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首席記者 曹磊
6月以來逐步升高的氣溫,讓江城雜糧市場提前熱了起來。極目新聞記者走訪瞭解到,往年雜糧市場多在農曆小暑節氣後開始俏銷。但今年從天氣變熱開始,就形成了俏銷之勢。
業內人士介紹,隨著雜糧消費日趨家常化,不僅日常食用雜糧的人群在擴大,還有更多家常品類在與新品雜糧、混搭版雜糧、便捷雜糧包的競爭中重新受到青睞,奪回了市場C位。
生鮮賣場裡的各類雜糧俏銷
多種雜糧價格下降銷量上升
6月11日,漢口金橋大道的一家連鎖超市裡,雜糧專區貨櫃前人氣頗旺。“綠豆可以多買一點,天氣熱,每天煮一鍋綠豆湯。”正在挑選的兩位市民商量著如何購買。他們手上已經分別拎著一袋黑米和一袋黃小米。
雜糧專區的導購員介紹,端午節到現在,各種雜糧都挺受歡迎,尤其是價格下調以後,銷量上升很明顯:“高溫天氣適合吃雜糧粥去火,價格還降低了,賣得好也很正常。”
極目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售的綠豆每斤5.5元,赤小豆每斤10.8元,黑米每斤6.8元,小黃米每斤6.5元,據瞭解,目前的價格均比5月中下旬時降低了0.5元。
當天下午,在武昌中北路的一家生鮮市場裡,在售雜糧的品種更多,價格也更便宜。一位雜糧鋪子老闆介紹,夏天是吃雜糧的高峰期,氣溫越高,走貨越快,目前的價格算得上穩中微降,銷量比較可觀:“往年一般是在出了梅雨季節以後的暴熱期裡賣得好,今年從端午節前開始就銷得蠻快了。”
有家常品類雜糧大半天賣完
雜糧憑藉養生、健康的食用概念在近年裡走俏市場,繼而出現了三色藜麥、蕎麥、紅米等諸多新品種。不過,極目新聞記者瞭解到,經過幾年的市場沉澱,各種曾經更加吸引消費者嘗試的新品種的市場衝勁有些減緩,反而是傳統品種表現越來越好,重新奪回了市場“C位”,有的品種在終端市場裡甚至大半天就能賣完。
“現在還不到3點,黑米就只這一點了?”在武昌中北路的生鮮市場裡,市民劉女士準備買幾種雜糧來給家裡的老人煮粥,結果想要的黑米已經所剩無幾,最後只能多買了一些小黃米。
在現場,極目新聞記者看到,裝在貨架裡的黑米已經無法覆蓋整個櫃面,只是散落在其中。幾乎是同樣幾近售罄狀況的還有玉米渣等家常品類的雜糧。工作人員介紹,每天早上和中午都有一波雜糧銷售高峰。“現在還不是常規旺季,每天鋪的貨不算最多,這兩天有的家常品種大半天就能銷完,已經成為了重點。”
80後90後已成消費主力
“買雜糧最多的主力人群早已不是六七十歲的老人,而是三四十歲的80後、90後了。”在白沙洲大市場裡,一位雜糧批發商介紹,不管是到市場裡採購的超市買手,還是自己經營生鮮店的創業者都或多或少地說過,雜糧市場上的消費主力已經是步入中年的80後和90後。
在漢口冬梅街的一座生鮮市場裡,雜糧經銷商胡先生介紹,老年消費者的採購量比較穩定,增長比較少,但是一個明顯的變化是,35歲上下的中青年消費者越來越多:“應該都是結婚不久或者比較注重飲食結構的家庭主力,採購雜糧好像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習慣。”
根據此前的採訪,極目新聞梳理發現,大約從2016年開始,江城雜糧市場的銷量就呈現穩中上漲的趨勢,其中新增的消費人群都是80後、90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雜糧銷量的增長幅度日趨增大。“這也與80後、90後更有經濟實力的因素有關。”批發商介紹,青壯年消費者對雜糧的消費頻次顯然比老年人高不少。“他們也更願意選擇品質更高的雜糧。”
業內人士認為,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雜糧市場已經從多年前的“叫好不叫座”轉向了“願多錢、多花錢”來食用雜糧促進健康。隨著雜糧消費進入常態化,終端消費也將更加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