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技術解讀 原創]
汽車誕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發動機的轟鳴就像人的呼吸一樣,是體現車輛狀態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們可以透過呼吸的頻率或深淺來判斷身體的狀態,也可以透過發動機聲音來了解車輛的狀態,尤其是各位在剛剛開始學習駕駛的時候,教練會教授透過發動機聲來判斷升擋時機,在坡起的時候透過發動機的聲音變化來判斷離合器是否已經處於半聯動狀態......駕駛過程中,發動機聲音承擔著讓我們與車輛建立起聯絡的重要角色。然而,隨著電動化時代的到來,當“安靜”成為電動車賣點的時候,我們與車輛之間的這種長久建立起來的聯絡也隨消失。
行人警示系統被列入法規,警示音成彰顯個性的途徑
相比駕駛者和車輛之間的聯絡,車輛和行人之間的聯絡似乎更為重要,畢竟關乎行人安全。在燃油車時代,發動機轟鳴對於周遭來說更像是一個警示音,警示音的大小決定了危險的等級,排氣聲浪越大往往越能引起更多的關注和警覺。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一項對8000輛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和6萬輛燃油車的統計顯示,在低於一定行駛速度的情況下,電動車、混動車和行人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比燃油車高出50%。
各國先後出臺法律要求電動車在出廠時加裝AVAS行人警示裝置。
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先後出臺法規要求電動車在出廠時必須加裝行人警示裝置的原因。早在2010年,美國就率先制定了《行人安全促進法案》,要求所有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增加警示裝置,在約合30km/h(19英里/小時)的車速下前進或倒車時發出警示音。我國也在2017年9月釋出國家強制性標準GB7258-2017《機動車執行安全技術條件》,要求2018年1月1日起“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車輛起步且車速低於20km/h時,應能給車外人員發出適當的提示性聲響。”
行人警示裝置的結構往往非常簡單,主要由車頭的一個揚聲器構成。
不過,各國法規並沒有對警示音的形式進行嚴格限制。對於車企來說,早期的電動車在低速行駛時發出的“嗡嗡”聲僅僅是為了滿足法規要求,畢竟把“倒車請注意”這樣的提示音直接移植到電動車上似乎並不合適。或許也是受到“倒車請注意”的啟發,車企開始嘗試將警示音變得有差異化。
特斯拉透過BoomBox功能能夠將喇叭聲音替換成綿羊叫或放屁聲。
無論是能外放音樂或充電提示語音的現代摩比斯(現代起亞汽車集團旗下韓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還是利用BoomBox功能能夠將喇叭聲音替換成綿羊叫或放屁聲的特斯拉,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利用隱藏的外接揚聲器來嘗試給安靜的電動車製造出一些動靜。
↑ 能外放音樂或充電提示語音的現代摩比斯
畢竟汽車作為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每一部電動車都開啟車外揚聲器“各抒己見”,場面就好似地鐵裡大家都把手機外放開啟一樣,因此,像現代摩比斯和特斯拉這樣利用車外揚聲器標新立異的的車企並不多見。不過,很多車企開始透過另一種方式為電動車配音。
高轉速發動機的尖嘯聲早已成為Formula 1的象徵,而在Formula E的賽場上只有電流聲。
在電動車時代,沒有了發動機的排氣聲,駕駛者很難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加速,特別是對於那些只開過傳統汽車的人來說,這是一種陌生的體驗。這種體驗就好像當你坐在F1的看臺上看著激烈的Formula 1,突然給你按下靜音鍵,今天的Formula E就是被靜音之後的Formula 1。缺乏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僅是今天Formula E需要面對的問題,同樣也是所有電動車企需要面對的問題。畢竟大部分駕駛者已經習慣了透過發動機聲音來感知車輛。為電動車配音,成為幫助人們更加直接地感知電動車的有效途徑。然而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像1993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製作《侏羅紀公園》時需要為恐龍配音,但沒有人聽過恐龍的叫聲。到底應該給電動車配怎樣的聲音,成為車企頭疼的問題。
為電動車還原大排量V8發動機的轟鳴,成為福特為Mustang Mach-E做出的選擇。
延續過去不等於複製過去
對於這個問題,汽車製造商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的汽車製造商主張將燃油車的轟鳴聲直接移植到電動車上,這會讓它聽起來不那麼“電動”,也更加利於人們去接受那些被電動化的經典車型,福特就屬於這一類。福特Mustang Mach-E的音響設計工程師就在駕駛艙裡為駕駛者還原了美式大排量V8發動機的轟鳴聲,“這種聲音必須具有Mustang野馬車型與生俱來的力量感”福特的工程師這樣解釋到。與福特相類似的還有捷豹、奧迪等品牌。
行人警示系統被列入法規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陣營中的電動悍馬玩出了新花樣。GMC旗下的電動悍馬在“Watts to Freedom”(類似燃油車LAUNCH CONTROL)的駕駛模式下,當駕駛者踩下制動踏板的同時踩下加速踏板,低音單元會產生振動,營造出類似內燃機轉速拉高的效果。在全地形模式(Terrain Mode)下,更重的低音能夠幫助駕駛者感受到車輛狀態,這非常類似於駕駛燃油車在越野過程中透過發動機聲音判斷動力輸出的強弱。在越野模式下(Off-Road Mode),當車輛在沙石路面上快速行駛時,則會聽到更深的隆隆聲。
透過低音單元的振動模擬發動機帶來的振動,電動悍馬的這種嘗試讓人眼前一亮。
↑ 透過低音單元振動,電動悍馬為駕駛者提供更加立體的體驗
更多車企選擇給電動車賦予新的聲音
另一個陣營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我們不應該活在過去的影子裡,它畢竟是一個全新的事務。”作為日產LEAF車型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一家名為“Made Music Studio”的音訊製作工作室表達了他們的態度。在這個陣營裡還有通用汽車:“我們希望它聽起來既有科技感又有未來感”。通用汽車就在嘗試用包括吉他、鋼琴、迪吉里杜管(一種澳大利亞土著部落的傳統樂器)建立電動車的專屬聲音。
↑ 賓士EQS能夠根據不同駕駛模式提供不同音效
不同於保時捷Taycan採用了基於電機的模擬音,奧迪的音響設計師為e-tron GT採集了更加豐富的聲音素材。
從奧迪公佈的一段影片可以看出,奧迪的音響工程師甚至將直升機螺旋槳旋轉發出的聲音作為電動車聲音的素材。然而,相比通用和奧迪的音響工程師利用“劍走偏鋒”的聲音素材為電動車配音,寶馬似乎更下血本。
與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獲得者Hans Zimmer聯手打造,或許是寶馬“IconicSounds Electric”最大的噱頭。
↑ 搭載“IconicSounds Electric”聲音包的i4
寶馬聯手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獲得者Hans Zimmer打造了名為“IconicSounds Electric”的聲音包,該聲音包已經成功運用在了包括i4、iX等車型上。據寶馬介紹,聲音包內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分別是Expressive和Relax,每一種都配有標誌性聲音。前者採用小提琴等更高的音調,創造更有趣、抽象的體驗。這些聲音與曲面屏和環境照明中的霓虹燈相互映襯,在駕駛艙內營造出全新氛圍。而後一種Relax模式則提供更柔和、更安靜、更和諧的聲音和燈光,旨在營造溫和的環境。
為保時捷Taycan選配星球大戰音效需要額外支付人民幣4600元。
相比之下,保時捷已經把音效做成了買賣。如果你駕駛Taycan想要聽到類似星球大戰中科幻宇宙飛船加速的聲音,你可以選配保時捷電動跑車聲浪系統(Electric Sport Sound),該項配置在國內的選配價格為人民幣4600元。
賓尼法利納透過疊加特定頻率的低音,讓Battista的聲音充滿了“玄學”色彩。
↑ Battista的音效設計更像是“玄學”
此外,賓尼法利納似乎還將聲音的“玄學”融入旗下電動Hypercar——Battista之中。賓尼法利納並沒有像其他電動車品牌那樣為駕駛者模擬發動機聲浪,而是選擇了在四臺電動機發出的聲音基礎上疊加一個頻率為54赫茲的低音,這個頻率可以被432赫茲整除。據Pininfarina介紹,這是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最喜歡的音符,官方影片顯示將盛有液體的容器置於揚聲器之上,水面會產生獨特的圖案。這種聲音被稱為“Suono Puro”(義大利語裡的純聲音),它不僅透過車內12個揚聲器發出來,同時車外揚聲器也會發出相同的聲音。無論54赫茲還是432赫茲的聲音有什麼神奇的功效,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火電、水電和核電對HIFI音質的影響。
結語:為原本安靜的電動車配音在當下已經成為各大車企尋求產品差異化的一種手段。在電動化時代裡,電動機和電池組大都來自供應商,車企很難再像過去那樣依靠發動機領域的研發成果來構建產品賣點。當大家都採用來自相同供應商的電動機和電池組,能拿來引以為傲的部分似乎就只剩下類似配音、車機系統、使用功能等這種相對“軟體”的部分了。
發動機附帶的噪音和振動很難在此之前讓車企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比燃油車更加安靜的電動車正好給車企提供了一個這樣的舞臺。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延伸到如今功能越來越複雜的中控系統上,尺寸不斷擴張的中控螢幕也正好讓車企能夠給電動車在通勤工具的基礎上賦予更多諸如遊戲廳、電影院之類的額外屬性。
對於消費者來說,車企的這些配音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電動車增加“代入感”,但與燃油車的真實排氣聲浪不同的是,電動車的“代入感”更具娛樂色彩,人們很難再像過去著迷“嘭、嘭”的回火聲那樣對電動車的“氛圍聲”產生任何執念。畢竟那個時代已經逐漸離我們遠去。
精彩內容回顧:
約70萬人民幣起 悍馬EV正式下線並交付
賓尼法利納Battista量產版速度節釋出
賓尼法利納Battista最終量產版即將釋出
延續過去?還是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