區內有一座根基城市,而大區、城市以及基於此形成的脈絡,構成了明顯的“派系”。
同一大區內的人層層關照。一個非常典型的說法是:城市負責人可以不接總部老大電話,卻可以24小時內隨時接聽大區上級的電話。
在擴張的關鍵週期內(2018~2020)為了應對友商,每日優鮮最高層賦予了每個大區極高的自主權:區域人事“任命權”(更強的舉薦權)、管理考核權、甚至部分財務權(為了和地方供應商合作)。
由於前置倉模式的“鉅額燒錢屬性”,這裡面有很多創利空間。“相同派系”的人們,抱團緊密,在飛速擴張過程中,這些“關係相近”的人,由於並肩作戰、共謀富貴,最終成為地方上自成體系的“藩鎮”。
上述人士告訴虎嗅,2018~2020年,每日優鮮總部對地方的管轄力度在逐漸變弱。2020年至今,整體情況已經演變為“政令難出公司總部”的局面。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凸顯了每日優鮮總部和地方的“割裂”。
由於意識到物流和供應鏈成本過高,每日優鮮早於2016年便開始研發公司整體的數字化系統,為了確保資料安全和實用,每日優鮮擴招了超過400人的技術團隊從零開始打造包含採購、物流、營銷、企業OA的數字化系統。與這些系統誕生同步,每日優鮮陸續制定了詳細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標準。
但令人感到尷尬的是,直到2022年每日優鮮即將“崩盤”,地方大區中依然有部分“藩鎮”拒絕採用公司統一的系統或拒絕按照公司標準流程操作。
隱藏在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之一是利益。一位參與過每日優鮮數字化體系建設的前員工告訴虎嗅,每日優鮮公司總部一直希望把所有城市所有業務的每一筆“錢”都清晰統計,並希望透過數字化手段讓所有流程標準化、體系化(也基於此加大公司總部對地方的監控)。但在地方拓展資源、與供應商談合作過程中,有很多環節“不方便公示”,以至於理想中的基於“數字化體系的降本增效”紙上談兵。
與“政令難出公司總部”同時發生的是大區乃至公司總部裡中層人數的擴張。“每一個高管都有自己的兄弟,大區負責人也有自己的兄弟,兄弟下面還有小弟,主管、總監數量在2018年之後激增。”
“致命問題”出現在2020年的兩筆融資後。
2020年,每日優鮮連續融資兩輪,當時在一級市場,很多曾經投過每日優鮮的機構開始變得慎重。“從2014年開始這家公司一直鉅額虧損,2020年大環境上有疫情和國際貿易多重影響,大家的信心有些波動。”一位投資人向虎嗅表示,大環境的不利因素,讓人們對被投企業的“盈利能力”更為看重,而當時的每日優鮮在一些機構眼中“不必要開支較多”。
在2018年融資成功後不久,每日優鮮在市場擴張的同時,“提早”開啟了“享受”:在公司總部,每日優鮮給員工匹配了不亞於部分“大廠”的福利——免費的水果、咖啡、冰棒。要知道直到2022年,像美團這樣的大廠都未給員工匹配這樣的福利。
而在產品推廣過程中,每日優鮮在一些城市瘋狂“刷廣告”,甚至一些ROI較低的渠道也獲得了每日優鮮的投入。與此同時,每日優鮮在不斷擴招,在2019年每日優鮮的員工總數達到公司史上新高1771人。
“在2020年每日優鮮試圖融資時,所有的機構都希望它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縮減不必要開支。”上述投資人表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2020年每日優鮮開啟了一輪大裁員。
來自每日優鮮招股書的資料顯示,2020年每日優鮮員工總數下降至1429人、同比降低19.3%。而關鍵的問題是,什麼人被裁退了?
“主管、總監這些並沒有大幅度減少。實際上一線幹活的員工變少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20年的裁員,讓每日優鮮的公司架構進一步呈現出“幹部相對較多、幹活者相對較少”的情況。而每日優鮮特有的“公司文化”讓基層幹活的人“留存率變低”。
據悉,在每日優鮮公司高層非常重視覆盤會。但是在很多覆盤會上,每日優鮮高層採用的管理方式是“傳統謾罵之法”。有知情人士告訴虎嗅,部分高層會直接“問候家人”,而曾有被批評的下屬,為了表現“忠心和態度”,自己打自己“嘴巴”。
這樣的風氣層層傳遞。有曾供職於每日優鮮的員工透露,無論是覆盤會還是立項會,每日優鮮的部分中高層很容易“情緒化”。“大家很難理性、平靜地給出一些合理化建議,但是會撒氣。”
被“眼前利益”綁架了
為了贏得融資,每日優鮮在裁員之外,還在尋找其他的“降本增效”方式。
兩個今天看來可稱之為“敗筆”的招數是:提價+砍掉部分看似“不必要”的服務。
“2020年開始,開會時高層更關心的是利潤、出貨量,如果你去查我們的發展史,你會看到真正負責使用者體驗的大佬在那段時間離開了。”一位曾經每日優鮮的中層向虎嗅表示,大量毛利率更高的產品被放到了每日優鮮的APP上。為了降低“選擇困難”,一些高毛利產品在APP首頁獲得更好的推薦位,甚至會砍掉一些“更容易被使用者選擇,卻毛利更低的SKU”。
成本也可以從供應商端“最佳化”。
有蔬菜供應商曾給多家生鮮平臺供貨,他曾在2021年下半年告訴虎嗅,從一些小細節上平臺會卡成本。“比如,同樣是蔬菜,上架前的精修這些工序,到底有還是沒有?影響了使用者體驗,也影響了成本。我們供應商沒有選擇權,我們是根據訂單幹活。”
作為“損耗大戶”的蔬菜,如何處理運輸過程中的“磕損品”也體現了平臺的價值觀。上述供應商講了一個細節,像白菜這樣的菜品,有比較高的損耗率,但在上貨時,到底去除“幾層外葉”,存在“灰色空間”。“說實話,有時候一兩層葉子的取捨,積少成多也是一筆錢。送到消費者端,一兩次不會說什麼,時間久了會影響體驗。”
以及,供應商的情緒,也將影響平臺產品的質量。
“每日優鮮拖欠我的貨款,已經延期180多天了。”一位每日優鮮的供應商告訴虎嗅,從2020年開始,每日優鮮的付款週期逐漸變長。2021年以來,每日優鮮的“拖款”問題愈發嚴重。而一個隱形挑戰是,在疫情衝擊下,部分供應商在2021年的日子也不好過。
“原料在漲價,物流成本也在漲價,疫情也在影響我們。很多供應商本身很難,大家給每日優鮮供貨一方面是因為多年合作的信任關係,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上市公司,我們原本相信它不會欠錢。”該供應商表示,一部分合作的商家甚至在2022扛住壓力繼續給平臺供貨;也有供應商被“拖款”小半年,依然抱著希望繼續供貨,但被7月28日的“裁員”訊息驚到。
有供應商找到平臺的相關對接人,卻因為“對接人”已經“被離職”而無法得到答覆。部分供應商坦承,自己並不認識每日優鮮更高層的管理者,也不知後續如何溝通貨款事宜。
“每日優鮮一路上走得很急。”分析師劉彬認為,在2016~2020年,每日優鮮屢屢在資本市場成功融資,融資之後迅速擴張,在精細化打磨供應鏈、內部管理生態上缺乏“苦功”。在2020年感受到巨大成本壓力後,每日優鮮又急切地透過“裁員”、調整SKU、改變使用者體驗等一系列方式去試圖盈利,但這些方式“並非長久之道,更像是短期飲鴆止渴。”
而沈萌則認為,“經濟下行”是“壓垮”每日優鮮的根本原因。“如果經濟處於上行週期,前置倉運營的成本不斷下降、同時消費需求不斷提升,它的商業模式就沒問題。但恰恰因為疫情的加速作用,這兩年是一個相反的週期。疫情只是加速器,而經濟下行是根本原因,這是任何單一企業無法也無力改變的系統性風險。大企業投入生鮮電商可以與其他電商業務進行成本分攤,但對於單一業務企業就缺乏這樣的風險分散機制。”
眼下,擺在每日優鮮員工和供應商面前的問題是,何時可以拿到“補發工資”和“貨款”。而知情人士告訴虎嗅,目前每日優鮮內部的“資訊流淌”已經處於失效狀態,對於高層到底想怎麼做,絕大部分尚在職的員工“難以知曉”。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是,7月15日每日優鮮“官宣”的2億元戰略投資並未按時到賬。如此,每日優鮮需要面臨的將是更大的資金壓力,以及11月的“退市難關”。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絡tougao@huxiu.com
End
虎嗅「502線上同行」第五期活動,我們將邀請阿里雲、江行智慧、行業專家和工業企業共四位嘉賓,透過實踐案例分享,共同探討邊緣計算發展現狀,在工業生產環節的具體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對於企業產生的價值,工業企業要部署邊緣計算將會遇到哪些挑戰等問題。
掃碼預留報名資訊,本次活動暫行報名稽核制/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