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媒“碰瓷”?曝女王曾為掩蓋財產阻撓立法,白金漢宮緊急回應

由 夏德才 釋出於 綜合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本月7日,英國《衛報》劍指王權,大膽曝光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半個世紀前涉嫌妨礙立法程序、以保護私利。據報道,英國王室主要承擔禮儀性職責,女王不干預政府和議會事宜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石,為此這則“重磅醜聞”曝光後直接引發輿論有關女王是否“濫用權力”的討論。對此,白金漢宮方面緊急發表宣告,正面駁斥《衛報》報道的相關內容不實,也有媒體認為《衛報》這篇報道涉嫌“碰瓷”。

女王被爆“以權謀私”

據披露,英國1973年的一部《公司法》草案曾引發王室高度重視:該草案中含有一項透明性條款,原本是為防止投資人暗中收購、增持公司股份,致使公司商業風險增加。一旦成為法律,英國公眾將有機會獲悉特定投資人或持股人的真實身份。《衛報》推測,當年女王很可能擔憂該草案能讓公眾窺探到自己的財務狀況,於是委派了私人律師去秘密遊說政府相關人員。

《衛報》工作人員透過查閱國家檔案館的政府備忘錄得知,女王當時的私人律師馬修·法勒尓同英國當時的貿易與工業部官員進行接觸。法勒尓明確轉達了女王的反對意見,認為這部法律會導致她的私人投資被披露,並提出對女王所牽涉的利益“特事特辦”。一名官員說:“法勒尓闡述了洩露(財務狀況)的相關風險……這樣的資訊公開,對任何人都是很尷尬的。”之後,貿工部大臣賀維說服英政府為這部草案加入新條款,將涉及女王利益的公司統統加入“白名單”,以確保這些公司的股東身份今後可被免於審查。

這部草案在1976年成為法律。報道稱,雖然英政府幾經更迭,但女王的私人投資及持股狀況一直受到保護,且這種“保密”狀態至少持續到2011年。

牽涉“秘密王權”?

《衛報》稱,王室的這場“秘密操作”牽涉到英國一項古老而晦澀的“秘密王權”,即“女王首肯權”(Queen's consent),這與英國人所熟知的“王室御準”有本質不同。“御準”是指相關法案正式成為法律前需要獲得女王批准,這在整個立法過程中僅僅是禮節和形式化的一步。而“女王首肯”則直接關係到王室成員的切身利益:根據規定,若一項立法有可能影響王室特權及相關利益,那麼政府官員應在議會辯論前告知王室。

據英國王室官方網站的說法,“女王首肯”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一種“純禮儀性的行為”,一些憲法學者也認為它的存在“無傷大雅”。但在《衛報》看來,女王對這項權力的使用似乎已有些出格:國家檔案館的這份檔案顯示,她和律師不僅在草案進入議會前已率先了解到條文細節,甚至還有時間去秘密進行遊說活動。牛津大學憲法專家托馬斯·亞當斯表示,女王在這項立法程序中所構成的影響,是職業政治說客“做夢才能企及的高度”,“女王首肯”本身似乎就已賦予英國君主對立法草案的“重大影響力”。利物浦大學憲法學學者塔克也表示,女王在“首肯”前有兩個星期的時間消化相關立法細節,還能得到律師的指導,與“御準”相對比,顯然在機制上存在本質不同。

白金漢宮回應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白金漢宮方面8日對《衛報》相關報道進行正面回應,稱“女王首肯”僅為議會程序的一部分,而且總是“有求必應”,任何有關“女王阻撓立法”的說法均為不實。王室專家理查德·凱還在《每日郵報》發表評論文章稱,《衛報》的這篇“獨家揭秘”報道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英國王室傳記作者莫頓早在30多年前就已提及過此事。此外,《衛報》長期持“反君主制”立場,該報此次旨在打造“王室與政府之間存在不為人知的陰謀”的“劇情線”,但它提供的相關證據還不足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