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年,我家被洪水毀了四次”,反常季風洪水頻發,4.7億印度貧民生存受威脅

由 由振山 釋出於 綜合

城市在應對環境災難時有更強的恢復韌性,但是對於印度來說,情況並非如此。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的反常季風洪水已對4.72億居住在貧民窟的印度人構成了生存威脅。

據外媒10月30日報道,在印度孟買,1200萬居民中約有65%的人住在擁擠的貧民窟。他們的家——防水布和錫制簡易棚屋,難以抵抗每年的季風洪水,災後重建或搬遷更是難上加難,這使得一些人被迫成為了“氣候難民”。據世界銀行的預計資料,2019年印度的自然災害迫使超過500萬人流離失所。而隨著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氣候難民”數量還將繼續上升。

▲每年季風雨季,印度有數千人死於洪水災難和山體滑坡

反常的季風洪水更頻繁

貧民窟房子不斷被破壞重建

每年6月至9月是印度的季風雨季,溫暖潮溼的空氣隨季節的變化,穿過印度洋向南亞移動帶來了豐富的雨水。但氣候變化導致印度季風雨季變得更加極端、不可預測。

近年來,印度西海岸暴雨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加,每年季風暴雨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災害致使百餘人死亡,數千座房屋被毀。對於印度的窮人來說,頻繁而高強度的自然災害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脆弱:既不能有效防災,也難以在災後及時恢復。

“過去三年,我已經失去了四所房子。”阿尼什·亞達夫說道。他住在印度金融中心孟買北部郊區的“納加爾”貧民窟裡。2019年7月晚上,突如其來的暴雨第一次完全摧毀他的家。“我和母親被臨時安置在一個學校裡,政府警告我們說貧民窟太危險,不能居住。但我們還是回來了。”亞達夫表示,因為政府無法給他們提供新的房子,儘管貧民窟很危險,但總歸是個落腳的地方。

▲亞達夫和他的母親在“納加爾”貧民窟的小屋

“我的房子大約10×15 英尺。我們打下木樁,然後把它們綁在一起,用塑膠布覆蓋下就行。”亞達夫說,“如果遇到強風,這些木樁還是會被連根拔起。”

亞達夫稱,房屋本身很脆弱,他們所能做的保護措施就是將所有貴重物品打包在塑膠袋中,以便可以隨時快速撤離。“不斷的破壞、疏散、重建,我們怎麼能這樣生活?”

今年9月,儘管已是印度季風的尾聲階段了,但亞達夫和貧民窟的許多居民還是未能倖免。他們的房屋再次被摧毀,目前再次被安置在了學校裡。“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回去或者建造另一個家。”他顯得無比茫然。

超一半人口住在貧民窟中

政府需看到城市應災的短板

面對頻發的極端天氣災害,印度政府正在加緊提高城市的風險意識,希望打造更多的“氣候智慧型”城市。科學與環境中心的納蘭女士指出,印度的城市應急系統過於老舊,只能應對10年或者5年一次的災難,“而現在一年能發生10次災難”。她表示,政府需要改善應急疏散流程、重新設計城市供水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等。這是印度應對災難的短板之一,但最大的短板還不在此。

作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孟買擁有閃亮氣派的摩天大樓和豪華酒店。但另一方面,其1200萬居民中約有65%的人和亞達夫一樣,居住在擁擠而簡陋的貧民窟中。

“貧民窟處在城市邊緣郊區,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災害與衝突處代理主任穆拉里·圖馬魯庫迪說道,“而且他們更容易受到洪水災害的次生影響,包括疾病傳播、飲用水汙染以及食品短缺。”

▲2019年7月,印度孟買“納加爾”貧民窟的保護牆被暴雨沖毀

據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的研究顯示,2019年的自然災害迫使印度超過500萬人失去住所。而氣候專家一直警告說,未來幾十年的氣候危機,可能會導致全球超過10億人淪為“氣候難民”,而印度受影響的人數也將不斷上升。

針對貧民窟問題,印度的一些地區已經採取了行動——比如奧里薩邦在貧民區建造了應急雨水渠;喀拉拉邦提供經濟激勵,鼓勵氣候脆弱地區的居民搬離。然而,在國家層面,印度政府的進展卻十分緩慢。據研究人員稱,在過去的20年裡,由於缺乏資金、參與度不足、規劃不善以及政府部門的繁文縟節,幾項改善貧民窟雄心勃勃的舉措全部半路夭折。

“政府許諾我們會在災後3~4天內獲得住房,但實際上他們什麼也沒做。”亞達夫說道,除非政府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不然受災民眾別無選擇,只能重回貧民窟不斷重建房屋。

“我正在失去希望,因為我永遠不知道洪水會不會再次摧毀房子。”亞達夫稱,他們與洪水和政府的“拉鋸戰”已經持續太長時間了。

紅星新聞記者 徐緩  實習記者 丁文

編輯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