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住有所居,城市發展才有活力

“一個城市,青年人有希望,城市才有未來;對於國家來講,青年人有了希望,國家才有未來。所以,解決青年人、新市民住房問題是各級政府的職責所在,也是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新聞釋出會上,相關負責人重申解決青年人、新市民住房問題的重要性。

一個青年在城市立足最大的壓力是什麼?毫無疑問是住房。有關調查顯示,現在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租房住,在一線大城市,租房費用恐怕要佔到很多年輕人工資收入的三成左右。區位比較好的租金更貴。新市民和青年人往往工作年限短,收入相對比較少,購房和付租金能力比較弱,很多人選擇房租壓力小的遠郊,每天通勤時間三四個小時,僅上下班就讓人筋疲力盡了。對一般家庭來說,買房更是讓人望而卻步,掏空“六個錢包”也不一定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套房子。而即便湊足了首付,房貸也把年輕人壓得夠嗆。

而同時,一些城市則把高房價引以為發達的象徵,殊不知年輕人是城市的活力和未來,高房價嚇跑了年輕人,讓年輕人丟失了夢想、不敢創新,也是透支城市發展的未來。

住有所居,是一項重要的民生任務。隨著城鎮化發展和人口流動增加,實現住有所居目標的關鍵,無疑是解決大城市中新市民、青年人買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現實困難。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要重視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別是從事基本公共服務人員等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職住平衡。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緩解住房困難”。可見,緩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將成為未來住房領域的一項重大任務。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再強調“房住不炒”,構建房地產長效機制,因城施策出臺了一項項調控措施,遏制了房價過快上漲的步伐。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設也在穩步推進當中。

實現住有所居,讓青年人、新市民不為租房、買房所惱,活出青春的樣子,勇敢去探索、去創新,去追夢,要在住房問題改革上系統施策。一方面,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讓房地產迴歸居住屬性,不斷完善房地產長效機制,維持房地產市場的執行總體平穩,這是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則是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緩解租賃市場結構性供給不足。6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首次明確國家層面的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即中國的住房保障體系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三者為主體。未來需要繼續擴大保障性住房“量”的供給,努力實現“十四五”期間,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比例應力爭達到30%以上的目標,使之覆蓋更多的人,讓更多的青年人、新市民有更強的獲得感、幸福感。

從很多舉措中,可以看到有關部門對解決青年人住房問題的決心和態度。比如,控制住房租金漲幅,城市住房租金年度漲幅不超過5%,這是透過加強監管,規範住房租賃市場,減輕青年人租房負擔。其中,很多青年人租住在城中村等租金較低的區域,這是他們發展的一個緩衝區。政策提出,不短時間、大規模拆遷城中村等城市連片舊區就是為了避免出現住房租賃市場供需失衡的現象,加劇新市民、低收入困難群眾租房困難。而從職住平衡的角度來講,還需要科學規劃城市發展,最佳化城市佈局,避免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

下決心下力氣解決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問題,城市政府應該把“要我做”變為“我要做”。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是地方政府部門保障民生的基本責任,更是提升城市競爭力和活力的必然要求,不僅要做,更要做好。(李一陵)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2 字。

轉載請註明: 青年人住有所居,城市發展才有活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