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來:日本最近有點不太冷靜

張玉來:日本最近有點不太冷靜

當地時間2021年3月16日,日美“2+2”會談在日本東京舉行。(視覺中國)

日本首相菅義偉即將訪美,有訊息稱,雙方將在聯合宣告中寫入“臺灣海峽”,以及對中國海警法“嚴重關切”等內容。與此同時,菅義偉執政黨內的一些成員正在呼籲對華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再加上之前日美“2+2”聯合宣告中直接點名批評中國,日美防長會談甚至提及臺灣問題。上述種種令人擔憂中日關係的前景,日本政府若在對華關係上陷入一時衝動,放棄互惠共贏的傳統思路,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上臺初期的菅義偉曾明確表示將繼承安倍的外交衣缽,在繼續推進日美同盟的同時,“與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周邊各國建立穩定關係”。之前的安倍政權之所以創造出最長執政歷史紀錄,原因之一就在於安倍巧妙平衡了中美關係,實現了日本利益最大化,“俯瞰地球儀外交”“積極和平主義”等一系列外交新概念只不過是些華麗點綴。菅內閣似乎也想這麼做,在年初施政演說中,他特別強調穩定的中日關係不僅對兩國,而且對地區和國際社會也都非常重要。言猶在耳,日本政府如今卻試圖跟在美國後面叫板中國,這樣的自相矛盾難以相信它有一個穩定的對華政策。

自5年前年安倍政府強行透過新安保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之後,日本就在事實上打開向海外派兵的大門。如今它以對抗中國為藉口,進一步推升日美同盟,這或許將提高日本在國際上的存在感,但也會被綁到美國戰車上,這恰恰是戰後日本政治家們的最大憂慮所在。1954年日本首相吉田茂就以和平憲法第九條為由,拒絕了美國試圖重新武裝日本的企圖。他還提出“輕武裝、重經濟”的國家發展道路,被稱之為“吉田路線”,直到冷戰時期,這都是日本外交政策的主旋律。1967年日本提出要自主限制武器出口,即所謂“武器出口三原則”,這同樣是避免登上“美國戰車”的重要舉措,當時東京是擔心捲入到逐步升級的越戰漩渦。長期以來,經濟外交都是日本外交戰略的重要支柱。然而,在美國全面打壓中國的當下,日本竟躍躍欲試想跳到前臺,好像忘記了二戰的慘痛教訓。

這樣的外交投機或將斷送日本經濟復甦的希望。日本政府近日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拉高日本GDP約2.7%,這不僅高於《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1.5%(即使美國迴歸也僅為2.6%),更遠遠大於日本與歐盟簽署經濟合作協定(EPA)的1.0%。這是因為透過RCEP框架,日本能與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以及第三大貿易伙伴韓國形成穩定的貿易關係。

就出口占GDP的比重而言,日本雖遠不及其他國家,但在外需對GDP的貢獻方面,日本卻是發達工業國中最高的。對外盈利已然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石,因為日本經常專案收支盈餘的不斷擴大,2020年日本對外淨資產創下366.8萬億日元的歷史新高,這種利好對沖了疫情帶來的經濟創傷,以及長期低迷不振的內需。很明顯,動盪的國際環境不利於日本的發展,它若主動挑起與中國的事端,更將斷送本國經濟復甦的希望。

事實上,不斷改善的中國營商環境正受到包括日企在內的跨國公司的青睞。聯合國《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大陸2019年營商環境指數已經躍升至世界第31位,5年間上升53位。2020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日本財務省近日釋出2020年貿易統計速報,日本2020年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1.1%,但對中國出口額同比增長2.7%。中國成為2020年日本唯一的出口增長物件國。中國時隔兩年再次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出口國。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調查也顯示,疫情嚴峻的2020年日本企業對華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在120億美元的高位,中日經濟正迎來新的合作高潮。以日本最大企業豐田汽車為例,其全球經營的戰略重心明顯在加速向中國傾斜。去年6月以來,豐田宣佈與中國一汽等5家中國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燃料電池系統研發企業,今年3月又宣佈將在中國生產燃料電池車核心系統,這將是該項新技術首次落戶海外。

經過疫情的磨鍊,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供應鏈將會更加穩固和強韌。與中國保持穩定的經貿關係,是日本經濟界的普遍共識。日本有識之士都能認識到,一些政客主導的抗華戰略衝動沒有出路,只會葬送日本的國家利益。(作者是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25 字。

轉載請註明: 張玉來:日本最近有點不太冷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