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營銷人應該都知道“營銷日曆”,把一年中的重要事件、節日節氣等等節點列出來,以此開展一些營銷活動,比如愚人節會推出愚人節相關的營銷廣告,每家品牌都有自己的創意;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對“節點營銷”的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自從電商出現後,營銷人就一直數著日曆過活。全年密密麻麻的營銷節點,就是營銷人一年的心電圖和成績單。
但我發現一個特別悲哀的現象:90%品牌的節點營銷,都是好創意、壞營銷。
大部分的品牌主和代理商在做節點營銷時,都是圍繞節點話題,產出一個創意主題,試圖和消費者做情感上的溝通。
比如,甘孜文旅在春節旅行旺季,推出了自己的宣傳片《丁真的世界》。
這應該是2020年的最強廣告片了,因為這支片子的出現,網友們才知道丁真的家不在西藏,而在四川甘孜。
這支片子雖然向所有人展示了四川甘孜的美,甚至引發了網路熱潮,但從節點營銷角度去看,《丁真的世界》卻是典型的好創意、壞營銷。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這得從我們為什麼要在節點做營銷說起。
我們為什麼偏偏在節點做營銷?
SK-II為什麼非得在三八節和女生說要“不懼年齡”?二月六號不好嗎?
百事可樂為什麼在春節告訴我們要“把樂帶回家”?今天下午就不行嗎?
因為只有在某個節日裡,人們才會產生「自發的群體行為」。
在情人節,品牌不用勸說男人給女人買禮物,全天下的男人都會自發地購物。但在情人節外的日子裡,品牌想勸說一個理智的男人給女友消費,可能要花費上億的廣告費。
什麼是節日?節日就是不斷重複的行為儀式。這種“行為儀式”因為無數代的傳承,已經變成了我們不加思考的習慣。
你會思考今年春節為什麼放炮竹嗎?你不會。買炮竹、放炮竹在你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你思考的只會是哪裡的炮竹更便宜?哪個品牌的煙花更好看?
在除夕當晚,我們不會思考是搓一局麻將,還是去樓下放炮竹?放炮竹已經被大腦當成了預設選項。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為什麼偏偏在節點做營銷?因為只有在節日裡,我們才可以利用這種「自發的群體行為」,來引導使用者消費。
所以我認為,節點營銷的關鍵不是溝通情感,而是塑造使用者行為。
為什麼我會認為《丁真的世界》是一個好創意、壞營銷?因為這個創意只是藉助丁真展示了甘孜的風景。
片子雖然引發了網路熱議,但討論的話題是“丁真家鄉在哪”,而不是“丁真家鄉有多美”,這種熱議反而會抵消大家對甘孜風景的嚮往。
我們可以略微改造一下這個創意。
如果丁真在這條宣傳片裡留下一些私密的“線索”,比如丁真的耳環、童年的照片、樹上刻下的祝福……那麼,這些“線索”就會變成了粉絲們去甘孜景區的打卡契機。
好的節點營銷,關鍵是塑造使用者行為。
那麼,如何在節點裡塑造使用者行為呢?三個操作步驟分享給大家,分別是:
01 行為的寄生:節點營銷,就是利用人們的行為慣性節日,就是某些行為的無限迴圈。這些行為的慣性非常強大,由不得人們“反抗”。
比如,端午節吃粽子、扎紅繩;萬聖節參加化妝舞會。
人們天然對推銷是有防備心理的,當品牌把消費動機寄生在這些“自發的群體行為”裡,讓消費者掏腰包就會像打招呼一樣自然。
3月21日是國際睡眠日,百度發起了一個關愛失眠一族的公益活動。
當你半夜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時,你會幹嗎?我猜你和我一樣,睡不著時的習慣動作就是刷手機。
“睡不著刷手機”就是「自發的群體行為」。但手機屏上的藍光只會讓我們越刷越精神,加重失眠負擔。
為此,百度APP上線了一個“語音助眠廣場”,找來四個B站UP主定製語音包。大家可以選擇UP主的聲音為你讀新聞,用聲音哄你入眠。
百度的做法就是把消費動機,寄生在“自發的群體行為”裡。
事實上,“語音助眠廣場”是百度APP聽讀模式下的AI語音包功能。如果在平時,百度向我們推廣語音包難如登天,可一旦把語音包寄生在失眠場景裡,就成了一件順水推舟的事。
所以,節點營銷的關鍵是擦亮你的雙眼,發現特殊時期裡的獨特行為,並讓這些行為被我所用。
我們再來看一個腦洞大開的例子。
2020年,漢堡王剛剛買了很多戶外大牌廣告,結果疫情來了。空無人煙的街道,讓漢堡王的戶外廣告打了水漂。
漢堡王團隊不想讓廣告預算白白浪費,於是腦洞大開地想到了另一種方式展示戶外廣告。
疫情期間在家辦公的人,經常開視訊會議。於是,漢堡王和Zoom聯手,鼓勵人們在視訊會議中,使用漢堡王的戶外廣告牌當虛擬背景。
然後,你只要在Twitter上傳視訊會議截圖並新增話題標籤,就能拿到漢堡王買一送一的優惠券。
疫情不能算是節日,但和節日很相像;都是在一段特殊的時間裡,人們會產生“自發的群體行為”。
漢堡王並沒有絞盡腦汁地洞察使用者心理、熬夜撰寫感動人心的文案,只是給營銷活動找到了寄生之所。
營銷人該做的,不是試圖改變消費者的行為,而是在他原有的行為軌跡裡,輕輕推一把,這就是第一個步驟——“行為的寄生”。
只是找到寄生之所還不夠,我們還要想辦法讓這些行為更有吸引力,從而放大消費動機。
02 行為的預期:節點營銷不是觸發情感,而是喚醒本能人們常常以為,自己的行為是由情感和意志驅使的。於是,廣告人總以為只要和消費者達成某種情感共識,消費者就會行動起來。
上大學時,當我讀到科比“凌晨四點的洛杉磯”的故事時,我決定每天早晨5:30起床背6級單詞。結果第二天,我是被室友“午飯吃點啥”的詢問叫醒的。
其實,人類一直是多巴胺的奴隸。多巴胺是大腦裡的一種分泌物,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
多巴胺這種物質有什麼用呢?簡單來說,它就是慾望本身。
1954年,兩位神經學家曾經在一隻小白鼠身上做過多巴胺實驗。他們在小白鼠腦子裡植入了電極,阻止多巴胺的釋放。
結果呢?小白鼠不願意進食、不願意交配、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幾天後,小白鼠就死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品牌主如果想讓消費者產生購物行為,以情動人和以理服人都不如讓他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可喜的是,我們不用給消費者注射多巴胺。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操控消費者多巴胺的分泌,這種方法叫「預期獎勵」。
所謂的「預期獎勵」,就是當我們預期一件事有機會獲得回報時,我們體內的多巴胺就會上升
比如,賭徒在下注之前,多巴胺濃度會飆升,但是賭贏之後反而會下降。
讓我們把這個道理,應用在節點營銷上面。
如果想在節點增加使用者的消費慾,創意就不能只是做情感按摩,而是要在消費者的行為預期上多做文章,讓他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去年七夕,我和老婆去一家商場裡吃飯。當晚堵車,我們到商場已經7點半了,各個餐廳門口都排成一條長龍。
我們選的餐廳是一家新開的港式火鍋,叫行運打邊爐。領號時,前面還有10桌在等位。但是服務員告訴我們,今天等位的時間可以直接兌換成金額,一分鐘一元錢。
當晚,我們倆等了55分鐘才吃上飯,但是並沒有不耐煩。結賬時,當服務員劃掉了55元錢時,我反而覺得大賺了一筆。
七夕節,男男女女都出來聚餐,餐廳等位是很常見的現象。很多情侶都會一下領好幾家餐廳的號,哪家排位更快就去哪家吃。
行運打邊爐的營銷很有意思,它把等位這種枯燥的行為,變成了一種行為貨幣。不僅可以吸引更多顧客,還可以讓大家安心排隊,保證客源不流失。
宜家也用過類似的方法。
大家知道,宜家的門店一般離市中心很遠,要開很遠的車去購物。於是,迪拜的宜家和Google Maps 合作,發起了一個叫「Buy with Your Time」的活動。
顧客從家裡到宜家的路程時間,可以被計算成購物積分。迪拜宜家裡的每一件商品都以時間為單位標上了價格。
顧客只要向店員出示Google Maps Timline的資料,就能直接換購宜家裡的商品。
行運打邊爐和宜家都為消費行為設定了預期。
迪拜人開車去宜家會耗時60分鐘,預期可以置換60元的購物積分,他的多巴胺上升了;我預期再等10分鐘,餐廳就會給我免單55元錢,我的多巴胺同樣上升了。
只有把創意放在消費者的行為預期上,我們才能激發他們的消費慾望。這就是第二個步驟——“行為的預期”。
03 行為的固化:節點營銷的終極目標,是享受時間的複利每年節日前夕,市場部和他們的代理公司都很頭疼,因為他們正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超越去年的創意。
在我看來,這是節點營銷最大的誤區,沒有之一。節點營銷不應該求新,而是應該守舊。
我說過,節日就是不斷重複的行為儀式。我們的行為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中被固化下來,變成了身體裡的節日生物鐘。
如果一個品牌今年春節號召大家“不管多遠,回家就好”,明年號召大家“只要家人在,哪裡都是家”,你到底勸人回家還是勸人就地過年?
節點營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品牌活動變成品牌民俗,一年又一年的不斷固化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形成時間的複利。
我們上文提到過百度在世界睡眠日的專案,其實是百度的一個公益IP,叫《別怕有我》,已經連續做4期了。
百度分別在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兒童日、國際擁抱日和世界睡眠日,用同一個主題輸出了不同的創意。
我最喜歡的一條創意,是百度在世界兒童日釋出的一條短片,叫《不知道的家長會》。問在座的家長“磕炮”、“福利姬”、“援交”這些詞是什麼意思?
結果平均10個家長裡,只有2個知道答案。百度用這種方式,提醒家長們注意兒童上網安全。
但我說過,節點營銷的關鍵不是情感溝通,而是塑造使用者行為。
《不知道的家長會》這個創意短片不是為了“恐嚇”家長,而是為了順勢推出兒童安全知識直播《別怕有我——家有兒女保衛戰》。
在未來每一年的世界兒童日,百度希望看兒童安全知識直播,成為家長們的年中必修課。
而百度在世界睡眠日的創意物料其實是一首歌,叫《酒後我真的睡不好》。
這首歌也不是僅僅想告訴大家酒精助眠沒用,而是為了讓失眠患者造訪“聲音助眠廣場”,用伴讀聲音替代酒精助眠。
連續4個節點用同一個創意主題,百度是想把《別怕有我》沉澱為真正的節點IP。
“求新求變”很難,但比“求新求變”更難的是“尋求不變”。
“求新求變”就好比一個男人去外面沾花惹草,“尋求不變”則像一個好丈夫努力維繫夫妻間的新鮮感,這需要更深的愛和更高的智慧。
2021年,剛剛過去的節點是三八女神節。在三八女神節裡,我最欣賞的案例是內外的“微而足道,無分你我”。
內外找來了八位亞洲女性,讓她們各自訴說了自己的身體故事。內外想傳遞的品牌價值是:女性的身材不應該被社會定義,每一種美都值得被欣賞。
我喜歡這個案例的原因,不是因為它優雅地傳遞了品牌精神,而是因為內外有勇氣延續去年的創意。
2020年三八節,內外的創意主題叫“沒有一種身材,是微不足道的”,當時找來了六位“反白幼瘦”的女性,拍了一組春夏硬照。
但內外如果想一直延續這個優質創意,就不能停留在情感溝通這個層面,要把創意焦點放在女性的行為動機上。
我想“自作主張”地調整一下這個創意的落點。
內外的創意,應該從「表達」一種態度,到「號召」一種行為。
注意我的用詞,叫「號召」。內外可以嘗試聯手獨立攝影師,向全世界女性徵集“身材故事”,鼓勵每一位女性勇於展示自己的身材,讓身材成為自我的美學表達。
被選中的身材故事,會成為內外時尚大片的主角,享受更多的福利。
有妊娠紋的身材,是一個關於付出的故事;芭蕾舞演員的身材,是一個關於隱忍和追求的故事;三個月裡徒增到180斤的身材,可能是一個“走不出來”的故事……
一年又一年做下來,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女同胞們會相信:被內外選中拍攝“身材故事”,是和登上《男人裝》一樣時髦的事。
簡單說,這個創意不應該只是一個廣告片,而是一場用身材表達信仰的女性運動。
所謂節日,就是用儀式化的行動去表達信仰。所以,在節點做營銷,就是要鼓勵大家用行動去表達態度,而不是用態度鼓勵行動。
所謂“行為的固化”,就是讓透過一年又一年的重複,把消費行為固化成一種品牌民俗,最終把這個節點“私有化”。
04 結語做節點營銷時,不要總想著洞察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要更多地洞察使用者的行為軌跡;不要總說借勢節點,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私有化這個節點。
一句話:節點營銷的關鍵不是溝通情感,而是塑造使用者行為。
#專欄作家#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戰略顧問,每兩週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