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75年後,美國仍有成千上萬的軍事人員駐紮在歐洲,政治家和主流媒體都很少質疑這一點。戰爭結束後,來自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計程車兵佔領了德國,並分別在一個指定的區域,目前幾乎沒有人記得。德國首都柏林被分為四個區,每個區都有一支外國軍隊佔領軍。
遏制戰後德國的最初意圖演變成了與蘇聯的冷戰。蘇聯的柏林地區成為共產主義東德的首都,而美國領導建立了一個以西歐為基地的軍事聯盟,以抵制俄羅斯的進一步擴張。該聯盟於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該組織包括新成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則與華沙條約組織(Warsaw Pact)進行反擊,華沙條約幾乎包括了整個東歐。
這兩個聯盟之間的冷戰一直持續到1991年蘇聯解體。德國重新統一,柏林牆被推倒,外國軍隊回家,城市再次成為國家的首都。如今,大約有3.6萬名美國士兵和空軍駐紮在統一後的德國,但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在6月初決定撤出其中的9500名士兵。同時將美國駐軍人數限制在2萬4千人,這就意味著還要削減2千5百人,而且可能會進一步削減。
初步規劃顯示,約5,600架飛機將被安置在義大利、比利時和波蘭等其他北約國家,6,400架飛機將返回美國從那時起,他們可能會進入太平洋舞臺,對抗“中國的野心”。
特朗普之前曾宣佈要削減在阿富汗和敘利亞的兵力,但這兩個目標都沒有實現,與此不同的是,針對德國的最新舉措似乎是認真的。
由於一些正在歐洲其他地方重新部署計程車兵無疑會更靠近俄羅斯邊境,毫無疑問,克里姆林宮仍然是指定的敵人。俄羅斯是否真的是一個威脅還有待商榷,許多觀察人士私下裡認為,北約是一個時代錯誤,是由各國的許多政治家和軍事機構在維持現狀方面的既得利益所推動的。
儘管北約在歐洲面對的威脅明顯減弱,但其成員國已擴大至30個,包括組成前華沙條約組織的大多數國家。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的黑山,為北約部隊派遣了2400名士兵。自華沙條約解體以來,北約在轟炸塞爾維亞、摧毀利比亞以及幫助訓練阿富汗軍隊方面找到了工作,這些任務在1949年條約簽署時是無法想象的。
川普還表示,他打算把美國駐歐洲部隊總部從德國的斯圖加特遷到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的蒙斯。由於北約總部也在布魯塞爾,此舉似乎意義有限,但它也有政治層面。特朗普一直在傳遞這樣一個不無道理的資訊:如果歐洲人想要更多的防禦,他們就應該自己買單,儘管他用他慣常的侮辱和貶損語言來包裝他的提議。富裕的德國目前的軍事開支佔GDP的1.1%,遠低於北約宣佈的為實現聯盟承諾而設定的2%的目標。相比之下,美國在全球的支出(包括情報和國家安全成本)接近5%。
實際上,特朗普在分擔責任問題上可能有一個合理的美國視角,但歐洲更關注的是特朗普如何做他所做的事情。例如,今年6月,他在沒有通知任何北約盟國的情況下宣佈了撤軍計劃。德國外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對撤軍計劃表示遺憾,稱柏林與華盛頓的關係“複雜”。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對此感到震驚。
這一決定的時機也受到質疑,特朗普故意宣佈這一訊息是為了懲罰默克爾拒絕參加總統一直試圖安排的在美國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默克爾認為,應對冠狀病毒的後果使她難以離開家園,七國集團的計劃從未落實,這激怒了特朗普,他希望在選舉年展示自己的全球領導力。
不出所料,民主黨人和一些共和黨人正在就這一決定向特朗普施壓。
- 喬·拜登在撤軍中看到了一個“深刻的問題”
- 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參議員鮑勃·梅嫩德斯打趣說:“今晚克林姆林宮肯定在暢飲香檳。”
- 共和黨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稱,美國此舉是“嚴重的錯誤……是在給我們的朋友和盟友一記耳光,而我們本應更緊密地履行遏制俄羅斯和中國侵略的共同承諾。”此舉可能暫時在國內政治中發揮良好作用,但其後果將是持久的,對美國利益有害。”
由於北約缺乏來自俄羅斯或其他任何國家的任何可信威脅,北約本身就應該被終止,那麼有限的兵力削減實際上毫無意義。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德國人自己並不希望美軍繼續留在德國,只有15%的德國人以國家安全為由支援美軍繼續留在德國。如果真的考慮到來自莫斯科的嚴重威脅,那麼向比利時和義大利派遣軍隊就是在走錯誤的方向。
將一個拖欠北約2%“會費”的國家計程車兵轉移到其他同樣拖欠會費的國家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除非總統覺得自己受到了外國領導人的冒犯,並選擇任性地做出反應作為懲罰。對目前為非洲和中東地區提供支援的美國軍事設施的破壞將是巨大的,而且這一行動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重新部署軍隊將花費數十億美元。撤軍和部隊轉移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當然,真正的問題是,如果喬·拜登(Joe Biden)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當選總統,整個計劃中的行動將被獲勝且一貫好戰的民主黨人廢除。
難怪美國人對其政府理性的信任一直處於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