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來風丨親歷首個自貿區首個自貿港建設,感受有什麼不一般?


域外來風丨親歷首個自貿區首個自貿港建設,感受有什麼不一般?

海南省商務廳廳長陳希,長期在浦東工作,參與了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2019年1月起,他投身海南自貿港建設。前後兩段經歷,讓他對自貿區和自貿港建設有了更深感悟。

記者:海南自貿港和其他自貿區有什麼異同?

陳希:自貿區和自貿港有一些共同的特性,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的實質都是改革開放和制度創新,敢闖敢試,其根本使命是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對外開放,發揮“試驗田”作用。兩者在監管方面都是比較特殊的,但又有許多不同之處。

第一,產生的時代背景不一樣。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時,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先後發起TPP、TTIP等多邊貿易談判,力圖取代WTO的經貿規則。當時中美重啟雙邊投資協定談判,要求中國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因此,我國要透過自貿試驗區建設積累新形勢下參與雙邊、多邊、區域合作經驗,為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展相關談判提供實證樣本和依據參考。今天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背景,是逆全球化的思潮愈演愈烈,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中國需要更高水平的開放,以扛起全球化和發展多邊貿易合作的大旗。

第二,有沒有優惠政策。自貿區沒有優惠政策,主要定位於制度創新的高地,“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強調的是可複製可推廣。而自貿港是“制度創新”加“優惠政策”,有很多“真金白銀”的政策,如“零關稅”四張清單,“兩個15%”所得稅優惠,不再強調可複製可推廣。

第三,法律保障的力度不同。自貿區在改革過程中突破法律法規的,必須跟國家相關部門溝通,申請暫停實施或提請調法調規。在全國人大完成《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之後,海南將擁有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第四,改革的強度不同。自貿區強調製度創新,把改革經驗從“盆景”變成“苗圃”,把“苗圃”變成“森林”。自貿港強調製度整合創新,幅度大,要形成體系,改革的強度和力度更大。

記者:您先後參與了上海自貿區與海南自貿港建設,有什麼感觸?

陳希:參與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和第一個自貿港的建設,作為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我倍感幸運。兩地都同為“第一”,試點壓力還是很大的。上海作為第一個自貿試驗區,海南作為第一個自貿港,國內均無可參考可借鑑的現成經驗和模板,要實現“從0到1”的突破難度非常大。推進自貿港建設,要把好方向,把握重點,蹄疾步穩,有序推進,這是做好工作的關鍵。具體來說,中央有明確要求的馬上幹,看清楚、想明白的抓緊幹,看不清楚的睜大眼睛看看清楚再幹,尚未想明白的靜下心來想想明白再幹,無論怎麼幹,都要防範風險,穩中求進。

記者:您覺得,自貿港精神是什麼?

陳希: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在推進自貿港建設過程中,不能有“中場休息”,也不能有“技術暫停”。要踐行“三牛”精神、特區精神,紮實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和落實。

記者:目前國際形勢對海南自貿港建設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陳希:目前的國際國內形勢,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來說可謂機遇和挑戰並存。海南自由貿易港一頭連著國內市場、一頭連著國際市場,把國內國際雙迴圈比作“8”字形的兩個圈,海南就是“8”字中間的交匯點。我們希望充分利用海南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面向國際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市場,背靠超大國內市場,吸引商品、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透過海南這個平臺便捷流動,緊密聯絡國內、國際市場,使海南成為“中轉站”,成為“反應爐”,在連線和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中發揮重要作用,取得自貿港建設的成效。

(原標題《海南省商務廳廳長陳希:親歷首個自貿區首個自貿港建設,感受不一般》,作者孟群舒。編輯何伊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59 字。

轉載請註明: 域外來風丨親歷首個自貿區首個自貿港建設,感受有什麼不一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