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被欺負時,那些鼓勵“打回去”的家長如今好嗎?悔者居多

由 終廷花 釋出於 綜合

如果你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被欺負了,作為家長你會怎麼做?相信一般家長都會氣憤地告訴孩子“打回去”。

然而那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家長現在大多後悔了。因為當孩子們總是以”你打我、我要還回去“這種方式待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容易陷入“打鬥”的漩渦難以自拔。

顯然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閨蜜家的孩子從小膽小,出去看到小朋友習慣性躲閃,融入不了小孩圈子。

閨蜜帶孩子去遊樂場玩,手裡的玩具被搶走不敢吭聲,只是氣憤的站在原地。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也不還手。

閨蜜見狀很心疼,拉過眼淚汪汪的孩子告訴他:“記住如果小朋友打你了,你要還回去,千萬不能手軟,不然小朋友還會像今天一樣欺負你的,出了事媽媽擔著。”

之後每次有類似的事情,閨蜜就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直到孩子4歲上中班的時候,和班裡孩子發生矛盾,從來不打人的孩子這次動手了。比任何一個欺負過他的孩子下手都重,把對方小朋友的頭髮揪下一撮,鼻血直流,臉蛋發紅。

閨蜜為這次孩子“完美”的回擊感到開心,孩子終於知道還手,不被欺負了。

然而好景不長,自從那以後,孩子對誰都充滿敵意,脾氣暴躁,只要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開始哭鬧,不依他更是發脾氣,做錯事保持沉默不認錯,閨蜜帶得特費勁。

孩子就開始從不敢還手過渡到了對誰都發脾氣的怪圈,難管又難帶,這讓閨蜜為當初“打回去”的選擇,後悔不跌。

很多家長現如今都怕孩子被欺負,所以採取“打回去”的方式教授孩子,可這個選擇看似符合人性,能夠讓孩子很好的規避傷害,避免遭遇校園欺凌,但實際產生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弊端家長要看透。

1)孩子的脾氣會越發暴躁

孩子被打本身就會產生委屈、憎恨的心理,孩子自己在回想事件會感到更生氣,而父母鼓勵孩子打回去,孩子就會對此類事件特別敏感,以後遇到相同事件就會脾氣異常暴躁。

2)造成孩子“不合群”的狀況

父母教育孩子打回去,孩子就會無視規則,不僅會對被打的事件做出回擊,還會任憑自己的心意來,即使別人沒有打他,他也會讓自己處於“上風”。久而久之,導致沒有人願意接納他,遠離朋友生活的圈子。

3)養成“打人”的習慣,走上“歪路”

孩子被父母鼓勵“打回去”以後,孩子可能會解氣,嚐到“甜頭”。在下次面對矛盾時,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但是打人成性就會下手不知輕重,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所以不是所有問題的解決都靠“打回去”。

孩子被欺負了,作為家長肯定會心疼,但是除了心疼之餘,對孩子說“打回去”恐怕也未必是良方,因為打不打回去已經不能解決孩子被欺負的事實。

從多起校園霸凌事件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那些容易被欺負的孩子通常是性格內向,不擅長與人交流,身材弱小或是身體有缺陷的特徵,作為家長似乎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1)教會孩子“以直報怨”的心態

無論在學校裡還是生活中孩子之間都會產生矛盾,而父母不能一味的教給孩子“打回去”,當自家孩子被人打了,要告訴孩子打人者不僅受到父母或老師的懲罰,還向被打者道歉。

孩子只有擺正自己的心態,才能正確看待被打的事情,不會給自己心裡造成陰影。

2)父母要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一些孩子認為其他小朋友是和自己是友好的,打的不疼自己反而還會笑著繼續和小朋友玩,如果打疼了就會可一頓,哭完之後就會忘記,完全沒有自己被欺負的意識。

因此,父母要告訴孩子這些行為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在一些情況下要學會自我保護。

3)培養孩子缺失的自信心

一些孩子因為性格或是身體原因,會沉默寡言,融入不了朋友圈,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多一些關注和鼓勵,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將其擴大成為孩子身上的優勢。

孩子肯定會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像孩子喜歡唱歌,在孩子低聲哼歌的時候就要讚揚一下孩子,從小細節培養,逐漸改善並提高孩子內心的強大。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類似情況,歡迎寶媽們一起交流分享孩子的教育問題。

ps:本文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