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網路熱點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網路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社會、民生、國家等熱點綜合資訊。
1、我們對待俘虜的政策很寬大,我們吃麵都吃不飽,給他們吃大米飯,我們穿舊棉衣,給他們穿新棉衣。我們還給俘虜上課,講我們的政策。後來印度兵回去的時候,有的還給我們磕頭。
2、一位連長本來1962年8月已經轉業了,但戰爭開始,他就申請回來參戰,結果在戰場上犧牲了,那時他的兒子還沒出生。
中印邊境對峙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各方之動態已不必贅述。
在這個節骨眼上,很多人想起1962年的中印之戰。那一場被毛主席譽為“至少保持邊境20年的和平”的一仗,在印度人心中是揮之不去的痛,但在國內,其實很多人並不瞭解。
所以今天,我們推薦給大家一個戰爭親歷者講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76歲的葉宏亮,他在1962年10月隨部隊奔赴前線;最近,他和一些老兵一起,編纂了一本叫做《鏖戰雪域之巔——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回憶錄》的書。
2017年8月6日,葉宏亮在西安家中接受《環球人物》記者專訪。面對鏡頭,他莊嚴地敬了個軍禮。
這個故事裡有很多我們不熟悉的細節。比如那一仗,在高原上,很多戰士們被凍傷、並且產生高原反應;有不少新兵,到了印度達旺才學習如何投手榴彈、如何打槍;當時印度兵的鬥志和素質,跟中國軍人沒法比;而那一仗,在當事人的回憶裡,也稱得上“殘酷”。許多細節,非戰爭親歷者難以想象。
我們無法還原現場,但歷史不容遺忘。閱讀當事人的記憶,也足資今鑑。如葉宏亮老人所言,“為共和國流血流汗,那是我這一生最值得銘記的經歷”。
1962年7月,解放軍邊防戰士警惕地監視著入侵我國領空的印度飛機。圖中這架飛機正在給入侵我國新疆加勒萬河谷的印度軍隊投擲物資。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601857.SH; 857.HK)7月26日釋出的業績預告顯示,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大幅增加,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0-110億元。
上年同期,中國石油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28億元,每股盈利0.003元。這意味著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的淨利同比增長16倍。
上述業績預告為中國石油初步測算,未經註冊會計師審計。
受油價下跌影響,中國石油曾在去年交出史上最差半年業績。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2016年上半年,中國石油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28億元,同比降低97.9%。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翻閱中國石油近十年的上半年財報發現,2016年是十年來中國石油上半年淨利潤首次低於百億元。
關於此番業績同比增加的主因,中國石油稱,2017年上半年,世界經濟溫和復甦,全球石油市場逐步趨向平衡,國際油價較去年同期明顯上升。公司堅持穩健發展方針,充分發揮上下游一體化優勢,根據市場情況最佳化生產運營,加強產煉運銷儲貿綜合平衡,深入開展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嚴控投資和成本費用,預計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大幅增加。
展望下半年,中國石油稱,預計國際油價中低位震盪執行,仍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將繼續堅持穩健發展方針,大力實施資源、市場、國際化和創新戰略,不斷最佳化業務佈局和資產結構,持續推進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努力保持生產經營平穩向好,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泳者”:是加油站賺了錢還是油井?
網友“博大傳媒”:工資呢?
網友“Danielxu”:油價上漲的原因。
網友“swoff”:世界五百強盈利百億,厲害啊
網友“暗夜黑瞳”:哈哈哈!我做懂事長,能增長160倍
網友“呵呵”:啊,好厲害啊
網友“裝小蜜”:總有不好意思的時候
網友“Mr.沒有人”:不該虧損嘛?怎麼盈利了……
網友“Mr.沒有人”:不該虧損嘛?怎麼盈利了……
(1970-01-01)
資料調查顯示:名校百分之八十左右本科畢業直接就業了,那麼就業率一直是各大高校綜合實力的一個指標,那麼我們今天就從就業綜合排名淺談一下,畢業就業的那些事。
首先看一下排名:
2015-2017年中國大學就業綜合排名
畢業找工作我一直又在做跟蹤調查,發表一點自己淺薄的看法;從最開始我一直在研究高校排名,以及選專業和選學校的問題;那麼我們今天談談畢業就業的那點破事,暫且這麼說吧!
畢業看學歷的問題
從報考院校的那天起,選擇報考的學校是三六九等裡面的哪個等級,這對於剛畢業找工作確實有影響,畢竟都希望自己起點高,學歷就是剛入職的墊腳石。這一點很現實,從畢業那天起,得學會看清社會現實,即使再親的人也有可能幫不了你;獨自成長得必須經歷。追溯到我們選專業的時候,這個時候得慎重了,瞭解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固然重要,但是絕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麼?怎麼去學的疑問?選對就業率高的專業也是一個權宜之計,畢竟畢業了找工作生存是最起碼的,存下來才能更好的活下去,大學四年其實教會我們的是培養學習的能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即使面對新的行業,稍加培訓就能上崗。
你認真做過的事,艱辛走過的路,仔細讀過的書,可能都會影響你的言行舉止。不要以為做過的、走過的、讀過的,都過去了,也都不復記憶,沒什麼作用了,其實,那些經歷仍潛藏在內心和記憶深處,不由地形成你的氣質、胸襟,漸漸顯示出你的改變、成長或影響你終生。—— 與君共勉之
(2017-04-02)
What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當馬爾克斯在墨西哥城寫下的這些文字獲得諾貝爾獎時,Damian還是個牙牙學語的小男孩兒。如今看來,這個出生在墨西哥城的遊子,或許正是以另一種不羈的方式詮釋了這句話。
Damian來到中國已經四年了,想到最初來北京時,他只是笑笑甚至略帶些驚奇地說—我不是特意要來中國,只是沒想到一待就待了四年,雖然有點像意外,但我很慶幸它發生了。
(
Damian
)
北京日落時的衚衕是
Damian
最喜愛的風景,那時金色的光線灑下來,映著濃濃生活氣息的街巷,給他留下的印象很深刻。經常在北京穿梭,他說他甚至比有些本地的朋友更瞭解這座城市,說這句話時,能看到他臉上跳躍著的認真和小小驕傲。早上他會騎著自己的腳踏車去上班——騎車也好步行也好,他喜歡這種開放的方式,能以自由的視角看待生活,而不是困在車裡堵在路上,看到的永遠只是隔著車窗的另一輛車。有時候他會挑一條不常走的路,總能發現一些不同的事物,或者之前遺漏掉的細節。如今城市的日夜已然如此緊張,上班時刻不論地鐵與公交都同樣人滿為患,
Damian
卻在別人木著臉急匆匆的趕路中一點點挖掘生活。這也許是
Damian
能留在北京的一個原因——這裡的生活給他工作帶來了數不清的靈感。
作為一家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
Damian
主要拍攝影片和圖片。創意所有的驚奇與天馬行空的想像,無一不是脫胎於塵世生活。他不只一次提到,在中國他感受到無窮而迷人的文化是創意最佳的食糧,是中國激發了他無數的靈感。不僅北京,
Damian
去過香港、深圳、上海,也去過新疆、甘肅與內蒙,他在中國大地上的足跡甚至比大多數中國人還要多。而中國之於他的不同,不只是中外差別,更有中國城市之間的多樣性,繁華如上海街頭,蒼茫如包頭草原,對於攝影師來說,還有比見到千差萬別的世界更能激發靈感的事情嗎?
Damian
不只把旅行當做生活的調劑和放鬆,他在一次次見識廣博大地的時刻,重新重新整理對中國的認知,發現無數從未看到過的事物,然後用照片記錄,融入自己的思想,在日後某個工作的瞬間迸發出火星一般的靈感——砰,新的
idea
就出現了。但去過的地方那麼多,
Damian
本人的照片卻很少。他說,我喜歡拍風景。
(
Damian
鏡頭下的新疆火焰山)
不只風景,
Damian
拍攝的主題包羅永珍,高樓大廈,荒漠風沙,亭臺樓閣,還有遇見的人甚至早春裡的樹芽。拿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沒有主題,隨心所致。看到想銘記的就記下了,僅此而已。其他攝影師朋友們都有自己強烈的風格,
Damian
經常看一眼照片就知道是哪個朋友拍攝的,但他自己的風格就是很自然隨性。除非工作需要,他也不會要求模特擺
pose
,個人照片更是
freestyle
。比起那些扛著長槍短炮吭哧吭哧拍照片都要凹半天姿勢的人,拿著手機隨時咔嚓的
Damian
看起來似乎一點也不專業。但事實是,
Damian
從事攝影工作已經十多年,接觸攝影也已經二十四年了。
(Damian鏡頭下的北京)
Damian的母親是設計師,父親也從事相關職業。所以Damian從小就學習繪畫,接觸相機,那時候他還自己做東西來拍照。後來大學讀了攝影,用相機更是熟能生巧。但也在那時候,他發現手機與相機拍照原理沒什麼差別,最關鍵的是拍照者的視角、情緒和感覺。“你不可能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相機,如果你對設計和取景沒有感覺,那反而是在浪費相機“,Damian說道,所以他並不是去哪旅行都帶著相機,不要求專業畫素的情況下,對他來說手機就能搞定並且更加方便。
(
Damian
手機攝影作品)
這些年,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
Damian
從來沒有與攝影分割開過。
Damian
的原話是“攝影已經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這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愛好。而積攢下的無數照片就像是他生活的見證者,在墨西哥,在舊金山,在巴塞羅那,也在中國。每當翻看這些照片,他總是能回憶起厚厚的細節,當時的情緒、場景栩栩如生就像影片一樣,向他一點一點還原照片背後的那部分自己。這種生動的感覺和記錄下的美好瞬間,被
Damian
稱做為“一種
Romantic
”。
或許天性愛浪漫,
Damian
在國外也過了很多年。他說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也時常思念家人。但似乎骨子裡他就是個冒險家,一個旅行者,熱衷於每天都不斷髮現新鮮事物。正如比起黑白照片,他更喜歡拍攝彩照,跳躍張揚的色彩,正昭顯著他對多變和自由的追求。這麼一邊發現一邊拿攝影記錄,
Damian
在中國雖遠離家鄉,卻不感孤獨。問起原因,他很自然地說在中國感受到人們都很友好,“我和朋友們雖然不常見面,但是他們知道我就在這兒,我也知道他們就在那兒,需要彼此時我們就會到一起。”這種相處方式給他一種安全感。而中國和墨西哥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城市龐大複雜,文化濃重深厚,食物種類也很豐富,他甚至都不會很懷念墨西哥的吃的。在這裡他很習慣,儘管四年他都沒有學說漢語,但不論中外朋友交流時都用英語,工作中有搭檔兼任翻譯,
Damian
只懂簡單的漢語詞語,依舊過的很自在。
大多數人都覺得攝影師與常人氣質不同。
Damian
回答攝影師看事物的角度的確會與常人不太一樣。我們看到的是幅照片,但可能他們看到的是攝影師要表達的思想。儘管
Damian
做了那麼多年的攝影工作,但他卻強調“我並不是作為一個攝影師在生活,我很自由。”就像他喜歡拍攝地貌,也只是一種自由選擇罷了。連
Damian
的中文名字都只是按著音譯取做“大面”,直白有趣讓人忍俊不禁卻也印象深刻。這種有身份名片卻不限制於身份名片的態度,或許才是他能自如徜徉於各色生活中的船槳。
(
Damian
拍攝的地貌)
生活很自在的
Damian
在給攝影小白建議之時,卻並不是一味的放飛自我。他說可以先從最基本的元素開始,比如注意保持線條水平或豎直,考慮整個構圖的對稱性等,等學會這些簡單的規則之後,就可以嘗試打破規則,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一直很樂觀積極的他在談到現在火熱勁頭不減的自拍美顏現象時,卻顯露出一絲低落,“不管你自己樣貌如何,都要對自己是誰有自信,我很遺憾有些人不珍視他們真正的自己和樣貌。我覺得難過,因為人們正在慢慢失去自信。”自信對於
Damian
是很重要的事情,否則也不可能有勇氣在異國他鄉不僅照顧好生活,更能做好工作。
而在中國做攝影工作,很自然會認識很多中國攝影師朋友,他們在一起討論藝術、生活當然還有攝影。
Damian
看到彼此之間的不同,也接受和欣賞差異,他說這並無好壞之分。就像他喜歡深圳是因為深圳一半是傳統的中國,一半像繁華的香港。
Damian
自己身上也有融合,一半是不羈的自我,一半是欣賞差異的包容。對於中國的攝影圈子,
Damian
並未有過多評論,但他覺得現在中國的攝影師們展示自己作品的方法已經多很多了,不只是在畫廊,還有朋友圈、微博等等,中國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就是展示他們作品的有力工具。
(
Damian
參賽作品)
提到展示作品,
Damian
參加過很多國際大賽,多次入圍戛納獅子獎候選人,也獲得過國際艾菲獎。但他之前卻從未在中國參加過什麼攝影賽。最近
Damian
首次參與了國內的一個比賽—京東攝影金像獎,這並不是一個侷限在攝影圈的比賽,但
Damian
很認同中國最大的
3C
類電商銷售平臺京東這次比賽的理念——“人人都是攝影師”,他想要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給更多的人看到,還邀請了其他幾個攝影師朋友來參加。他說未來他或許會把照片整理一下出個攝影集,那些曾發生過的就以此銘記。
這就是
Damian,
一個墨西哥攝影師在中國。
(2017-07-25)
一份對中國近20年論文現金獎勵政策的統計報告於近日釋出。有高校的政策顯示,對一篇發表於《自然》或《科學》雜誌的論文,作者最高可獲得16.5萬美元獎金。
報告也指出,從蒐集到的樣本分析來看,中國高校的這一政策所參照的標準已經逐漸從只看論文數量,轉向也看質量。
7月初,武漢大學資訊管理學院Wei Quan、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陳必坤以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資訊學院博士生候選人Fei Shu將他們撰寫的這份報告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
他們透過百度和高校官網,從具有代表性的100箇中國高校的樣本中,調查1999年至2016年期間168項針對科學論文發表的現金獎勵政策。這100個高校中,25所為985高校,33所為211(非985)高校,42所為既非985又非211高校。
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學校因為沒有公開獎勵政策而無從得知,也沒有被納入研究樣本。該研究所分析的物件為對自然科學論文的現金獎勵政策,不包含社會科學論文。
增長的科研經費,增長的論文數量
中國的科研活動正隨經濟發展而經歷一個快速增長時期,科研投入和產出在過去20年中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從1995年到2013年,中國的研發支出由52.3億美元增加到1777億美元,增長近33倍。
WoS(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資料庫)是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開發的資訊服務平臺,支援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學科的文獻檢索。在WoS收錄的期刊中,每年來自中國的新發表論文數量已經從1995年的13134篇增加到2013年的232070篇,增長約17倍。 Fei Shu及合作者在論文中提到,2009年之後,中國已成為國際科學論文生產第二大國。
曲線為中國R&D經費支出,柱狀為中國作者發表在被WoS收錄的期刊上的論文數量。1995-2013
既非985,也非211的高校對論文的獎勵額更多
不同層級的高校之間,獲得的資金支援差異較大,這也意味著對發表科學論文的獎金有一定差異。
在中國,處於第一層級的985高校共39所,第二層級非985的211高校有73所,第三層級既非985又非211的高校有1124所。
該研究統計顯示,2002年到2015年間,第一和第二層級的高校平均年度預算從2386萬美元增加到11305萬美元。與此同時,第三層級高校的平均年度預算從189萬美元增加到927萬美元。期間,第一和第二層級高校的平均年度預算約是第三層級學校的12倍。
一些學者認為,支配更多科研資源的第一和第二層級的高校,能為論文作者提供更多獎金,激勵學者的科研精神。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儘管第三層級高校的預算相對較少,但在對論文發表的現金獎勵上,它們會比第一和第二層級的高校更為“大方”。
研究人員表示,以2016年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或《科學》上的論文所獲的獎金為例,第三層級大學平均向每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提供63187美元的獎金,而第一和第二層級的大學分別平均提供38846美元和53823美元。
不同層級的高校給特定期刊論文的平均獎金額度(每篇),圖表中的數字為給論文第一作者的全額獎金
同樣是一篇發表在美國學術期刊PLOS One的論文,在第三層級的大學平均會給出1661美元獎金,但在第一和第二層級分別只有401美元和783美元,分別約只有第三層級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一篇《自然》或《科學》論文最高可獲16.5萬美元獎金
研究人員回顧了中國高校現金獎勵論文政策的歷史。大約在1990年,南京大學物理系推出了中國第一個類似的獎勵政策。最初,一篇WoS論文能獲得25美元的獎金,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時,這筆金額增長到60至120美元。作為第一個將WoS納入科研評估的中國大學,南京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連續七年佔據中國大學在WoS上論文發表數量的排行榜首位。
研究人員蒐集到此後近20年共168項公開的現金獎勵政策,他們發現,中國高校對每篇發表在WoS所收錄期刊上的論文,提供30美元到16.5萬美元不等的獎金,金額在過去十年中不斷增加。
並非論文的所有參與者都可以獲得獎金。168項現金獎勵政策中,12項政策對作者身份沒有特定要求;13項政策顯示,只要發表的論文符合獎勵政策,非第一作者可根據貢獻獲得相應比例的獎金,例如第二作者獲得一半獎金;25項特殊政策則規定,非第一作者的論文只有發表在非常出名的期刊,如《自然》、《科學》,才能獲得獎金。除此之外的118項政策顯示,一些大學只向第一作者提供獎金。
在這些查詢到的現金獎勵政策中,幾乎所有的政策都將有資格獲取獎金的物件設為:被WoS收錄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但也有部分大學同意:在EI索引(Engineering Index,美國工程索引,獨立於WoS)所收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也能獲得小額獎金。
並不是發表在被WoS收錄的期刊就會得到一致的獎金,具體還要看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分割槽。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較高、位於一區/二區的期刊,會得到更多的獎勵。反之,發表在影響因子較低、位於三區/四區的期刊就沒有那麼高的獎金。
四種獎勵標準的變遷
總體而言,過去十年,中國高校對論文的平均獎金額有所增加,但對發表於低影響因子、位於三區/四區期刊的論文的獎勵有所收緊,金額有所減少。
所謂三區、四區期刊,其實是參照了中科院對期刊的四個分割槽。在原先湯森路透的期刊分割槽基礎上,中科院加以細緻的改動,將各領域內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按照前5%、前6%-20%、前21%-50%、後51%-100%,劃分為一區、二區、三區、四區期刊。
研究人員根據168個樣本,將中國論文現金獎勵的衡量標準歸納為四類:以論文數量算,每篇論文獎金一致;以影響因子高低決定獎金多少;以中科院的期刊分割槽來決定獎金多少;以論文被引用的多少來決定獎金。
研究人員發現,在1999年,“按數量算,每篇一個價”尚是不二的標準,但近年來,中科院的期刊分割槽成為主要標準,其他三種並存。
1999年至2016年,中國論文現金獎勵政策中四種參考標準的比重變化。表中,JCR Quartile-based指的是以中科院的期刊分割槽來決定獎金多少;JIF-based指的是以影響因子高低決定獎金多少;One Price指的是以論文數量算,每篇論文獎金一致; Citation-based指的是以論文被引用的多少來決定獎金。
高影響因子的一區期刊依然有著最高的獎勵待遇。以《自然》(2016年度最新影響因子:40.137)、《科學》(2016年度最新影響因子:37.205)雜誌為例,有中國高校對在《自然》或《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提供最高獎勵,每篇論文作者最高可獲16.5萬美元獎金,平均獎金額從2008年的每篇26212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每篇43783美元,增加67%。
但三區、四區的期刊近年來有“遇冷”的趨勢。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BRI,2016年度最新影響因子:0.364)期刊屬於四區。2008年,一篇LIBRI論文可獲得650美元的平均獎勵,但在2016年只能獲得484美元。另一本三區的期刊Library Hi Tech的獎金額則在9年內“原地踏步”。
2008年至2016年,中國大學對特定期刊每篇論文的平均獎金額變化
有意思的是,美國期刊PLOS One(2016年度最新影響因子:2.806)。PLOS One在原湯森路透的期刊分割槽中屬於一區,但在中科院的劃分中被歸為三區。由於中國高校多采用中科院的分割槽,他們為PLOS One上一篇論文提供的平均獎金額度在逐漸下降,從2008年的1096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941美元,在2015年和2016年雖有略微回升,但未恢復到2008年的獎勵金額。
在上圖的9本期刊中,除了PLOS On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和Library Hi Tech是屬於三/四區期刊外,其餘期刊都在一/二區,並在9年中都保持整體上漲的獎金額。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情況的出現,說明了中國高校對論文現金獎勵政策中衡量標準的最佳化,已經從此前的只看數量,逐漸轉向注重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9本期刊中,獎勵最高(《自然》或《科學》)的期刊論文與最低的(LIBRI)相比,兩者間的差距已經從2008年的約40倍擴大到2016年的約90倍。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上海是個灘”:科研經費冰山一角
網友“JP”:公平合理的獎勵機制未嘗不可,985高校往往要求海外博士,讓人領5000到7000的月薪當個老師確實留不住人才。
網友“GTA4”:適當激勵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