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如何在風浪中實現破局?

    (經濟觀察)中國經濟如何在風浪中實現破局?

    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記者 陳溯)在一季度經濟增速出現回落,海外疫情擴散導致外需不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如何在風浪中實現破局備受關注。

    參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第129期“經濟每月談”的專家對此進行解讀分析。

    “以往的中國經濟政策是透過保增長來實現就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取消了經濟增長目標,主要確定了就業目標,當前中國經濟政策出發點為擴大就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經中心副理事長楊偉民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今年之所以沒有設定經濟增速目標,主要是由於國際疫情和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增速目標設高了可能會導致採取強刺激政策,設低了則不利於引導市場預期。

    在專家看來,在新形勢下中國需要新的發展思路來指導經濟發展,這一思路就是“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底線思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保居民就業。

    “在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深度衰退,中國的外貿出口、旅遊業、文化娛樂業等相關中小微企業大量停擺,上億勞動人口就業受到影響,當前中國面臨的就業壓力非常巨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表示。

    以保就業作為政策出發點能否帶來實效?

    “經濟增長和就業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過程。”楊偉民表示,雖然未設經濟增速目標,但經濟增長計劃都已融入在有關目標中,主要融入在就業目標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增加900萬就業,據估算這相當於直接帶動GDP(國內生產總值)新增1個百分點以上。

    他強調,有了就業和收入,就能拉動消費增長,而消費又將帶動其他行業,從而又迴圈帶動就業和收入增長,擴大就業將間接帶動更多GDP增長。

    王一鳴表示,以“六保”底線思維作為經濟政策著力點,穩住經濟基本盤,體現了尊重規律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落實“六保”把保就業保民生放在優先地位,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民眾後顧之憂,充分調動民眾積極性。“當前擴大內需是有效對沖外部影響的著力點,這就更需要穩就業保民生。”

    對於如何實現既定就業目標,楊偉民表示,保就業就要保市場主體,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等降低成本的政策都是圍繞保市場主體,“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國經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39次提到“就業”,將就業作為首要目標,在配套政策中,需要抓緊研究直達市縣的財政政策和有效傳導至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

    王一鳴建議,要穩定現有就業崗位,階段性減免社保,推動生活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復工復市,幫助外貿企業拓展訂單渠道,積極增加新就業崗位,關注今年870萬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問題,鼓勵發展靈活就業和新的就業形態。同時擴大失業保障和社會救助覆蓋面。(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6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經濟如何在風浪中實現破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