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發稿,上映一週的《明日戰記》票房2.58億,片方分賬8858萬。專業票務平臺給出的內地總票房預測為4.9億,按照37.38%的分賬比例,達到這個數字,片方回收票房1.8億。
需要注意的是,《明日戰記》創作耗時歷時七年,最開始導演是陳木勝,後面由主攻特效的吳炫輝接棒。電影幾乎都是特效鏡頭,並且透過製作特輯可知,為了增加真實感,還實景搭建了飛行基地等場景。特效燒錢,每一幀畫面都需要很高成本,如果對標《流浪地球》,《流浪地球》的製作費5000萬美金,大概3.5億人民幣,用的也都是國內特效公司,那麼《明日戰記》耗時這麼久,往少了說,製作成本也要超過2.5億,如果最終回收1.8億,不算宣發費用,這部電影很可能要虧損超過7000萬。
眾所周知,雖然《明日戰記》有8個出品方,但整個電影從籌備、拍攝到後期,都是古天樂主導,他將是虧損最多的人。
再看《獨行月球》。截止到發稿,這部電影的票房已經接近22億,最終票房有望超過40億,將成為開心麻花所有電影裡票房最高的一部。
我們應該為這個成績開心。從電影本身來說,繼《流浪地球》之後,國產科幻電影再一次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愛,甚至各地動物園的袋鼠受電影裡“剛子”的影響成了全園明星,被遊客駐足圍觀。
此外,《獨行月球》彰顯了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和自信。兩三年前,只要涉及到動作捕捉、CG特效,一定少不了國外的後期製作公司,有錢的找好萊塢的公司,如《阿修羅》,沒錢的找韓國的特效公司,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彼時,國內的後期製作公司接不住院線電影這樣,在大銀幕上纖毫畢現、會將瑕疵放大的專案,人才和技術都相對落後。
但從《流浪地球》開始,這樣的現狀有了改觀,全片無論是電腦特效和實景特效,均由國內製作公司完成,導演郭帆也向紐西蘭的維塔工作室求助了,讓他們幫忙製作了航空衣。到了《獨行月球》,連太空服也是國內公司製作,我們的工業水準確實趕上來了,場景構思、美學表達也都上了一個新臺階,更重要的是,後期的預算給到國內的後期公司,能更好的構建行業生態、盤活整個電影產業。
出品方開心、導演和演員開心、後期製作公司開心、觀眾也開心,表面上皆大歡喜,但往深了想,又開心不起來。
中國電影在科幻的道路上走得頗為艱難。影迷們喜歡開玩笑說,《流浪地球》推開了科幻的一扇窗,但豆瓣評分2.9的《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那票房大賣的《獨行月球》又給打開了嗎?答案是沒有。
眾所周知,科幻是燒錢的題材,《獨行月球》有超過90%的特效鏡頭,有動作捕捉完成的袋鼠,還有片酬很高的“沈馬組合”,能盤下這麼大專案的電影公司,屈指可數。
而且,我們太缺科幻電影了,更缺大製作、好看的科幻電影,但在科幻元素的傳達上,《獨行月球》遠遠不夠,這期雜誌我們奉上電影導演張吃魚的專訪,從中不難發現,張吃魚還是將這部電影當做喜劇片來拍,結果就是喜劇不夠硬、科幻又太軟。這麼大的投資、這麼好的機會、這麼夢幻的演員組合,多少有些浪費,在這裡想談一下電影人的責任感,只有勇於探索、勇於嘗試、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才能拍出令人驚喜的作品、推動行業進步吧!很遺憾,《獨行月球》沒有做到,只是鉚足了勁兒多賣票房多賺錢。
相反的例子,是古天樂打磨超過7年的《明日戰記》,在今時今日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環境下,古天樂敢於用大投資、大特效完成機甲特效電影的製作,令人肅然起敬,從投資、;拍攝、後期到發行,古天樂的天下一ONE COOL大包大攬,這才是這個時代需要的電影人的責任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