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人類留下了創紀錄的電子垃圾
你多久換一部手機?
四年、兩年、一年,可能還有主機加備用,一年換幾部。而那些被我們淘汰的手機,大部分都成為了電子垃圾。
那麼,它們去了哪裡?
聯合國近期釋出了《2020 年全球電子廢物監測》,報告稱,2019 年全球產生了 5360 萬噸電子垃圾,創下了歷史之最。
這些電子垃圾無處可去,只能和其他垃圾一起填埋焚燒處理,然後引起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有毒物質最終還是反噬回人類身體。
當然,手機所帶來的電子垃圾只是其中之一。
隨著技術發展,電子產品在我們生活中已經如影隨形,除了手機,還有快速更新換代的耳機、平板、電腦;日益琳琅滿目的智慧空調、空氣清淨機、掃地機器人等智慧家居……
電子垃圾正成為又一個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2020 年全球電子廢物監測》告訴我們的,不止是電子垃圾創下的記錄。
首先,5360 萬噸電子垃圾是什麼概念——
這相當於 350 艘大型遊輪的重量,而且它在短短五年內,增長了 21%。
其中,小型電子產品佔據了去年電子垃圾的最大份額,約 32%。電子垃圾已經成了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生活垃圾,人均 7.3 公斤。
有多少電子垃圾被回收利用了——
大多數電子垃圾都被丟棄和焚燒,回收的比你想的可能更少,只有 17.4%。
哪個地方的電子垃圾最多——
亞洲以約 2490 萬噸登頂,其次是美洲(1310 萬噸)和歐洲(1200 萬噸),非洲和大洋洲分別產生 290 萬噸和 70 萬噸。
講一個冷知識:去年的電子垃圾重量遠遠超過了所有歐洲成年人的體重之和。
▲ 圖片來自:Newsweek
那麼,沒人治治電子垃圾嗎——
其實自 2014 年以來,通過了國家電子垃圾政策或法規的國家從 61 個增加到 78 個。
雖然趨勢發展不錯,但是距離國際電信聯盟設定的目標「將制定電子廢物法規的國家比例提高到 50%」,還有很遠一段距離。
接下來,電子垃圾的未來會怎樣——
《全球電子廢物監測 2020》報告預計,到 2030 年,全球電子垃圾將達到 7400 萬噸。
這個數字,在 16 年內翻了一倍。
▲ 圖片來自:NationSwell
非洲大陸上,有一個全球最低收入的國家之一迦納,裡面一個昔日被溼地包圍的邊郊小鎮阿博布羅西,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填埋場。
這裡的汙染與切爾諾貝利齊名,預計每年焚燒填埋 21 萬噸電子垃圾。
因為貧窮,4 萬人在這裡工作生活,裡面出生的 70% 嬰兒都患有疾病,黑煙滾滾下,燒傷、肺部眼部損傷、慢性惡心和厭食症都是常態。
▲ 圖片來自:Kevin McElvaney
14 歲以上的男孩就可以在這工作,他們認為自己總有一天能走出去,但幾乎所有孩子都活不過 25 歲的生日。
這些離電子垃圾最近的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不過危險也正慢慢潛伏到普通大眾的身邊。
電子產品在不斷新生,電子垃圾也在不斷堆積。
它們的成分十分複雜,但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材料簡單,對環境危害較輕的廢舊電子產品,如洗衣機、空調等家用電器和醫療、科研電器,第二類是材料複雜,對環境危害大的電子產品,含有各種重金屬和有毒化學物質,如手機原材料中的鎘,電視映象管內的鉛,一臺電腦就有 700 多個元件,其中一半以上元件就都含有汞、砷、鉻。
▲ 圖片來自:FLICKR-KEONI CABRAL
這些危害對公共健康威脅很大,尤其對工人和兒童,比如汞就是一種神經毒素,會影響大腦並損害兒童的認知發育。
而像冰箱和空調等這類電子產品,通常含有氯氟烴和氫氯氟烴,它們可能加劇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危機。
去年不當丟棄的冰箱和空調,向大氣中釋放了總計約 9800 萬噸的二氧化碳,而回收的少量電子廢物就阻止了 1500 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不回收或者沒有好好回收,又會造成一個惡性迴圈。因為氣溫越高,空調使用率只會愈發增加。
歐美等國在處理電子垃圾已經有了一個專業性較強、技術含量較高的流程,重點是大眾回收電子產品很簡便。所以歐洲雖然人均電子垃圾產生率最高,幾乎是亞洲的三倍,但他們也是廢物收集和回收率最高的國家。
▲ 圖片來自:Geographical Magazine
而我國的電子垃圾一般除了少量的企業會回收,其餘就是垃圾小販和拆解作坊來處理了。
拆解作坊一般利用強酸溶解來提取貴金屬,錢是賺到了,但廢液也不經處理被排放出去,隱藏在其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則汙染當地的土壤和水道,進入當地食物系統中。
垃圾小販處理就更粗暴了,能用的就拆解再賣,不能用的就丟棄被填埋焚燒。
廣東的貴嶼鎮,是我國民間電子垃圾回收分解最為集中的地區,當地人獲得收益的同時,汙染也嚴重威脅著身心。
不過報告還顯示,僅去年的電子垃圾,就可以開採價值 570 億美元的黃金,銅,鐵和其他礦物。利用這些浪費的材料,本可以減少因採礦帶來的環境損害。
但在隨意處理電子垃圾的過程中,有利的一面也被忽視了。
世界各地湧現的「隱形金礦」,現在倒真成了名副其實的「廢物之山」。
智慧手機、電視機和計算機都在快速革新,電子廢物也會同步迅猛增長,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未來。
放眼全球來看,還有一個巨大的挑戰——貧困地區的人們,為了彌補數字鴻溝,對電子產品仍有著巨大的飢渴。
聯合國大學可持續迴圈計劃負責人 Ruediger Kuehr 表示,隨著世界各地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多,電子產品的需求也會快速增長。
過去那些買不起新產品的人們,現在開始瘋狂「吞食」它們。
▲ 圖片來自:KaiLöffelbein
同時,在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娛樂、效率、使用體驗等需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越來越多電子垃圾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同時「毒性」也越來越高。
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意味著科技公司得防止過時而不斷更新設計。
而科技公司背後的「計劃性報廢」策略,也讓電子產品的使用壽命變短。
他們有計劃地在一定時間內讓手機功能系統「報廢」,讓時尚風格「報廢」,讓手機內部元器件越來越緊密又精密、脆弱的部件越來越難維修,且維修費用極高而「報廢」,從而讓消費者越快掏出口袋裡的錢購買新機。
所以,要從源頭解決電子垃圾的產生很難,因為人們永遠想購買新的電子產品,以跟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根本無法阻止電子產品「扶搖直上」。
我們能做的,只有如何更好地回收。
▲ 圖片來自:INESby I,Pixabay
只是聯合國大學的專案助理 Vanessa Forti 指出,最令人擔憂的不僅是產生的電子廢物的數量,還有一個事實:
回收技術跟不上電子廢物不斷增長的速度。
在世界各地,其實很多地方缺乏處理電子垃圾所必需的回收基礎設施,特別是因為回收某些電子產品既費力,又費錢。
前面有講到我國回收電子垃圾的現狀,其實在亞洲和非洲,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人們只會挑選對自己有利可圖的電子產品來處理,大部分還處理不當。
「只要有錢可賺,人們要麼沒有適當的法律來限制它,要麼沒有執行法律」,Basel Action Network 的執行董事 Jim Puckett 說道。
比起消耗成本和金錢來防止危害,讓人們承擔健康的風險不僅更方便,而且更便宜。
▲ 圖片來自:Kevin McElvaney
因此報告呼籲決策者採用國際公認的方法框架來衡量和監測電子廢物,這仍需政府的大力支援才能真正做好這件事。
但是還有最新報告指出,截止 2019 年 10 月,全球人口 71% 都生活在國家電子垃圾政策或法規的約束下,而電子廢物回收率卻仍然如此之低。
這也能直接表明,儘管制定了政策和法規,但並沒有起到很大作用,政策執行方面或加強立法方面還有更多可為之處。
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也就是禁止將危險廢物從較發達的國家運往欠發達國家,也經常被違反,多年來,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一直是發達國家廢棄電子產品的「傾倒場」。
對於各大科技公司來說,如何在讓自家的電子產品飛往全球之前,把它們設計得更容易分解和回收,更能被持久使用,以及在之後如何更規範地回收產品,也是目前不容忽視的事情。
▲ 圖片來自:The Global E-waste Monitor 2020
消費者能做的,就是儘量不要亂扔電子產品,而是在正規渠道回收它們,這也是讓我們未來生活更好的舉手之勞。
《2020 年全球電子廢物監測》的結果出現後,聯合國大學校長 David M.Malone 直接指出:
這代表著人類並沒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
因此還需要更多共同行動,來保證電子裝置生產、消費、處置更明智,且利大於弊。
畢竟 120 頁的電子廢物報告和轉瞬即逝的環保思考裡,都不會有真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