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試駕原創]
面對如今設計越來越炫酷,功能越來越豐富的新車,是否會有一些審美疲勞呢?今天我為大家所介紹的這款車型非常有意思,它並不屬於市面上常見的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是一臺“蘇系”車。對,你們並沒有看錯,就是蘇聯的那個“蘇”。它與之前在“吃雞”遊戲中爆火的瓦滋獵人同門,它叫做瓦滋旅行者,蘇軍代號UAZ-452型。(為配合懷舊風格,本文圖片經過一定調色處理,需要檢視原片的朋友可點選文章上方“圖片”進行檢視。)世界任何一強(大)國都會重視中國市場,唯獨沒有俄羅斯。
經銷商資訊 | |
車輛提供 | 成都市利鑫行汽車銷售有限責任公司 |
地址 | 成都市錦江區錦逸路196號 |
愛卡汽車網製表 www.xcar.com.cn |
其實能試駕到這款車也是由於一個意外,那一天我朋友打電話給我說:“我這裡有一臺巨牛X的車,你要不要試試。”並且還非常神秘的告訴我:“這款車的名字是三個數字,第二個是5,另外兩個你猜猜。”
於是我懷揣著感受法拉利458的激動心情去了,沒想到我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
從外觀大家也能夠看出瓦滋旅行者身上瀰漫著一股歷史的味道,這款定型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車型至今也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方正的車型輪廓以及大量圓弧設計都述說著它的年代感。但我怎麼都沒辦法想到的是,眼前的這臺車居然符合國六排放標準,可以合規合法上牌。
瓦滋旅行者是由前蘇聯烏里楊諾夫斯克汽車製造廠於1966年開始生產,雖說設計時的需求是“讓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國家公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出行工具”,但無論是其技術引數還是各方面的設計細節來看,瓦滋旅行者都是嚴格按照蘇軍的輪式裝備標準去進行設計研發和標定測試的。
瓦滋旅行者的前臉看上去非常呆萌,前臉上幾乎沒有稜角線條,這樣的設計更利於在戰時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帽式的車頂採用了焊接工藝,與前擋風玻璃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夾角,在高速行駛時會產生較大的風噪。
進氣格柵的造型可沒有設計語言這一說,完全就是從功用角度去做得設計,黑色的前保險槓為鋼製,非常符合蘇系裝備“傻大黑粗”的“設計理念”。
前大燈與轉向燈、霧燈的燈罩均採用了圓形設計,滿足蘇軍輪式裝備“不同功能單獨設定的燈具可以快速更換”的要求。燈罩材質採用了已經被大多數品牌拋棄的玻璃鋼材質,燈源方面自然全部採用的是鹵素燈源。
前臉可小幅度活動的蓋板為前置換氣口,開啟後可輔助車輛發動機艙散熱,透過駕駛室內的推杆進行開關,大家可以將其看做是手動進氣格柵。
來到側面,瓦滋旅行者的側面線條依舊圓潤。車輛的長寬高分別是4390/1940/2064mm,軸距為2300mm。除了車身高度外,其他方面都不太顯著。
瓦滋旅行者的最大離地間隙為500mm,最小離地間隙為205mm,即使是以越野車的要求來看也是一個不錯的資料了。這樣的設計也是考慮到當時蘇聯較為惡劣的道路狀況以及作為輪式裝備所需要的戰時強透過性。
瓦滋旅行者擁有兩個油箱,主油箱容積為50L,副油箱容積為27L,加註口分別位於左右,透過中控臺上的按鍵進行切換。
相信剛剛大家也發現了,瓦滋旅行者的左側是沒有後車門的,後排車門只有車輛右側的這一個。車門的外合頁採用了塑膠外殼包裹,比較影響美觀,但結構更為簡單,拆卸也更加方便。
瓦滋旅行者的兩側B柱頂部均設計有一個高位轉向燈,轉向燈的造型與建築中的警報燈非常相似,同樣也是能夠進行快速更換的。
後視鏡採用了豎式設計,畢竟它的車身高度實在不凡,後視鏡外殼也採用了塑膠材質,工藝顯得比較粗糙。至於什麼電加熱功能,想想就得了。
全車僅有前排車門的玻璃能夠全部放下,方式也是手搖式。門板內的蒙皮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非常“感人”。另外需要提到的一點是,它的車門是比較難關的,具體程度不亞於賓士G級。
尾部的造型也非常方正,尾門採用了對開設計,車門造型也非常方正,這樣的設計便於容納標準尺寸的不同技戰術模組。
尾燈集成了示廓燈、剎車燈以及轉向燈,燈殼的採用採用了塑膠材質。倒車燈為獨立設計,位於左側尾門上。
瓦滋旅行者的車門能夠以180°的大角度開啟,便於車內人員能夠更快速、方便的進出車廂。試駕車採用了9座佈局,所以自然也就沒有行李廂設計了。
兩側尾門上的凸起部件與旁邊的膠套是便於在車門開啟時能夠進行固定,以防止由於地形或是其他方面的因素導致尾門關閉,因為在戰場上的情況實在太過複雜。
尾門的開啟方式比較特別,從外部只能開啟右側車門,而從車門內部可以同時開啟兩扇尾門。
尾門下方還提供了一對可收放的腳蹬,以方便上下車。踏板中間的後牽引鉤可以拖拽蘇軍的85mm口徑及以下多種火炮。
試駕車配備了16寸鋼製輪圈,輪胎方面採用的是俄羅斯本土品牌KAMA的輪胎,規格為225/75 R16。
小結:瓦滋旅行者的外觀無不展示了蘇聯武器裝備的“暴力美學”,造型與工藝都追求的是簡單並能夠快速大規模製造,以適應戰時的快速消耗。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瓦滋旅行者的前臉也不失呆萌可愛的一面。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試駕車所採用的軍綠色塗裝在俄羅斯是被禁止使用在民用版車型上的,且在之前的對日銷售車型中也沒有這一配色。
外觀設計:純正的蘇式風情
開啟車門,那股“蘇式風情”的味兒就更為濃郁了,其定型時期的“冷戰”背景以及蘇軍裝備的一貫傳統,讓瓦滋旅行者的內飾顯得非常的簡陋。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基本裸露在外的轉向杆、換擋桿、玻璃水壺等又無不給人硬核的感覺。
瓦滋旅行者的中控臺採用衝壓鋼板材質,同樣也談不上什麼設計,相比如今家用車常見的搪塑材質可謂真“硬”核。相信也有不少朋友發現了,這樣的內飾與早期的BJ212非常相似。
雙輻式方向盤近些年已經非常少見了,發泡材質的方向盤也沒什麼手感可言。方向盤的尺寸較一般家用車要大不少,結合較平的角度和較高的視野,坐上去之後會給人一種開貨車/公交車的感覺。
儀表盤位於中控臺的正中央,並且只有時速表,轉速只能憑感覺了。下方的液晶屏能顯示一些簡單的行車資訊,錄入油亮、水溫等。功能按鍵從左到右依次是車內照明燈、主副油箱切換、後霧燈、前排鼓風機、後排鼓風機。右側還提供了一個12V電源介面。
瓦滋旅行者雖然配備了空調,但製冷效果並不理想,出風口的設計同樣簡單粗暴,兩根簡單的橡膠管便是出風口,與鼓風機的連線方式也是直接用抱箍一緊就完事。
儀表盤的左側有一個小型儲物格,可以加裝收音機來豐富一下車內的娛樂活動,但我並沒有在車內找到預留的揚聲器位置。
儲物格下方為遠近光燈的切換開關,做工以及手感都讓我感覺它在向我哭訴對那曾經強大繁榮的“紅色帝國”的思念。
手套箱的開啟方式也足夠復古,這一設計也是車內眾多異響的來源之一。
手套箱內的空間還是不錯的,並且它也是車內最大的一個儲物空間,如果加裝了收音機,那麼手套箱就是車內唯一的儲物空間。
這個推杆便是前置換氣口的開關,頂部的膠頭已經有些破損,但並不妨礙使用。
一開始看到手套箱下方直接裸露在外的玻璃水的水壺真的有嚇到我,用綁帶進行固定的方式也非常符合我們對蘇系裝備的一貫印象。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樣的設計能夠讓我們在車內就可以直觀的看到玻璃水的使用程度。
車廂的中部與後部車頂均提供了一盞照明燈,開關的樣式也極為復古,但我個人非常喜歡。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不會對瓦滋旅行者的駕乘舒適性有很高的期望了吧,不過它的駕乘空間表現還是比較出乎我意料的。瓦滋旅行者目前有7座版和9座版兩種座椅佈局,9座版採用2 2 3 2的座椅佈局方式,7座版車型則取消了第四排座椅。
試駕車配備的是織物座椅,座椅採用的是一體式設計,頭枕無法進行調節,填充物較為單薄,舒適性有限。座椅提供了手動四向調節功能,但座椅靠背向後調節的幅度非常小。
主駕座椅配備了座椅加熱功能,這點是讓我意想不到的,畢竟這種人性化配置實在是和整車的風格不搭。
第二排座椅採用了與第一排座椅背靠背的方式放置,座墊的長度較短,使得乘客坐姿會非常端正,靠背無法進行調節,長時間乘坐就比較容易疲勞。第二排座椅採用了的是兩點式的安全帶。
第二排座椅中間還提供了一個比較大的桌板,不過桌板的位置並不太適合第二排乘客放置手肘,且桌板上也沒有凹陷設計,放置水杯等物品難以固定,但也算是後排位數不多的配置了吧。
第三排與第四排座椅造型與第二排座椅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瓦滋旅行者的後三排座椅均採用的是獨立設計,可單獨拆卸,但都無法前後調節。另外,三四排座椅均配備了三點式安全帶。
體驗者身高175cm,體型寬、大,在進入駕駛位後,頭部有一拳的剩餘空間。
體驗者進入第二排座椅,頭部有三指的剩餘空間,較為侷促,腿部空間寬敞。
而在滿載的情況下,第二排與第三排乘客這樣面對面坐著就顯得稍微有些尷尬了,特別是如果你想要伸展一下腿的時候。
在對面不坐人的情況下,還能夠將腳放在對面座椅上讓自己更舒服一些。
體驗者進入第四排,頭部有一拳的剩餘空間,腿部剩餘空間也為一拳。
小結:單從駕乘空間來說,瓦滋旅行者在4米多長的車身中塞下了9個座位,並且每個位置的駕乘空間還能夠接受,這空間利用率已經算不錯了,但其犧牲的是舒適性與儲物方面的能力。至於內飾方面(如果這些能夠稱之為內飾的話),也完全是蘇式的實用主義——夠用就行,能用就行。
內飾空間:能用就行 能坐就行
瓦滋旅行者的動力組合採用了一臺2.7L自吸發動機,匹配5速手動變速箱,四驅系統採用的是帶有後橋差速鎖的分時四驅系統,採用手動切換。它在設計之初的最高時速僅為95km/h,畢竟在當時它的夥伴可是T-72坦克、BTR輪式步兵戰車等輕重灌甲部隊,不過我們所試駕的這臺出口版車型的最高時速可達127km/h。
發動機位於主副駕中間,外部配備發動機隔熱罩,頂部的凹陷設計可以用來放置一些質量較輕的物品。
這臺2.7L自吸發動機最大功率83kW(112Ps)/4250rpm,最大扭矩198Nm/2500rpm,數值上並不出色。巨大的全鋁加厚散熱器會且僅會出現在這樣的蘇系車型上,也使得瓦滋旅行者能夠適應零下30°到零上40°的複雜環境。
5速手動變速箱的擋杆底部是暴露在外的,除了方便更換維護以外,實際操作後我發現這樣的設計也方便觀察是否掛進了擋位。
瓦滋旅行者配備了雙杆四驅分動器,與早期BJ212相同。一根擋杆控制聯通前驅動橋,一根擋杆控制車輛在4L和4H模式之間切換。
後差速鎖的開啟按鍵位於方向盤左下方,周圍的塑膠部件工藝感人。據瞭解,瓦滋旅行者可供客戶需求加裝最多前、中、後三把差速鎖,和賓士G級相同。
機械式手剎的造型也極為“樸素”,且需要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手下手剎。
瓦滋旅行者採用了梯形車架整體橋式結構,縱置發動機、變速箱與分動器採用一體化設定,結構簡單可靠。
懸掛方面前後均採用的是板簧加減震器的非獨立懸掛,整個架構與BJ212完全一致。
簡單、粗糙、技術含量不高,這便是瓦滋旅行者的動力與底盤系統,但簡單粗糙的東西更容易維修,技術老舊的東西在可靠性上也有著更為充足的保證。調校保守的發動機強調的是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海拔,都能夠“一把就著”,能夠快速投入戰鬥。這些種種都體現出當時蘇軍基於實戰化背景研發的可靠性為牽引的設定,畢竟軍用輪式裝備與民用車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瓦滋旅行者的這臺2.7L發動機引數上確實不太拿得出手,離合器的結合點較高,油門反應也較慢,起步比較笨重。發動機的輸出對於一臺整備質量超過1.9噸的車型而言也顯得較為不夠用,至於百公里加速時間,官方並未公佈。而最高時速127km/h我們也沒有技術與膽量去論證一下是否屬實。
這臺手動變速箱則向我展示了傳說中“蘇聯坦克換擋靠錘”的事實,換擋非常艱澀,吸入感什麼的完全沒有,特別是1擋很難入。不過擋位之間的換擋行程並不算長,熟悉之後也不算難操作。
方向盤兩側的虛位較大,液壓助力的方向盤也顯得較沉,操控稍顯笨拙。並且由於重心較高,車輛在過彎時的側傾是比較明顯的。
車輛的隔音相信大家在看到內建的發動機以後也大致能夠猜到了,而像是前門上做工感人的膠條也進一步讓風噪對於車內的影響增大。
瓦滋旅行者的公路表現可以說是我試駕過的車型中最難開的一臺了,但我依然開得非常開心,畢竟在國內你還能找到第二臺可以合法上路的上世紀60年代的車型嗎,特別是它現在還是不少國家的現役裝備?
當然,作為一臺越野麵包,怎麼能不去非鋪裝路面上看看呢。於是我們前往了附近的一個簡易露天停車場,打算簡單的試一試。在進入停車場時,看門的師傅仔細打量過我們之後認定我們打算把這臺車遺棄在他的停車場,在我們再三保證過之後才放我們進去。
得益於出色的離地間隙,我們在場地中並不用擔心託底等情況。而面對一般的地面隆起或是小坑,直接碾過去就成。
而板簧和減震器間減震效果實際上對於瓦滋旅行者的效果並沒有反應在駕乘舒適性上,這也是蘇聯裝備一直以來的特色——裝備能用就行,舒適性是什麼東西?
機械差速鎖對於車輪打滑的抑制效果還不錯,雖說技術老舊,但關鍵效能的可靠性這一指標一直都是蘇系裝備比較看重的。
而虛位較大的方向盤以及駕駛時的坐姿,搭配高視野與短車頭,在越野時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更方便駕駛者觀察車身周圍的情況,以調整駕駛方式與路線。
在我眼中,這臺瓦滋旅行者的身份是一臺蘇聯紅軍的輪式裝備,“鋼鐵洪流”中的一員,而非常規意義上的乘用車。它開著坐著都不舒服,但看到它就能讓人覺得非常開心,或許這就是“蘇式暴力美學”的魅力吧。
瓦滋旅行者15.88萬元的售價和糟糕的駕乘舒適性也註定了它的小眾屬性,但如果大家有較強的經濟能力,並且熱衷於越野或是房車改裝的朋友,倒是不妨待國內代理商的改裝方案出來後買上一臺試試,畢竟相比滿大街的日美系越野車而言,這臺蘇系越野麵包的吸睛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圖片源自瓦滋中國官網:
總結:如果要用當下的設計感、科技含量、人機工學甚至車聯網等方面去評價瓦滋旅行者無疑是不合時宜的。在我看來,這樣一臺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蘇軍輪式裝備如今還能合法上牌,並且還滿足國六排放標準,這本身就是一件堪稱奇蹟的事情。
就像上面說到的一樣,如果你想要一臺足夠拉風切足夠小眾,並且還哪都能去的汽車,瓦滋旅行者一定是一個不錯的選項。達瓦里希,你難道不想開著它來一次漫長的旅行嗎?
駕駛體驗:駕控一般 越野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