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8月12日,全北京似乎都在等一場雨的到來。此前一天,中央氣象臺預報,京津冀地區將於次日迎來入汛以來最強降雨。
不過,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後,北京部分割槽域才出現一陣分散性降雨。降雨為何姍姍來遲,暴雨預報難點在哪兒,有無可能做到精準無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供圖)
暴雨預報是世界級難題
有人說,下一場雨,就好像從天上往地上潑一盆水。預報員可以預測大致的水量,也能預測大概哪些地面會被水打溼,但水不會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溼的面積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較少,要預知地面上每個點被打溼的程度,難度很大。
中央氣象臺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藍渝說,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時間尺度、不同空間尺度影響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範圍內,對與暴雨有關的各方面條件和資料進行全面和綜合分析,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從常規高空觀測系統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關暴雨的觀測資料和資訊主要是針對天氣尺度的,而對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觀測並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這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藍渝說,所以暴雨預報中,常會出現“局地”這一名詞,正是因為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預報局地強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從整個世界來看,暴雨預測的準確率也一直不高,屬於世界難題。
目前,隨著智慧網格預報技術的發展,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已經實現逐小時更新,降水預報甚至可以實現逐10分鐘更新。而各省、市級氣象部門通常可以做得更精細,預報滾動更新的頻次可以達到分鐘級,同時,可以實時更新預警資訊。公眾透過全國各地氣象部門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都能看到不斷滾動更新的預報結論。
氣象專家提醒,如果決策者和公眾能養成看滾動預報的習慣,就不會因為前一天看到預報的雨量不太大,第二天就放鬆懈怠,不再檢視更新的天氣預報;也不會因為某個時刻雨停了,就認為已經安全,卻不去留意如果再來一場雨,是否會有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發生。
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
中央氣象臺正研級高工符嬌蘭說,隨著預報技術的不斷進步,預報準確率和時效上均在不斷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較準確地預報出強降水落區和強度,目前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
據她介紹,目前我國使用的數值模式時空解析度越來越高,對強降雨的時間和空間精細分佈特點預報越來越準確。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ES-3km中尺度模式給強降雨預報提供了很好地技術支撐。同時,中央臺研發的精細化智慧網格降水預報的精度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5km解析度、時間間隔為逐小時,同時還能根據實況進行滾動更新,不斷提高降水預報準確率。
對地區的天氣預報,常用滾動預報,顧名思義,就是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符嬌蘭說,天氣預報員以數值預報為基礎,再綜合運用各種資訊分析,最後得出預報結論。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預報員可以在一兩天前“隨便報一下”,然後全憑災害天氣來臨前再進行更新。滾動預報的關注重點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災害天氣,這些天氣系統“船小好調頭”,“變臉係數”高,發展趨勢難以提前準確把握。
專家因此提醒,公眾應多關注滾動預報,即不斷更新的天氣預報。因為大氣環流形勢每天都在調整,天氣系統時刻發生著變化,所以,預報員就需要用最新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結論製作出預報產品,再進行訂正,最終給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氣預報”。
北方最強降雨偏向異常
什麼原因導致北方出現入汛以來的最強降雨?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解釋,主要受南海夏季暖溼氣流北湧、北方冷氣旋引導冷空氣南下、西太平洋副高西進北臺,三種氣候條件相輔相成,導致了本次北方範圍強降雨過程。
張濤表示,從天氣氣候背景來看,8月是我國盛夏季節,南海夏季風向北勢力達到最強階段,這意味著來自南方的暖溼氣流的強度和範圍達到最大,形成降雨的條件。
其次,北方蒙古氣旋生成,冷空氣活躍並隨之南下,加之西太平洋副高從12號開始西進北抬,以上三方面氣候條件共同造成了北方本次大範圍的強降雨過程。
在他看來,今年降雨表現比較極端,與常年平均狀況相比,偏向異常,主要表現在梅汛期的長江流域。此後北方降水過程可能會出現更極端的情況。
張濤說,未來一週,本輪降水結束後,整體形勢並沒有根本調整,預計在8月15日~17日,北方地區還將有一輪降雨過程,但新一輪降雨強度還無法判斷。
“對於北方這樣一個不常出現強降雨的地區,對防汛工作是一次考驗。”張濤表示,由於南北兩地的差異性,本次北方強降雨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北方各地的防汛難度。同時,氣象專家也提醒,未來三天北方地區降雨強度強、影響範圍廣,公眾需及時關注預報、預警資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