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老田和他的紅色放映室
本文轉自:新華社
經過多年的收藏積累,田洪有的“影庫”已經存下了100多部電影複製,其中大多數是流傳甚廣、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紅色影片
截至目前,田洪有已將十餘萬元投入到了義務放映、志願服務的事業中。他為居民放映電影兩千多場,從未收過一分錢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劉惟真
明月初升,白日裡蒸騰的暑熱漸漸散去,空氣中浮上一絲清爽的涼意。雖然暑伏正盛,數十名居民卻早已等候在天津市津南區北閘口鎮御惠園小區的廣場上,前來赴一場“光影之約”。白色的幕布前,居民擺好馬紮、搖著扇子,一邊嘮著家長裡短,一邊翹首盼望銀幕亮起的一刻。
“開始啦!”隨著電影《上甘嶺》片頭音樂響起,一名四五歲的小觀眾興奮地睜大眼睛,搖晃爺爺的胳膊。
夜色朦朧裡,聽著身旁電影放映機發出的呼呼轉動聲,聞著熟悉的潤滑機油氣味,57歲的田洪有露出笑容。“只要能用膠片為觀眾帶去快樂與感動,我就不會停下放映電影的腳步。”他說。
在天津市津南區北閘口鎮澤惠園社群,田洪有在操作電影放映機(2022年6月29日攝) 李然攝/本刊
一門心思的電影痴
從兒時起,田洪有就是個影迷。在他的童年記憶中,電影放映隊走進哪個村,孩子們就跟到哪個村;幕布搭在哪裡,歡笑聲就響起在哪裡。
“當時我最喜歡當放映員的‘小尾巴’,看他們擺弄機器,幫他們做這做那。”田洪有回憶道,對那時的農村孩子來說,看電影是一種奢侈的娛樂,也是大家最期待的事情之一。長大後,他也時常會為了看新上映的電影,心甘情願走上一個多小時的路程。
時光匆匆,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經追著放映員的孩童已到而立之年。電視機、連續劇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但村裡百姓聚在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熱鬧場景仍然映在他的腦海裡。
和村民閒聊的時候,一位老人的感慨再次喚起了他對電影的熱情。“老人對我說,現在生活豐富多彩,但自己最愛看的還是以前的老電影。而放老片子的地方不多,他的腿腳也不利索,想看卻看不到。”田洪有說,自己當時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買臺電影放映機,把這份願望變成現實。
夢想很豐滿,實現起來卻並不簡單。一次偶然的機會,田洪有在村裡的舊廠房內發現了一臺電影放映機,沒想到這臺老機器要花費1000元。當時,田洪有隻是一位普通的拉煤工人,每個月的工資不過一二百元,高昂的價格不禁讓他犯了難。
雖然一時難以實現,田洪有沒有停止追求他的放映夢。為攢下這筆錢,他節衣縮食,每天多幹幾趟活,用了一年半時間,終於將這臺機器搬到家中。
讓大家看上電影,還要幕布、音箱、變壓器、電影複製等不少硬體。“這可不是花一千塊就能解決的事兒”,有人給田洪有潑冷水,“不把精力花在打工種地上,總玩這些怎麼行?”
“當時身邊有不少人勸我放棄,都沒動搖我。”田洪有說,自己四處奔波,幾乎投入全部收入,一門心思想把事兒辦成。
1995年,田洪有花掉揣在兜裡的150元,買回了第一部電影複製《戰上海》。集齊整套裝備後,他載著機器、蹬上三輪、搭好幕布,在村頭的空地上給人們放起了電影。
“對我來說,放映電影是件過癮的事。”田洪有說,“看到大家的笑臉,我就覺得之前的努力都值。”
與光影為伴的生活
《鐵道游擊隊》《地道戰》《沙家浜》……在田洪有所在社群的一間地下室裡,電影複製被嚴嚴實實地分裝在一個個標註清晰的鐵箱裡,在鐵架上碼放得整整齊齊。這間地下室是田洪有的電影工作間,從老屋搬進新樓後,他在這裡度過了大部分閒暇時光。
從最初的零基礎新手到能夠操作自如,田洪有靠不懈自學打磨出了不輸專業放映員的熟練技術。“年輕時放映員來村裡放電影,我就站在一旁學,觀察他們怎麼放膠片、怎麼操作機器;開始義務放映電影之後,我又買回了不少專業書籍,邊看邊研究。”
業餘時間,田洪有不僅學會了放映電影,還能夠解決機器的“疑難雜症”。
“老機器用一臺少一臺,更換零配件是個大問題。”田洪有說,為保證放映機正常運轉,他將不少“退休”的老機器收藏起來,作為“配件銀行”,出現故障時,及時拆換燈泡、電源、二極體等。
白天,田洪有在鎮上的學校做保安;閒下來,除了義務為居民放映電影,保養膠片、維護機器成了他最大的愛好。“每天下班後,我都會先到地下室擦拭一兩部電影的膠片再吃晚飯;早上五點多醒來後,我也會先花一個小時修片,再到學校上班。”
在田洪有的工作間內,從不少細節都能看出他對自己心愛的機器、膠片的精心呵護。一臺1979年生產的放映機,被他擦拭得乾乾淨淨、反射著光亮。
“做這些事一點也不辛苦,我覺得很快樂。有時手裡忙著這些活計,連時間都不知道是怎麼過去的。”田洪有說,“對電影的熱愛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再也離不開了。”
經過多年的收藏積累,田洪有的“影庫”已經存下了100多部電影複製,大多數是流傳甚廣、耳熟能詳的經典紅色影片。“小時候自己最愛看這些電影,現在也希望將這份記憶傳遞下去,讓大家感受到優秀影片的力量。”他說。
將“露天影院”傳承下去
起步不易,行久更難。可貴的不僅是田洪有無私服務的初心,更是他二十餘年如一日的堅持。
從工廠學校到村頭巷尾,從在街鎮內放映到走向周邊地區……截至目前,田洪有已將十餘萬元投入到了義務放映、志願服務的事業中。他為居民放映電影兩千多場,從未收過一分錢。
有朋友笑他“痴”,但他始終覺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如今,田洪有從觀眾口中的“小田”變成了“老田”,頭上已生白髮。在他的帶動和努力下,更多居民被紅色經典的魅力所吸引,觀影熱情越來越高漲,一批銀髮族成了忠實影迷,不少年輕人也紛紛前來觀看。
為了保障居民的觀影需求與田洪有的志願服務需要,天津市津南區北閘口鎮專門為他在鎮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闢出了“田洪有義務電影放映工作室”。暑期已至,這裡成了鎮上學生的實踐基地,不少孩子被田洪有鐵匣子內的放映機與老膠片吸引,專程來和他學習瞭解電影歷史與放映知識。
“有的小小放映員現在已經能夠獨立操作放映機了。”田洪有很驕傲。
觀影者對我國電影藝術的熱愛在延續,田洪有電影放映的事業也在傳承。工作之餘,田洪有的兒子也和父親組成了父子檔。“孩子小的時候就喜歡電影,沒想到長大後,他真的成了我放映路上的好幫手、好夥伴。”田洪有說。
藝術載體越來越多樣化,但在田洪有和不少人心中,老電影的“味道”是難以取代的。“一位老人看完電影連聲對我道謝說,坐在這樣的‘露天影院’裡,他覺得自己就像年輕了二十歲,回到了從前的時光,我聽了心裡既感動又溫暖。”田洪有說,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不斷收集電影複製,讓喜愛電影的觀眾重溫更多經典。
田洪有說,自己未來還會繼續做鄉村義務放映員。“每為大家放一場電影,也是在圓一次自己的電影夢。能為大家服務是我最大的幸福,把我國的文化藝術精華透過光與影帶給人們,是我一輩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