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2015年07月28日訊】再過一個月,又一批小朋友將開始他們的幼兒園生活。入園是孩子從家庭踏入社會的第一步,進了幼兒園,小朋友就要開始“自己照顧自己”,飯自己吃,小衣服自己穿。可是,在進幼兒園之前,孩子們的衣食住行、交際娛樂幾乎都是由爸媽“全權包乾”的,一下子進入幼兒園,孩子們能適應嗎?本期的“育兒週週看”系列專題策劃,資深幼教專家何幼華將從孩子入園所需的心理準備、生活習慣準備與行為習慣準備三個方面入手,一解家長的“燃眉之急”。
剛入園有哭鬧現象屬正常 孩子讀幼兒園前的心理準備
特邀專家
何幼華
上海市教育學會幼教專業委員會主任,從事學前教育與行政工作三十餘年。
■心理準備 剛入園有哭鬧現象屬正常,長時間不適應需特別注意
心理準備包括家長的心理準備與孩子的心理準備。家長應瞭解幼兒園的教育特點與孩子在園的生活學習規律,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擔心與焦慮,從而影響了孩子的情緒。由於孩子剛離開家庭,他對陌生環境肯定會產生不安全感,剛入園時有哭鬧是正常的現象。當孩子與小夥伴、老師相處一段時間後,他們就會慢慢適應,很快地被豐富的玩具與多樣化的幼兒園活動所吸引,融入到幼兒園生活中去。如果孩子過了相當長的時間,仍不適應幼兒園,那家長就要與老師溝通了,瞭解孩子懼怕幼兒園的原因,商討出合適的辦法,家園攜手,共同解決問題。在商討中,家長需要多給教師一些信任。因為,幼教老師長時間、全天候地與孩子“打交道”,他們通常會有一套專門的好辦法,可以讓孩子儘快喜歡上幼兒園。
■生活習慣準備 入園前需學會基礎生活技能,養成按時睡覺習慣
生活習慣的準備主要是指孩子吃、喝、拉、睡等方面的準備。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應儘量幫助孩子學會自己使用小勺吃飯。當孩子會用手握東西時,他就會握住小勺往嘴裡塞東西,家長在訓練孩子自己吃飯時,可以用兩把小勺,孩子自己吃與家長喂同時進行。在每頓飯的間隔中,減少零食、點心,讓孩子產生飢餓感,主動產生想吃飯的慾望。剛開始學吃飯時可以少盛些飯,讓孩子減少負擔,不夠再添,吃完了要及時鼓勵,讓孩子產生成功感,並享受自己吃飯的成就感。於此同時,孩子也應學會用杯子喝水,夏季薄衣、短褲可以自己穿脫,有便意時能主動提出,還能自己到便器上解決大小便,家長不要擔心孩子“任務太重”,滿足入園年齡的孩子基本已經具備了進行此類行為的能力。如果目前孩子在家某方面還是由大人包辦的,那入園前一個月,家長要抓緊時間培養孩子學習、掌握基礎生活技能。假使孩子實在學不會,家長也不必太著急、太自責,入園後,幼兒園老師也會給予“無法自理”的孩子相當程度的生活技能培養和習慣訓練的。
另外,家長需要幫助孩子養成按時睡覺、起床的好習慣,孩子睡覺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一般建議,晚上8點半就可以讓孩子上床,半小時睡前故事,9點左右入睡,第二天早晨7點起床。白天,孩子參加幼兒園活動,12點後進入午睡時間,按照這樣的睡眠時間規律,就可以保證孩子有11—12個小時的充裕睡眠時間。
■行為習慣準備 寓教於樂培養注意力,創造機會學習交際能力
行為習慣的養成包括與人打招呼、玩具玩後物歸原處、自己走路上幼兒園、有要求會表達、能適時地等待、與小夥伴友好相處等。家長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讓孩子養成這些基本的行為習慣。
其中,特別困擾家長的可能要數孩子耐心、專注力的培養了。學齡前兒童主動注意能力發育尚不完全,集中注意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還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所以,孩子的學習時間和內容要結合孩子的發育特點進行,寓教於樂,分段進行,減少干擾,逐漸延長注意時間,當孩子達不到要求,家長需要幫助、引導孩子去完成和遵守規則;而孩子完成了家長或老師佈置的任務,就需要及時鼓勵。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由自然人到社會人轉變的過程,能與人良好地交往是社會人非常顯著的特徵之一。孩子會有不同個性,有的比較大膽、外向,有的比較內向、害羞,家長應該順應孩子的個性,讓他慢慢融入同伴中、集體中。家長可以常帶孩子到社群中與鄰舍交往,或利用節假日與其他有小孩子的家庭組隊去郊遊,總之應儘量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與人交往。孩子一般會對同齡小夥伴產生關注和好奇,家長就可以抓住孩子這個特性,培養孩子學會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學習正確地稱呼成年人,和同齡孩子分享玩具、食物等。(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