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回望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陰霾下,全球治理面臨“老問題未解,新麻煩又至”的複雜局面。
一方面,疫情形勢不斷反彈,新冠病毒加速變異,“疫苗鴻溝”難以彌合,全球抗疫合作依然面臨嚴峻挑戰,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體系的短板進一步暴露。更嚴重的問題是,個別國家為掩蓋抗疫不力的責任,大搞疫情政治化、病毒汙名化、溯源標籤化等政治操弄。
另一方面,阻礙世界經濟復甦的種種“梗阻”依舊存在:增長動力不足、貿易紛爭四起、宏觀協調不一、發展失衡加劇、供應鏈嚴重短缺……這些“梗阻”還帶來債務高企、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等連鎖問題。在一些重大議題上,各國宏觀政策不協調、不同步的現象頻現,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然而,在全球經濟復甦舉步維艱的時刻,一些國家不思團結合作,而是鼓吹“脫鉤”“斷供”“築牆”,在逆全球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給全球經濟治理雪上加霜。
不僅如此,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地區熱點事件頻發、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等問題依然困擾世界,全球治理體系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進一步擴大。疫情加速了全球治理體系問題的暴露,國際社會改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空前高漲。
面對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面對“人類往何處去”的抉擇,中國展現“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國擔當,不做觀望者、勇做行動派。一系列中國方案、中國行動,為全球治理體系注入全新理念,提供有力抓手,積極推動原有全球治理體系和秩序向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變革。
——加強抗疫合作,同世界共渡公共衛生難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迅速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緊急人道主義行動。新冠疫苗問世之後,中國疫苗援助啟動早、落實快、批次多、覆蓋廣,公平可及,重信守諾,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近20億劑疫苗,居全球首位,撐起了全球抗疫“生命線”,為發展中國家帶來“隧道盡頭的光芒”。
——捍衛多邊主義,同世界共商危機解決之道。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也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週年。多年來,中國堅定高舉多邊主義的旗幟,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全球事務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積極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在聯合國、APEC會議、G20峰會等多邊場合,中國主張為解決全球挑戰和地區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所言,中國既是傳統意義上全球治理標準的堅守者,也是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推動者。
——不斷擴大開放,同世界共享中國發展機遇。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嚴格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竭盡所能保障全球供應。與此同時,中國搭建的進博會、廣交會、消博會、服貿會等對外開放平臺,和世界共享中國市場機遇。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增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和世界多國攜手並肩、迎難而上,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不斷為全球經濟治理探索互利共贏的新路徑。
——堅持平衡發展,同世界共建普惠包容模式。受疫情影響,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遇到重大挫折,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面臨的挑戰尤為嚴峻。今年9月,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國際社會提振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這是中國為支援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促進全球疫後復甦、加強國際發展合作提出的中國方案。多年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自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還積極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盡己所能彌合南北差距,用實際行動大大提升了全球發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
全球治理體系必須是全球共建共享的,不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控。“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各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斷走深走實,世界和平繁榮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