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 楊濤 遼寧瀋陽報道

角落裡的鮮花,身著軍裝的退伍士兵,席地而坐的老人以及寄託哀思的便籤紙……再等三個小時,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恢復對公眾開放。

此前,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於當日上午10時準時開始,27名禮兵鳴槍12響,抬起志願軍烈士棺槨,繞下沉廣場半周,緩緩走向安葬的地宮。

陵園之內,靜默、無聲,在場所有人都凝視著前方,然後默默送別烈士入土為安。

陵園之外,站滿了等待的人群,他們想表達敬意和感謝,哪怕是一次鞠躬。

開門之後,一名小男孩被媽媽領著,手捧幾束鮮花,在眾多無名和有名的烈士墓前,小心翼翼地呈了上去,他說,“謝謝你們,好好休息。”

安葬:他帶著家鄉的橄欖 來給逝去的親人“品嚐”

魂兮歸兮。三鞠躬之後,禮兵護送著烈士遺骸的棺槨,安葬到地宮。

一旁的英名牆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烈士的名字。此時,一名身穿黑色衣褲、黑色鞋子的男子,走到一堵牆面前,對著吳雄奎的名字,拜了下去。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吳雄奎烈士後人

他叫吳玉成,是烈士吳雄奎的侄子。而吳雄奎,正是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中找到親屬的四名烈士之一。

這次,趁著第八批烈士遺骸的迎回、安葬,吳玉成帶著父親的囑託,從福建省閩侯縣趕過來,還帶來一包橄欖,他說這個是來自家鄉的特產。

臨走時,父親吳奎俤叮囑他,到了現場,要給吳雄奎帶一句話,“這麼多年家人其實一直都沒有忘記他。”

因為,吳玉成出生那年,吳奎俤就提議過,要將兒子過繼給吳雄奎為嗣子,多年來也都如此照做。吳玉成一直稱呼親生父母為叔叔、嬸嬸,就連戶口本上的父親這一欄,填寫的也是吳雄奎的名字。

但他對於吳雄奎的記憶,也僅僅停留在一張照片,以及父輩所講述的那些往事。照片中,吳雄奎還是一臉稚嫩模樣,身著軍裝,背靠一面五星紅旗,周圍是一片高樓林立的場景。

吳玉成說,這也是伯父夢想當中的未來圖景,“如今我們生活變好了,但可惜他看不到了,今天特意把家鄉特產帶來給他。”

據瞭解,2020年歸國的第七批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中,包括福州閩侯抗美援朝烈士吳雄奎在內的4位烈士正式確認找到了親屬。

而吳雄奎烈士是福州閩侯縣青口鎮宏三村人,生於1931年,生前系志願軍23軍73師218團3營7連戰士,1953年7月犧牲於江原道鐵原郡。

與這些已經找到親屬後代的遺骸類似,隨著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回國。遺骸的DNA採集工作將陸續進行,未來將為2萬餘名在韓犧牲的志願軍烈士建立親屬資訊庫,並分期分批開展在韓志願軍烈士親屬DNA資訊採集工作。

等待在陵園外的人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儀式之外,與吳玉成受邀參加迎回、安葬儀式有所不同,一些聞訊而來的人,則是等候在陵園外,遙寄哀思。

9月3日上午九時,一位小男孩和媽媽就早早地來到陵園門口。

陵園內,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的安葬儀式即將開始,陵園暫時不對公眾開放。

男孩在媽媽身邊活蹦亂跳,媽媽提醒“再等一會兒我們就進去了,再等等。”

他們手捧著兩大束菊花,據母親介紹,他們是瀋陽本地人,這次前來,是給自己大爺爺(爺爺的哥哥)的戰友們,獻上一束鮮花。

記憶當中,他們對於祖輩當年的從軍故事不甚瞭解,只知道家族裡面有一個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而烈士直系親屬今年也已90多歲,腿腳不便,希望年輕人能代替自己,告慰這些歸國的英靈。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下午1點整,陵園準時開門,男孩和媽媽第一個小跑進入了裡面。“這是誰啊?”小男孩問。

在楊根思墓,在一些無名的烈士墓前,他都好奇地發問,母親就耐心給他解釋,所描述出來的碎片化細節,逐漸拼湊出一段段並不算完整的故事。

從安葬儀式到陵園重新開放的三小時內,不斷有聞訊而來的人,自發前往陵園進行祭奠。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哀思。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比如,一位挎著老式布包,將一份“光榮紀念證”夾在衣服裡面的老太,即引起了人群圍觀,她把紀念證裡三層外三層地包裹著,談起紀念證上的人名與自己的關係,時而滔滔不絕。

還有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向旁人訴說當年親人所告知他的戰爭故事,聊到興起時,他還演繹起握槍和匍匐前進的姿態。

遺物背後:那些犧牲的戰士身影

時間把圓鏡打磨得已經失去光澤,透過現場的燈光觀眾卻分明看見一張張年輕的面龐。還有那些早已鏽蝕的鋼筆,可曾在炮火連天的歲月裡,寫下對家人的思念。

這是烈士陵園內抗美援朝紀念館“英雄回家”展陳環節中的一幕。

展廳內寂靜無聲,觀眾沉默不語。一物勝千言,從印章到水壺,從鋼盔到膠鞋。這些跟隨志願軍烈士遺骸一共歸國的遺物,彷彿將觀眾帶回當年的戰場,眼前全是戰士們拼殺的畫面,耳朵裡是炮彈爆炸的聲音。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角落裡,印章、紐扣、圓鏡,深埋異國65年後,這三件遺物才和許玉忠一起重回故土,被妥善陳列在瀋陽抗美援朝紀念館供人瞻仰。“從小愛打槍”的許玉忠是河北青縣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0軍181師543團副班長,1951年5月犧牲,時年30歲。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在此之前,許玉忠留給家人的唯一念想是一份珍藏多年的喜報,上面記載著“青滄縣七區趙官村”“許玉忠同志”“在秦嶺戰役中建立了英勇追敵不怕困難完成任務三等功績”等內容。許玉忠的父親辭世時時曾告訴家人:“要是將來能找到他,就把他接回來,埋在我腳下。”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烈士許玉忠的遺物,僅佔據展廳內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遺物尚未確認主人身份。從2014年至2020年,中國政府共迎回七批716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7000餘件烈士相關遺物。而在第八批迎回的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中,相關遺物也有1226件之多。

這些遺物中,包含橡膠製品、皮革製品、武器類、錢幣類、文具類、玻璃製品、金屬製品、生活用品等共計13類,對它們的整理、保護、展陳和檔案管理的過程,其實也是在追溯志願軍烈士們來時的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26 字。

轉載請註明: 烈士回家 來自陵園外的等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