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門,自動駕駛車輛已在門口等待。你可以在車上看一部電影,處理手頭的檔案,或是繼續補個回籠覺,車輛會自己監測周圍環境,採取必要的措施,安全地把你送到目的地。
我們已經無數次看到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宣傳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在不久前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不惜違反交規,也希望給大家帶來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憑藉AI技術,自動駕駛汽車把人從駕駛這項任務中解放出來。
聽起來,這似乎就是未來出行的終極目標。然而,另外一種可能的場景是,你一覺醒來,發現你的自動駕駛車還堵在路上,已經趕不上參加公司的會議。
自動駕駛只是“小AI”?
目前的自動駕駛汽車,很可能面臨上面提到的問題。人們為什麼需要自動駕駛汽車?表面上看是需要從汽車駕駛中解放出來,但最核心的需求其實是更便捷的出行,不僅省力,更要省錢省時間。
用高德汽車總裁韋東的話說,解決單體的問題只是AI的1.0階段,只是用機器替代人,而解決交通系統的問題則是用機器做人做不到的事,實現智慧交通,這是AI的2.0階段。這番話也被媒體解讀為“小AI”與“大AI”,並被看作高德針對百度AI開發者大會的回應。
實際上,拋開兩家公司在地圖領域的“恩怨”,筆者不得不說,在未來出行這個問題上,也許百度確實想得有些淺了。客觀而論,目前的自動駕駛汽車,做到極致就是一位經驗豐富,判斷得當的“老司機”,實現的是個體最優。而出行需要的是全域性最優。從個體角度追求最優,有時反而會遭遇“囚徒困境”,導致“雙輸”結果。就像一個沒有訊號燈的路口很容易擁堵癱瘓(每個人都追求個體最優),而在訊號燈的排程下等候紅燈,看似耽誤時間,卻能實現所有人的出行效率最佳化。
“可望不可及”的自動駕駛
從這個角度來看,個體最優到全域性最優,用兩個時代形容並不為過。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現在連個體最優都還無法做到,談全域性最優是不是為時尚早?在筆者看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和實現大規模的自動駕駛相比,智慧交通反而離我們更近。
首先,自動駕駛面臨的法律和倫理難題遠比想象要複雜。自動駕駛汽車出了交通事故該向誰追責?前方碰撞不可避免時,左方右方的兩個人,機器如何決定讓誰受到傷害?目前,只有沃爾沃曾經表示過未來會對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負責,但當事故真的發生時,對車企的殺傷力也許會超過一次大規模全球召回。
其次,自動駕駛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很高。對於法律和倫理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是設定封閉的自動駕駛車道,這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基礎設施對於道路其他參與者來說卻幫助不大。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意願這樣做?
最後,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普及,將徹底改變現有車輛的使用方式,從而導致共享出行的盛行。對於車企而言,他們真的希望看到這樣的場景麼?目前汽車的自動駕駛功能可以帶來更多科技感,拉動銷量,如果要再進一步,車企還會有如此大的動力麼?AI開發者大會上的50多個汽車品牌,又會有幾家投入真金白銀,只為了革掉自己的命,為了一個開放平臺貢獻出全部家當?
相比之下,智慧交通系統所需要的變化的方向是兩個,聯網化,智慧化。汽車需要增加聯網功能,需要更精準的定位,交通設施需要聯網,需要能夠接受雲端排程。
和自動駕駛相比,這種針對智慧交通的變化是漸進式的,它更加溫和,也更有普適性。對車企而言,聯網模組的增加不僅為智慧交通服務,更是提供線上車載娛樂服務的基礎;高精度定位能力的投入也會提升現階段使用者駕車導航體驗。對政府而言,需要做的是對交通設施的改進,而非重建。
誰為誰賦能
因此,每個相關合作方需要做的都是基於現有條件下的不斷改良,這不是顛覆甚至自我變革,也無需挑戰現有法律和倫理道德準則。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相關各方會持續感受到出行服務的改進。比如,基於與高德合作的智慧交通排程系統,廣州交警已經可以實現交通事故發生7分鐘內出警;基於聯網和更高的定位能力,在“重慶最複雜立交橋”上,高德地圖車機版可以為車主提供精準導航。而使用者則會由於易行平臺的一鍵規劃,享受到更加有效率的出行服務。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在高德智慧交通峰會上,來自交通部、公安部、超過100個城市的交管部門,摩拜、神州、飛豬等全出行領域上下游的運營服務商,以及賓士、通用、吉利、長安等主流車企和德爾福、英偉達等供應商親臨現場。和AI開發者大會背板上的50多個logo,以及“打造汽車業安卓”的豪言壯語相比,易行平臺不僅帶給人們對智慧交通終局的暢想,也更有實際意義。
也許未來真的有一天,高德會用自己的智慧導航能力為百度Apollo計劃賦能,幫助百度實現從AI1.0到AI2.0的跨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