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作為人類社會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並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被改進,使得更好的為人類來服務,在中國古代,走路主要靠兩條腿,條件好一些的家庭會有牛馬等牲畜來代步,但是這些都談不上舒服,只能談得上省力,所以後續就出現了牛車,馬車,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這些牛車,馬車是沒有懸架的,更談不上靠輪胎來減震,這些工具的舒適性基本無從談及。
隨後在一些達官貴人家庭出現了人抬的轎子,舒適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這些交通工具都需要人或者動物來驅動,來行駛,還是很多的不方便。
在1649年,德國鐘錶匠漢斯根據達芬奇的設計圖製作了一個可以靠發條行走的工具,當時的行走速度僅有1.6KM/H,相當於現在的兒童車。再到後來出現了蒸汽機,到1801年,英國最早出現了用於公共交通的蒸汽汽車,,速度可以有16KM/H,
到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成了第一臺往復活塞式的四衝程內燃機,但是體積大,重量大,轉速低,效率低,基本無法使用。
1883年戴姆勒和邁巴赫製成了第一臺往復活塞式的四衝程汽油機,動力機械效能大幅度提高,同時體積減小,為在汽車上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886年,卡爾本茨製造出了第一輛汽車,並且申請了專利,這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輛汽車,
在這之後很多與汽車相關的技術被髮明應用,簡單舉幾個例子:
1) 1888年,法國標緻成立,次年研製出齒輪變速器、差速器;
2) 1898年,路易斯•雷諾建立雷諾,發明汽車傳動軸;
3) 1913年,法國人安德烈•雪鐵龍建立雪鐵龍,發明人字型齒輪
4) 1895年,法國米其林兄弟造出用於汽車的充氣輪胎
這些技術的出現大大提升了汽車的效能和工作效率,汽車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在那時汽車仍是一件奢侈品。
汽車的大幅度普及源自1913年,福特應用了科學設計的汽車生產流水線,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其他品牌也紛紛效仿,大幅度減少了生產成本,汽車成為普通消費品成為了可能。到1923年美國已有2/3的家庭擁有一輛轎車。後期隨著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深入,解決了空氣動力學和空氣升力,使得汽車的速度進一步提升。
但是汽車給我們帶來便利的時候,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隨著汽車普及,大城市道路擁堵加劇,汽油燃燒排放的尾氣導致環境汙染,另外高速行駛還會意外造成交通事故,使得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凡事都是有利有弊,應當辯證的去看待
在這一系列文章中,我將結合餘志生老師的《汽車理論》來進行參考,這本書整體大脈絡很清晰,六大效能,各自的評價指標和計算模型或方程,儘管每一章節內部結構需要反覆研讀才能體會到研究思路,但對於我這種非汽車專業的愛好者,足夠友好,還是非常受益的。並且我將結合書中內容,透過對汽車的動力性,燃油經濟性,制動性,操縱穩定性,平順性,透過性等特性進行學習,
1) 動力性:這是汽車中最基本的效能,要求汽車能夠加速快,跑得快,能爬上坡,這是保證汽車運輸效率的關鍵。
2) 燃油經濟性:直白一點來說就是省油,讓汽車消耗更少的油幹更多的事情
3) 制動性:這是讓汽車停下來的效能,不僅要在短距離內剎得住,還得不失控
4) 操縱穩定性:汽車的動力性和制動性主要研究的是汽車的縱向穩定性,而汽車的操縱穩定性主要研究的是汽車的橫向穩定性,也就是汽車的轉彎問題,一輛合格的汽車應當能夠充分理解駕駛者的操縱意圖,讓駕駛者不緊張。
5) 平順性:這方面主要研究汽車的垂向的效能,也就是汽車的上下震動的問題,要求汽車上的乘客比較舒服,承載的貨物可以完好的運輸
6) 透過性:這個效能我們不做過多的討論,透過性是指汽車能夠透過各種情況複雜的路段,也就是越野性。
並且對每一個性能,我們都會展開來談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指標的分析,汽車結構引數與效能指標之間的關係這三個方面。透過這些來了解一輛汽車的方方面面,並且著重介紹前五個特性。
綜合分析上邊所有的特性,其實本質上是汽車的動力學和運動學,我們透過對汽車進行力學分析,對汽車進行效能分析,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對汽車的設計,使用,評價的過程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而我們選擇一輛汽車的時候,本質上也是在上面特性中選擇綜合產品力較高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