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長江作為我國文明的源泉之一,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貫穿中國南部地區十一個省市。現如今,長江經濟帶對於我國進一步發展經濟戰略規劃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西漢初年到清朝末年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長江流段共發生過可記載的洪水就有214次。到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需要,對環境的索取造成生態進一步的破壞,長江附近所發生的自然災害,更加頻繁。
1935年七月,長江中游發生特大暴雨,位於清江、三峽區間,鄂西五峰站實測最大五天雨量1281.8毫米,是中國著名的暴雨之一。導致漢江等地發生特大洪水,堤防崩潰,決口20餘處,此次死亡14.2萬人,損壞房屋40.6萬間。1948年湖北暴雨,內湖水位增高,致中游洪水氾濫淹沒農田55.3萬公頃,漢口水位高達27.03米。為解決時常發生的洪災,中國決定在湖北省宜昌市建一所超大型的水壩,此地自古就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其地理位置位於中國第二、三階梯交界處,地形差距較大,有利於儲藏豐富的水資源,並和其下游不遠處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排程電站。
在此地興建水壩,使長江地帶百姓不再受洪水困擾,是數代中國人做夢都想完成的事情。四個現代化建設中,三峽工程被提上議事日程,至1994年正式動工,於2009年底全部完工。其抗洪能力可抵禦萬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我們經常所說百年不遇、千年不遇、萬年不遇這其實是一種專業測量頻率洪水流量的名詞。
經過多位水利專家幾十年在三峽的觀察與調研,定義了宜昌站不同頻率的洪水流量分別為:百年不遇的洪水流量為83,700立方米/秒、千年不遇的洪水流量為98,800立方米/秒、萬年不遇的洪水流量為113,000立方米/秒。也就說三峽大壩在面對萬年一遇洪水時,某些功能會受到影響,但其抗洪的主體並不會遭到破壞,作為世界上洩洪能力最大的洩洪閘,每秒可達102,500萬立方米。可以有效保護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人口大約為1500萬,土地約為2300萬畝。
2012年7月24日,三峽歷史最大洪峰入庫流量71,200立方米/秒,此資料已經超過98年最高峰值。經過三峽大壩的調蓄,下游並未有異樣,體現了良好的防洪效益。初步估算,僅2008—2012年,三峽工程累計產生的防洪經濟效益即達77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