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要肯定孩子,孩子其實有一種內在的東西,我們跟孩子相處,就要看你能不能尊重他這個內在的東西。我們需要冷靜地判斷孩子到底是哪個型別,既看到他的長處又要看到短處,什麼時候該鼓勵一下,什麼時候該提醒一下。每天晚上我都給他講故事,其實我就是講一個開頭,讓他成為這故事裡邊其中的一個人物,然後我問,後面呢?他就開始講了。
當你發現他白天有什麼問題,你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把這個編進去。比如說他害怕、膽小,我就給他編故事,編班裡他最喜歡的那個女孩跟他一起去探險,出來一個狗熊,我說:哎呀,那後邊呢?你就看他怎麼辦。他說:我大喊一聲,快跑啊,就跑了。我說:如果你跑得沒那麼快呢?他說:那我就躺到地上裝死。我說:那個女孩兒怎麼辦呢?他說:我就擋在她面前。我說:你不怕狗熊吃掉你嗎?他想了想說:沒關係,我擋在她面前裝死。 你不可能讓他去跟狗熊搏鬥,但是他能擋在那個女孩面前,這個故事我覺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成功了,是吧?這得益於咱們華德福的那本書--故事知道怎麼辦,它大概的意思就是怎麼針對他當下的情況去讓他發現,讓那故事的情節去帶動他內在的那個改變。我自己從小到大,一直有一個觀點,只有強者才能快樂,所以我就不斷地要去做強者。中學的時候,春夏秋冬每天都起來跑步,哪怕下雪、下雨都起來跑步。我發現我很不快樂,非常不快樂,做強者可以各方面很不錯,但還是不快樂。 而我兒子這兒也不行,那兒也不行,我覺得不可思議,我說他為什麼考試就能倒數兩三名,最後一名是老不來的。我跟我愛人很糾結,她一考就是班裡第一名,我總是班長、團支書什麼的。我覺得不可想象,這怎麼可能呢,但是慢慢地我接受了。接受什麼呢?孩子真的有不同型別,你不要讓他考試怎麼樣,怎麼樣,你要讓他做自己,然後他真的就不同了。所以我現在覺得讓他做一個他自己能開心、還能讓別人開心的孩子就好了。你不能光自己樂,別人跟你在一塊兒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