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9c/3cf7c90f5aa3102f.jpg)
5年前,凱里市下寨村一位村民在位於下寨村榜河組的田地裡放養了5只小龍蝦,不曾想到,現在這些小龍蝦大面積繁殖,氾濫成災,致該村榜河組210畝耕地,有160畝被小龍蝦侵佔。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69/db6c561f9eef42d0.jpg)
放養小龍蝦的事,知道的村民還不少,但大家都沒有想到,今後會氾濫成災。兩年之後,問題才爆發了出來。那是一個夏季的雨天,天降暴雨。暴雨之後,榜河組內的許多田地因為積蓄的雨水過多,都出現了翻水(也就是水太多漫過田埂,往低矮處流走)的現象。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c3/3d79d3419970c868.jpg)
麻辣小龍蝦調料 四川特產香鍋蝦底料,追劇必備!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52/d9c788e76cf6c026.jpg)
麻辣小龍蝦炒田螺調料包,夏天你值得擁有。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11/aa6812c0a18fe1f6.jpg)
魷魚須 麻辣湖南特產大魷魚絲美食特色香辣味即食小吃零食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0a/6194ae2a8ff89775.jpg)
香辣鰻魚絲烤鰻魚乾下酒菜即食魚零食
在一些環境中,動植物能夠正常生長,但是到了另外一些環境,缺少了天敵,它們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煩,這些被稱為入侵物種。
來看看困擾那些外國人的入侵物種吧!
第一:中國大閘蟹
在歐洲土地氾濫成災,經過科學家們研究後,認為它們應該是藏在甲板上進入了歐洲,此後成為稱霸德國淡水系物種,每一年,為了整治大閘蟹,德國都耗資上億歐元。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10/8cef8080f5c7ce82.jpg)
第二:英國小龍蝦
英國媒體報道,自從蘇格蘭一些河流中出現小龍蝦之後,小龍蝦稱霸了淡水系,這些小龍蝦氾濫成災,甚至很多地方如果要過河,需要踩著小龍蝦過去。對付這些令人討厭的生物,蘇格蘭人民選擇踩死它們!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96/faa9c82f5f751a8d.jpg)
第三:英國鷸鳥
這些鳥在英國沒有天敵,打破了這裡的生態平衡,導致很多動植物消失,不知道這些東西嚐起來是什麼味道的,應該和鵪鶉差不多吧。英國為了抑制這些鳥,高價請了專業人士捕殺。如果是我國燒烤隊,可能這種鳥會在英國絕種吧。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28/e01ae44801651dbc.jpg)
第四:美國鯉魚
鯉魚在美國湖泊裡氾濫成災了,當年美國人引進鯉魚,是為了吃掉湖中的水草,現在水草吃光了,但是鯉魚氾濫了,為了治理,美國已經花費將近200億美元,不過沒什麼卵用,這也是因為美國人對鯉魚生育規律不夠了解吧。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a7/bc3dccfe319b389f.jpg)
第五:澳洲野兔
野兔在澳洲已經氾濫多年了,數以百萬計千萬的野兔,打洞,吃草,導致澳洲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卻沒有能夠有效抑制野兔的方法。沒辦法,每年澳洲都會高價請出獵殺隊伍進行野兔大規模獵殺,之後一部分用作肉製品,一部分用來提供土地肥料。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f4/8fab5611cbf6078c.jpg)
上面五種生物,對於我們來說,好像從來不可能會成為危害,在中國,它們都是吃的,可以被搬上餐桌。因此有網友表示,這些外國人缺少的,只是一箇中國廚子,加上一群中國吃貨罷了!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42/90623f25b747f6ce.jpg)
(2017-07-04)
經常在新聞上見到美國鯉魚,丹麥生蠔,澳大利亞的兔子等外國物種氾濫的訊息,不少中國吃貨都紛紛漏出惋惜之情,高呼:“為什麼不是在中國”,“這東西也能氾濫,老外真是暴殄天物”。在我們中國美食國度裡面,只有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兩種,放眼望去,幾乎沒什麼不能吃的,就連螞蚱都不敢成雙結對的出現,連小龍蝦這種繁殖能力極強的生物都要靠人工養殖了。可有能在中國氾濫成災的動物嗎?還真有,它還是外國人的美味佳餚,可我們中國人很少吃,說了那麼多,小編帶大家來看看它到底是什麼。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37/704d43668e590963.jpg)
它就是蝸牛,就是法國大餐裡面的蝸牛。當然不是所有的蝸牛都能做成菜的,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這種非洲大蝸牛。它不是中國本土產物,其原產於非洲。和小龍蝦來中國的時間差不多,民國初期,隨著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現分佈於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福建、臺灣等。非洲大蝸牛在中國環境舒適,沒有天敵,很快就氾濫起來,而且它是以農作物為食物,危害性相當大,我國2013年已經把它列為第一批外來物種入侵名單。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80/72443f3c2e68b1cd.jpg)
2014年南國早報報道非洲大蝸牛氾濫
和小龍蝦不一樣的是,非洲大蝸牛一開始是被作為美味食物,引入多個南方省份的,而小龍蝦只是被當做飼料來引入中國的。因為非洲大蝸牛在國外,是被作為美食大餐來食用的,像比較有名的法國蝸牛大餐,法國人一直將食用蝸牛視為時髦和富裕的象徵。每逢喜慶節日,家宴上的第一道冷菜就是蝸牛。法國蝸牛的烹調別具特色,一般以烤為主:在蝸牛肉上塗一層奶油,再將蝸牛肉與蔥、蒜等一起搗碎,拌上黃油和調料,塞進洗乾淨的完整的蝸牛殼中,然後將“改裝”過的“蝸牛”放入底下有6個圓孔的圓形鐵盤內,擱在爐火上烘烤。等奶油烤化了,就可以取出蝸牛食用了。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72/2005fb35a393a875.jpg)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非洲大蝸牛和小龍蝦的命運卻發生了轉換。那為什麼如此美味的蝸牛大餐沒能像小龍蝦一樣在中國流行起來,卻氾濫起來了呢?一是大概中國人覺得蝸牛有點噁心,接受不了,沒能養成吃蝸牛的習慣。二是中國有和蝸牛類似的但是更美味的東西存在啊,那就是炒田螺,類似於蝸牛的動物,但更受中國人歡迎,炎炎夏日,燒烤,啤酒,炒田螺缺一不可啊。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09/8f1d1e4189510732.jpg)
法國蝸牛和中國炒田螺你選擇哪一個?(野生的蝸牛體內含有有害病菌,切不可隨意撿拾食用)
(2017-06-18)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62/e9b690930e60ed7f.jpg)
說到小龍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喜歡吃小龍蝦,由原來野生的小龍蝦,漸漸到今天的人工養殖小龍蝦,依舊滿足不了人們對美味小龍蝦的需求。但是近日又是國外龍蝦成災的季節,美國加州某海岸遭千萬只小龍蝦入侵!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2e/e215aeb5debbdbbf.jpg)
沒錯,圖中的這種密密麻麻的的紅色東西就是當地的成災小龍蝦,據專家稱因為海水的水溫不斷升高,導致大量的小龍蝦北遷,進而引發了龍蝦災害。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3e/6a4aa32294e612ec.jpg)
成災的小龍蝦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到了晚上的時候,周圍都很安靜,唯獨成群的龍蝦發出吱吱的聲音,居民根本無法休息,很多居民都因為小龍蝦的“騷擾”而報警了,但是警察對於這“騷擾者”也是束手無策。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d2/70bdb64c74ec00cc.jpg)
真不知道為什麼國外就那麼多的小龍蝦呢?要知道小龍蝦在國內可是很受歡迎的美味,通常價格都在11-30元之間,很多農民都會大量養殖小龍蝦,也有很多農民從來沒有嘗試過小龍蝦的美味,畢竟價格有點高,不是誰都能吃得起的。農民大量人工養殖的小龍蝦,每斤30元,在國外卻氾濫成災。
(2017-05-13)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13/c2e0b896e29d069f.jpg)
24日丹麥駐華大使館發了一則求助微博
原因是生蠔太多,長滿海岸,氾濫成災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12/4125753da3548f92.jpg)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b6/f05d1a5eebded339.jpg)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35/2875d31398f222f3.jpg)
這北半球的丹麥人剛急完呢
南半球的古巴人又開始發愁
25日古巴豬灣被數以百萬計的螃蟹大軍“佔領”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61/72f41b1c0043a501.jpg)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ad/63fe0aa35a775878.jpg)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99/d7db8cc2f149c135.jpg)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6e/4efff0896077b6cc.jpg)
(圖片來源:參考訊息)
這明明就是行走的美味啊
但在丹麥和古巴人看來,這簡直就是災難!
丹麥當地也試圖鼓勵市民透過“吃”來消滅生蠔
但當地老百姓對生蠔大都是一張冷漠臉
急壞當地的科學家和漁民
古巴居民則擔心螃蟹帶毒,也怕被蟹鉗所傷
只能默默忍受這些“不速之客”
路上遇到它們還得繞道走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b0/dfd84482b7112dac.jpg)
這要是在中國,哪是災難,簡直是福臨門好嘛!
我們會蒜蓉、清蒸、碳烤、姜蔥...
保證天天不重樣!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e0/346c6486b94a52f7.jpg)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2e/23dfca0ad0cc3f99.jpg)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58/f9197b89c6c06857.jpg)
想著美味在異國他鄉這樣被糟蹋
祖國的吃貨們真的快要急死了
摩拳擦掌蓄勢待發只等下嘴啊
“只要你們敢發籤證,我們就能讓它成為瀕危物種”
“給我們3個月時間,保證還你們一片寧靜的海”
“麻煩快點派飛機接我們,蒜蓉和粉絲都準備好了”
“帶上大蒜、粉絲、老乾媽、跟我殺向丹麥為民除害”
“所以確定要我們幫忙嗎?我們會把丹麥吃窮的......”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dc/6f8e55577948bfd4.jpg)
同是外來物種
生蠔、螃蟹在國外這麼不受待見
相比之下,你們看看小龍蝦!
簡直就是當紅炸子蝦啊
小龍蝦學名叫Procambarus clarkii
1929年從日本漂洋過海而來
但我們根本就不care小龍蝦來自於哪兒
反正來了就是我們的一份子啊
在我們這兒,不會有“不待見”這一說
相反我們會變著法兒讓它有存在感
比如說油燜啊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77/389d434dd742f17f.jpg)
清蒸啊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58/6f9d29c150ad506c.jpg)
蒜蓉啊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bb/abd5c3f60de24a8e.jpg)
還有榴蓮味、糖醋味、芥末味...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出來的!
試問小龍蝦在哪個國度能有這樣的存在感?
當然是中國
今年的第一頓小龍蝦,你吃了嗎?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60/0191e61b4d37d1a2.jpg)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因一念之差放生五隻小龍蝦 如今小龍蝦氾濫成災](http://p1.nanmuxuan.com/images/eb/11cbe3798970a15c.jpg)
(201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