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說楚詐騙楚懷王 楚懷王被騙結局如何

張儀說楚

一個畫餅的誘惑力有多大?這取決於嘴饞之人對該餅美味的想象空間。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就亡在雄辯滔滔的著名秦相張儀為楚懷王畫的那個子虛烏有的“餅”上,至此之後,張儀說楚的典故也成了外交史上經典的欺詐案例。

張儀說楚詐騙楚懷王 楚懷王被騙結局如何

張儀說楚圖

話說早先楚國與齊國交好,為了鞏固國防,對抗日漸強大的秦國的威脅,兩國曾一度結成軍事聯盟,令秦惠王投鼠忌器,十分頭疼。為了拆散齊楚之間的合縱戰略,張儀自告奮勇出使楚國,使出一條分裂兩國的妙計。

首先,張儀故意提出只要楚國同意與齊國斷交,秦國願割讓六百里國土,並敬獻大量美女的優厚條件。貪婪好色的楚懷王不疑有詐,立刻答應,滿以為可以不發一兵一卒就輕易獲得秦國的疆土美姬,甚至充耳不聞頭腦清醒的謀士陳軫的勸諫,一紙國書輕易斷絕了與齊國的邦交,還將楚國相印交給張儀,有他全權處理赴秦國接收國土事宜。

如此一來,齊國迅速倒向強敵秦國,而這邊,楚懷王仍做著白得六百里國土的春秋大夢。直到張儀回到秦國後假裝墜馬受傷,後又矢口否認向楚國敬獻國土的承諾,楚懷王方知中計,盛怒之下起兵攻秦,卻遭遇了齊、秦兩國聯軍的猛烈反擊,先後在藍田、丹陽等重大戰役中吃了敗仗,八萬楚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楚國因此國力一落千丈。

儘管之後,楚懷王屈辱地提出割地求和,並以自己為人質向秦國投誠,然而兩年後,隨著楚國最後一位國君客死異鄉,曾經盛極一時的楚國終究還是如西下的夕陽,為它潦倒悽慘的國運畫上了句號。

張儀說秦王

《張儀說秦王曰》,原本是《戰國策》中收錄的關於秦朝謀臣張儀勸諫秦惠王重視國防、富國強兵的一篇語錄體古文,與蜀國諸葛亮的《出師表》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皆為臣下向君王上書提出國政議案的奏章類文獻。然而後世傳聞,此文的作者並非張儀本人,而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韓非子。

張儀說楚詐騙楚懷王 楚懷王被騙結局如何

張儀劇照

原文作者究竟為誰,今時今日,已無從考證。

秦惠王賞識張儀,封他為相,委以重任,這不僅成為善於謀略的張儀的人生轉折點,也為秦國日後的國運帶來了根本性的轉變。張儀之才華,不僅在於其滿腹詩書和雄辯的口才,更在於其對天下大勢有一個正確的研判,這從《張儀說秦王曰》原文中不難窺見其端倪。

作品中,張儀引經據典,為秦惠王深度剖析了當今六國聯合抗秦的“合縱”戰略態勢,面對如此強大的軍事同盟,強烈的危機感使秦惠王不得不重視張儀提出的軍政主張。此外,張儀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各國的糧草、兵力、士氣等多方面的優勢,對比秦國目前存在的種種不足,適時地提出秦國應該採取的應對策略,從而進一步幫助秦惠王找尋到最符合秦國國情的治國方略。

在此高瞻遠矚的指導思想下,秦惠王如醍醐灌頂,從此之後,將張儀提出的種種主張切實運用到實踐中,使得秦國的軍事力量在諸侯割據的戰國後期迅速崛起,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儀受笞

張儀受笞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基本上與韓信受胯下之辱一樣,屬於成大事者獲得成功前必然經歷過的挫折磨礪。有意思的是張儀官拜秦相之後,竟然修書給當初“教訓”了自己的楚相昭陽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爾城”。

張儀說楚詐騙楚懷王 楚懷王被騙結局如何

張儀劇照

意思是:最初我跟隨你,你冤枉我偷玉璧而鞭撻我,如今你要守好你的城池,我要盜你的城。如此公然挑釁,可見身為文人客卿,張儀也是十分記仇的。

其實昭陽失璧,原本只是一場意外,酒席間狂飲忘形之際,拿楚王賞賜的貴重玉璧出來炫耀傳看,人多手雜,一時找不到根本不足為奇。然而他偏偏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當時貧賤低微的張儀,認為窮困潦倒之人必然品格低下,覬覦貴重物品,不分青紅皂白就將別人抓起來拷打一頓,企圖屈打成招,險些釀出人命,也難怪張儀生氣。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驕橫傲慢,內心充滿優越感,看不起底層布衣寒士的基本事實,因而後來楚國因張儀的謊言欺騙而一敗塗地,可以說冥冥之中早有前因。

當眾一頓鞭刑,可謂無妄之災。然而幸運的是這一頓皮肉之苦終究還是讓張儀清醒地認識到楚國任用這等傲慢無禮的人為相,可見楚王並非賢明之君,不值得自己侍奉左右,想要出人頭地,必須另投明主,只要自己善於雄辯的舌頭還在,就一定有在亂世中翻身的機會。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張儀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終於得以在政治舞臺上一展抱負,順便為自己報了受辱之仇。


張儀連橫

據《戰國策》記載,張儀本是魏國安邑人氏,他首創的連橫外交戰略,迫受秦惠王賞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在秦惠王執政時期,張儀一度居宰相高位,掌握秦國軍政大權,輔助秦惠王完成了誅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霸業。

張儀說楚詐騙楚懷王 楚懷王被騙結局如何

張儀劇照

關於張儀連橫的事件起因,要從孫臏大破魏軍說起。自魏國戰敗後,國力日漸衰弱,而與此同時,秦國卻逐漸壯大,對其餘六國漸漸形成威脅之勢。六國君王惴惴不安間,有政客主張六國形成軍事同盟,聯合對抗秦國,於是乎,合縱抗秦的戰略聯盟形成。秦國雖強,卻一時也奈何不得。

在這非常時刻,身為秦惠王謀士的張儀提出了自己的連橫謀略,即六國之間雖有共同抗秦的意願,然而他們彼此之間亦有不少矛盾和猜忌,不肯齊心協力。因此,欲瓦解六國聯盟,則必須充分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破壞彼此的信任,拆散他們的合作關係,待他們勢單力孤,則可個個擊破。秦惠王採納了張儀的建議,便把這項工作交予他來執行。

於是,張儀即可開始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利用出訪各國的機會,充分施展自己巧石如簧的雄辯口才,先迷惑楚懷王,成功達到了使楚國與齊國斷交的政治目的,而後又施計令其餘諸侯國紛紛倒向秦國,如此一來,六國“合縱”的局面終於被張儀成功打破。

公元前221年,秦朝大軍一舉消滅了六國僅餘的抵抗力量,長達數百年的諸侯割據時代正式結束。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得以建立,中國歷史也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張儀是誰

張儀是誰?熟悉戰國史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張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謀略家和縱橫家,鬼谷子先生的門下高徒,亦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蘇秦的昔年同窗好友。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期,張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周旋於各國間的政治韜略家,素有戰國第一“拆臺高手”之稱,他的故事極富傳奇色彩,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張儀說楚詐騙楚懷王 楚懷王被騙結局如何

張儀劇照

張儀輝煌的生平事蹟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有明確記載。《史記》第七十卷第十篇《張儀列傳》中,詳細收錄了關於張儀從窮困潦倒的落魄書生,到輔佐秦惠王,被封秦相的坎坷經歷,而後運用韜略之術巧妙遊說各國,逐步瓦解六國之間強有力的軍事同盟關係,使六國紛紛由原本的合縱抗秦逐漸轉化為連橫親秦的故事。日後秦朝誅滅六國一統天下,張儀可謂功不可沒,也因此,他被秦惠王封為武信君,一度飛黃騰達,享盡榮華富貴。

秦惠王駕崩後,秦武王繼承了王位,此時天下大勢已定,許多功臣良將也不免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儘管由於秦武王的諸多猜忌和厭惡,身為宰相的張儀同樣遭受到鳥盡弓藏的命運,然而富有遠見卓識的他依然不失為戰國諸多謀臣之中結局最好的一個。在秦武王登基不久之後,張儀遂一紙辭呈主動辭去了秦相之位,離開秦國,回到故鄉魏國繼續仍宰相一職,兩年後壽終正寢,家人妻兒皆平安。

張儀列傳

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十卷第十篇,著重筆墨書寫了《張儀列傳》,介紹了戰國時期傑出的縱橫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張儀的生平事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儀說楚詐騙楚懷王 楚懷王被騙結局如何

張儀劇照

作品中描寫了張儀從少年拜鬼谷子先生為師,學習遊說,到後來窮困潦倒,長街受辱,又被摯友蘇秦所逐,因緣際會成為秦國宰相而改變命運的一系列故事,不由得人感慨,人生的跌宕起伏,是那樣充滿傳奇色彩。

嚴格意義上來說,張儀是一位周旋在六國之中的“拆臺”高手,他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那就是逐步瓦解六國的政治軍事實力,助秦國統一天下。

縱觀天下大勢,諸侯割據,秦惠王是無疑戰國眾諸侯國王中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對張儀有著知遇之恩。善於政治投資的張儀當然看得清跟著最具實力的君主才最有前途這一基本事實,因而他所做的一切與其說是為報秦王之恩,倒不如說是他有著清醒的站隊意識,對七國爭雄的結局有著正確的研判。

《張儀列傳》中詳盡描述了張儀輔佐秦惠王,繼而掌握軍政大權,利用出使各國的機會先後“策反”魏王,欺騙楚王,而後又使齊、趙、燕等三國連橫親秦,終使秦國獨霸天下的過程,卻對秦惠王逝世後,秦武王對張儀的厭惡猜忌之心描寫得十分委婉,以至於最後張儀辭職去往魏國,兩年後身故的具體經過,在筆者看來也如霧裡看花,不甚詳盡。

然而仔細想想,這經過又何必去深究,古往今來,終究沒有幾個賢明君主能容得下功高蓋主的謀臣,在殺機四伏的政治舞臺上,張儀的急流勇退,未嘗不是明智之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99 字。

轉載請註明: 張儀說楚詐騙楚懷王 楚懷王被騙結局如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