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冰化雪,呵護出行人的平安

融冰化雪,呵護出行人的平安

——訪民革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院長譚憶秋

光明日報記者 王海磬 光明日報通訊員 程小路

“這既是榮譽,也是鼓勵,更是繼續前行的動力。”譚憶秋說。

近期,在中央統戰部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聯合開展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評選表彰活動”中,民革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院長譚憶秋榮獲先進個人,受到表彰。

譚憶秋的科研重點與民生息息相關——冰雪季的交通安全。30餘年來,她率領科研團隊攻克技術難關,讓高寒地區、高海拔大溫差地區的道路安全又環保,用科研成果呵護出行人的平安。

抗冰防雪一直是困擾交通領域的“老、大、難”問題,冰與路面緊密黏結造成路面抗滑不足,嚴重影響了道路的通行能力、運輸效率和交通安全。據統計,冬季的重大交通事故率比平時增加約40%。

2003年,譚憶秋和團隊在新疆烏魯木齊至五家渠的一級公路上鋪築了中國第一段用鋪裝材料來解決抗冰防滑問題的路面。

2008年,南方多地遭遇冰雪災害,譚憶秋來到抗災一線實地調研,寫下《“除冰”能否跑贏“結冰”——雪災中的路面除冰技術》一文,文中提到哈工大已投入應用的“瀝青路面主動除冰雪技術”,讓飽受冰雪季出行之苦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近幾年,我們研發的低冰點抗冰防滑路面技術在國內16個省份的80多個專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談到自己熟悉的領域,譚憶秋很自信。

2019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其背後的高科技令世人讚歎,應用於機場飛行區的熱力融雪道面技術和應用於機場高速的抗冰防滑路面技術,均來自譚憶秋的團隊。

“熱力融雪的原理是將地熱引到道面上來進行融冰,實現了機場道面全天候無雪、無冰;低冰點抗冰防滑路面採用自主研發的低冰點填料替代瀝青混合料中的礦粉摻加到路面材料中,使其具有小雪可融、大雪不粘,抗滑安全、耐久可靠的功能。”譚憶秋介紹。

譚憶秋的團隊不斷改進材料生產工藝,以進一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普通路面可能5年就壞了,我們研發的路面能堅持30年。原油、水泥等耗能高的建築材料應用大幅減少,這是最大限度的減排。”譚憶秋說。

結實耐用的路面包括北京的長安街。譚憶秋回憶,2009年的國慶閱兵式之前,她參與了長安街改造大修工程,2019年的國慶閱兵式,長安街再次經受住了‘千軍萬馬’的檢驗。

為延長路面壽命,譚憶秋研發了大溫差地區瀝青路面材料。在哈爾濱,冬天最冷可達零下40攝氏度,夏季最熱可超過39攝氏度。針對大溫差條件下高低溫矛盾的問題,單純用改善材料效能的辦法很難解決,譚憶秋提出結構材料一體化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高寒地區、大溫差條件下瀝青路面耐久性的難題。

2012年加入民革後,譚憶秋積極參政議政,她提出建設黑龍江國際物流中心等建議,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譚憶秋說:“國家正在高速發展,在教學與科研等方面投入力度越來越大,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是一種幸運和幸福。我們將以百倍的信心,努力工作,創造出更大的成績。”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7日 0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80 字。

轉載請註明: 融冰化雪,呵護出行人的平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