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美洲峰會6月6日至10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出席峰會並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此次會晤是拜登上任18個月以來與博索納羅姍姍來遲的首次個人會晤,因此被外界普遍認為“具有象徵意義”。二人針對環境保護、巴西大選、俄烏衝突、務實合作等美巴關係中的熱點話題發表了演說。雖然會後博索納羅向媒體表示會面效果“超出預期”,但兩人之間的互動卻並未產生理想的“化學反應”。
博索納羅素有“熱帶特朗普”之稱,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狂熱追隨者。直到赴美前還公開質疑2020年美國大選的公正性,認為其中存在舞弊現象,暗示拜登是“非法總統”。自2021年初拜登上任後,美巴元首間的互動次數屈指可數,兩國關係與特朗普執政時期相比形成鮮明反差。此前,博索納羅以準備10月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為由否認將出席本屆峰會,但在拜登政府5月末派出前聯邦參議員克里斯托弗•多德抵巴游說後,又以與拜登本人單獨會晤和會上不提及亞馬孫環境、巴西大選等“不愉快”話題為前提條件,最終應邀出席。
表面上看,美巴關係似乎在經歷了長達一年半的“降溫”狀態後出現了緩和跡象,但其背後所反映出的是兩國在當前國際格局和美拉關係背景下互有所求。
對於拜登而言,確保博索納羅能夠到場可以緩解多國領導人缺席的尷尬。美洲峰會在時隔28年後首度回到美國舉行,因此備受外界關注。但因美方未邀請古巴、尼加拉瓜、委內瑞拉三個拉美左翼國家參會,招致拉美多國領導人不滿,造成了僅有23名領導人出席的慘淡狀況,與首屆美洲峰會34位領導人參會的盛況形成了強烈對比。從1994年的“門庭若市”到現如今的“門可羅雀”,各界紛紛“唱衰”本屆峰會,認為美國在拉美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大不如前。而作為西半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家,巴西若再拒絕參會將進一步證明拜登政府在拉美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因此,為避免缺席者過多可能造成的尷尬,拜登有意提前做好巴西總統的工作,派出特使遊說,力邀博索納羅出席。
對博索納羅來說,出席本次峰會有助於改善其被國際社會所孤立的形象,可藉此機會為即將到來的大選進行“面子工程”。早在2019年,博索納羅就因亞馬孫雨林大火遭受美歐多國批判,被媒體戲稱為“國際棄兒”。今年2月末,博索納羅又在俄烏衝突一觸即發之際進行了一次充滿爭議的訪俄之旅,和普京舉行長達三小時的會晤,加之其對俄烏問題的態度始終模稜兩可,在國際社會普遍選擇撐烏譴俄立場的背景下顯得格格不入。面對四個月後的大選,此行也是博索納羅尋找盟友,打造“朋友圈”,塑造政治影響力而策劃的公關外交活動。
兩國領導人的諸多利益契合點是促成此次會面的關鍵驅動力,但共同利益仍難以彌合美巴關係中的分歧。雙方不僅在涉亞馬孫雨林的環保問題上存在理念差異,在民主價值觀、俄烏衝突等領域也存在意識形態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博索納羅提出的兩個參會前提條件並未得到滿足,拜登甚至表示“世界其他地方也應該參與到亞馬孫保護工作中”。而博索納羅則在回應中堅持一如既往的看法,稱“亞馬孫問題涉及巴西領土主權”,並表示巴西正遭受“對個人自由的攻擊”。在俄烏衝突議題上,儘管博索納羅在會晤中一再重申巴西的立場是“尋求和平”,但卻隻字未提俄烏衝突暴發前的訪俄之行和其本人針對衝突的“中立”立場。
由此看來,本次“破冰會晤”帶來的表面和解並不能對美巴關係的走向起決定性作用,這場姍姍來遲的會晤不但實質性成果有限,且缺少後續落實計劃,兩國關係不管在政治、經濟還是社會領域仍難以發生真正改變。此外,即將到來的巴西大選也給美巴關係帶來不確定性,博索納羅的民意支援率與排名第一的左翼前總統盧拉差距正逐漸拉大,能否連任仍是問號。因此,本次“破冰之旅”對雙方而言已經為時略晚,後續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