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就在”,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便是因為人對於自己的父母是有感恩之情的,這也是一個人的品德。對於社會來說,一個人自身品德最好的表現,就是在於對父母的孝順。雖然我們如今身處的社會,已經和傳統的中國社會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對於孝順文化的傳承,卻還是一以貫之的。
孝道依舊是做人的基礎,對於父母都無法做到盡孝的人,那麼很難相信,這樣的人會對於朋友能夠盡心,對於工作能夠盡職,對於責任能夠盡力。不論一個人是想要在人生中取得多麼高的成就,或者只是想要平平凡凡的度過自己的一生。
孝順對於人生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畢竟我們以人的身份在世間存活,最根本的就是先要學會如何做人,父母就是家庭的天,只要父母安好,我們才能夠保有生活中最安穩的港灣。
在這個世界上,關係最為親密的便是父母子女了,前者給了後者生命,後者要為前者送終。孝順本身不僅僅包含著感情,而且還有責任以及良知,父母能夠為了子女做出很多的犧牲,那麼子女也自然要讓父母得到一些回報的慰藉。一個不孝順的人,會摧毀家庭的根基,更是能夠做出很惡劣的影響。
孝順還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良知,若是對父母都能夠心思淡漠,那麼在社會關係上,這個人又怎麼能夠對別人真心相待呢?古人不論是多麼顯赫的人,官位哪怕是做到了一人之下,在父母離世的時候,依舊要辭去所有的官職,然後在父母的墳前丁憂三年。
明朝最有名的大臣張居正,在他官運正亨通的時候,自己多年未見的父母突然離世,當時的萬曆皇帝年齡尚小,朝政大權都在張居正的手中,如果要回鄉丁憂,那麼無疑是要放棄自己積累下的政治資源,不甘的張居正便利用皇帝的年幼,發明出了“奪情”的方法,就是讓皇帝用皇權來不准許張居正為父母丁憂。
就是這樣關於“孝順”的事情,卻激發出了巨大的歷史影響,張居正在孝道上的投機取巧,讓他死後遭受到了潮水般的抨擊,以至於萬曆皇帝為了維護皇權,只能夠對張居正全面否定,張居正的改革政策也被叫停,至於張家更是遭受到了滅頂之災,族人獲罪,人亡政息,這所有的災禍就是源於張居正在孝道上的胡作胡為。
不論一個人到了多大的年齡,只要是能夠在父母面前,哪怕是想起父母,我們就永遠都是一個孩子。我們在世界上,能夠義無反顧信任的人,也只有我們的父母,父母養育著我們,他們捨不得我們的離開,但是為了我們的成功,他們卻要催促我們離開貧瘠的土地,去到繁華的世界中,打拼出屬於我們的生活。
古人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雖然擔憂,但是父母卻不願意我們灰頭土臉的回到故鄉,而我們也永遠在內心中憋著一股氣,不混出一個人樣,我們也不願意踏足那一方熟悉的土地,見到我們白髮蒼蒼的父母。但是父母永遠都無法陪伴我們走到最後,他們是人生中的過客,只不過這個過客,是我們最親密的人。
因此當有一天,父母終於離開了我們的家庭,在我們已經成為父母的家庭裡,我們再也不能夠做一個父母面前的孩子,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是直面了生活中的冷酷和現實,父母對我們來說,永遠都回不去了。
中國人認為萬物都有靈氣,其實最根本的是,我們喜歡講自己的情感賦予一些特別的感情,因此當父母和家庭進行了割離之後,那麼家庭本身的概念,在我們的情感世界中,就會漸漸趨於陌生。
而我們只能夠在父母那裡,才能夠找尋到最原始的家庭感情,那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我們牙牙學語,我們蹣跚學步,當我們摔倒在土地上時,我們雖然淚流滿面,但是我們卻不會感覺到真切的悲傷和害怕,因為我們知道父母就在身後。
但是如果當父母已經離開了我們,那麼生活中的挫折和苦難來襲的時候,我們就算是表面上鎮定自若,內心中也難免會有一絲悲楚,因為我們的身後已經是空無一人。家庭只是一堵院牆,只是一個地理標識,只有父母在的地方,才真正是我們人生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