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筷子,下士廖佳林走出食堂,指導員何家豪快步跟了上去。
“今天的晚飯怎麼樣?” 廖佳林循聲回頭,驚訝地發現指導員跟在自己身後。藉著伙食這個話題,第75集團軍某旅的這位指導員與這名戰士開始了一次隨機的“散步式”談心。
營區裡花香撲鼻,兩人肩並肩繞著營區走了一圈又一圈,從“你問我答”漸漸推心置腹……
上個月,廖佳林違規使用智慧手機被處理後,整天悶頭不說話。此前,何指導員也曾找他談過幾次心,可都沒什麼效果……
為探尋“問題速解”的方法,何家豪試過開門見山的談心方式,還套用過網上的流行“金句”,但效果都不理想。後來,何家豪開始認識到,有效的談心並不在於“走套路”,而在於相互信任的“話外”功夫。
“就像燒菜做飯要看‘火候’一樣,談心也要找準時機。談早了,條件不成熟,達不到預期目的;談晚了,時過境遷,會失去談心的意義。”何家豪領悟到,談心的姿態、板凳的高低、說話的場合和技巧都有講究。
班長李嘉福(右)與戰士一邊下棋一邊談心,氣氛非常融洽。駱 瑤攝
新修訂的《軍隊基層建設綱要》多次提及談心工作,足見談心對新時代基層建設發展的重要性。然而,“談心就是聊天說話”“談心跟約談差不多”等片面認識,還不同程度存在,導致基層的一些談心工作失之膚淺、流於形式。
今天,如何紮實有效地開展談心交心活動?如何切實發揮談心工作“凝神聚氣”“打通經脈”的作用?這是基層一線帶兵人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源於信任的談心,即使隻言片語,也能傳遞溫暖和力量
去年4月,從老連隊調整到某保障連,老兵王富鵬的內心沒有太多波瀾。
在老連隊,王富鵬常因“小錯不斷”“任務完成情況差”“不虛心接受批評教育”等情況三天兩頭被叫去談心。
“千萬別讓王富鵬留守,不然準出事。”恰逢連隊機動駐訓,有人這樣提醒保障連連長何建軍。
出人意料的是,何建軍找到王富鵬說:“我不聽別人說的,我只相信我看到的。你立過三等功,又是黨員,我相信你!”
寥寥數語,卻讓王富鵬的內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信任。留守期間,陰雨連綿,連隊所處地勢低,眼看水漲上來,王富鵬連夜把一樓的電腦、訓練器材等重要物資搬至二樓,避免了不少損失。
“連長那麼信任我,我不能辜負他。”一次簡短談心帶來的“蝶變效應”,不斷被放大。去年底,連隊調整配備骨幹時,王富鵬因為工作出色被大家推選為班長。
“其實,王富鵬缺的不是談心,而是信任。”一名戰友坦言。
抱有偏見的談心,講得再多,只會加大分歧;源於信任的談心,即使隻言片語,也能傳遞溫暖和力量。
伏爾泰曾說過:“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信任是傾聽的基石,是談心交心的關鍵。
某連一班班長李嘉福,是人人皆知的訓練尖子。在備戰上級組織的比武時,他因年齡偏大、訓練遇到瓶頸等問題一度想要放棄。
“我相信你能行!”連長向緒文每次和他談心,都會送上熱情的鼓勵。儘管向連長任務繁重,仍經常抽出時間和李嘉福一起分析訓練形勢。
連長髮自內心的信任與鼓勵,鞭策著李嘉福繼續堅持,直至捧回冠軍獎盃。“連長的話,改變了我的軍旅人生。”李嘉福動情地說。
去年6月,某連下士小鄭因違紀受到警告處分。服役期快滿的他失去工作幹勁,變得精神不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沒過多久,他又因頂撞骨幹、站崗形象不佳在全連軍人大會上做檢討。屢次犯錯跌入“谷底”,小鄭沮喪又自卑。
此時,恰逢連隊備戰上級比武競賽。部署會上,指導員韋鋒提出讓小鄭也參加。
“讓他參加,不拖連隊後腿才怪!”話音未落,便引來一片反對聲。
“我們寧肯考砸一次,也不能放棄一名戰士。小鄭的軍事素質不弱,他太需要一次成功建立自信了。”韋鋒耐心說服大家。
“這次比武競賽,你來打頭陣!”那天晚上,韋鋒和小鄭從華燈初上談到夜深人靜。
小鄭憋著一口氣,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備戰迎賽上。最終,比賽結果令全連官兵歡呼雀躍。
這天晚上,小鄭敲開了韋鋒的門:“指導員,就你最懂我。我可以抬頭挺胸地做人了。”後來,小鄭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髒活累活搶著幹。
“我們要讓戰士進來是鐵坯,出去是好鋼,讓軍營影響他的一生。”韋鋒說,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礎上的談心,帶來的改變不可估量。
善於透過故事去影響,而不是試圖透過說教去控制
“那次,他一口氣跑出連隊5公里最快紀錄,還是在山路上!”
“他也沒學過鋼琴,可練了3個月,就能把一首經典曲目彈得那麼流暢。”
……
在某連採訪,戰士們圍坐在一起 “侃大山”,字裡行間都離不開指導員張明。
張明“人氣”飆升,源於他的一個特殊魅力——善於用故事談心。
在訓練場上,偶爾聽到戰士們發牢騷、講壓力,張明並不急著說教批評,而是順著話題,與戰士們分享他曾經的故事和經歷。不知不覺間,戰士們的“話匣子”打開了,他再恰到好處引導、提醒一下。
“在指導員面前,沒有感到任何拘束,想到啥就說啥。”戰士們說。
“故事講完了,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好像什麼都沒說,但其實什麼都說了。” 某旅宣傳科科長張政庭說,“用故事談心,拋開身份,放下架子,是個好辦法”。
放低姿態是帶兵人講好故事的第一個“身段”,講好故事則是談心的重要“橋樑”。
“班長自己都做不到,還要求我們做這做那”“管理壓力太大,訓練都提不起勁兒了”……去年底,某連四級軍士長張常圖從班長崗位上“讓賢”後,聽到了許多曾經“被遮蔽”的聲音。
“沒了班長骨幹的身份,戰友們什麼都願意跟我講。”卸去班長頭銜的張常圖,驚訝於戰友們對他態度的轉變,決定積極當好新任班長的助手,幫助新班長化解“隱形的矛盾”。
同樣是“被遮蔽”,某連指導員陳贊開啟戰士“朋友圈”的故事給人以啟發。
“平日裡明明關係挺融洽的,為啥他們的朋友圈卻把我遮蔽了呢?”思前想後,陳贊一臉鬱悶。不管他怎麼丟擲話題,戰士們總是以“沒有,挺好的”等標準格式回答。
看來,被遮蔽的不只是網路“朋友圈”,還有戰士們內心的“認同圈”。
接連觀察多日,陳贊發現,文體活動時間戰士們喜歡打球,自己卻喜歡看書;休息時間,戰士們喜歡唱歌打牌,自己則常常一個人練吉他。
作為指導員,沒有跟戰士們“玩”到一起,又如何“談”到一起呢?
此後,陳贊主動組織籃球比賽並“首發”上陣,利用休息時間組建吉他興趣班手把手教戰士們,走進班排和他們一起唱歌打牌……漸漸地,戰士們對指導員敞開了心扉。
“我們要善於透過故事去影響,而不是試圖透過說教去控制。”某連指導員王玉明認為,談心的目的,應該是透過巧妙的引導讓談心物件聽別人故事,啟發自己,而不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行灌輸道理。
“只有放下姿態,與戰士們分享苦與樂,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某連指導員徐能超深有體會。
今年年初,連隊上等兵金銘旭的工作態度突然變得消極。面對班排骨幹的批評教育和多次談心,他依然我行我素。
於是,徐能超用自己初入軍營的故事切入談心話題:“回想起我當學員時,也曾因‘死腦筋’幹過糗事……”
在分享故事的同時,徐能超既站在金銘旭的角度,引導他正確看待批評教育,又幫助他正視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在和諧的氛圍中,金銘旭虛心認錯並表示會加以改正。
“想要影響並說服他人,換位思考至關重要,應當儘量多說‘我們’、少說‘你’。”徐能超認為,面對犯錯的戰士,如果帶兵人戴著“有色眼鏡”先入為主,只會讓彼此產生隔閡。
今年初,連隊定下爭先進的目標後,大家表態很積極,但實際動作卻不多。指導員朱志鵬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我帶頭申考軍事體育訓練特3級。”恰逢旅裡組織軍事體育訓練等級評定,朱志鵬藉此機會向官兵承諾。這個訊息不脛而走,朱志鵬日夜加班迎考的身影也引起熱議。
一個接一個選手被朱志鵬遠遠拋在身後。戰士們看到朱志鵬的拼勁,充滿動力。自那以後,他們以“向指導員看齊”為目標,掀起一股股訓練熱潮,軍事訓練水平大幅提升。
“帶兵人樹好表率、做好自身就是最好的故事。”朱志鵬說。
帶兵人對待問題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談心的效益
如何搞好談心,某旅指導員楊遠華有自己的“法寶”——談心筆記本。
與《談心記錄本》不同,楊遠華手中的筆記本,既沒有時間、地點、談心內容,也沒有談心技巧、談心提綱,只記錄戰士們樁樁件件的“小事”:上等兵梁雄反映飯菜偏辣,下士秦子偉反饋新骨幹自主管理空間較小……每一事項末尾,還標註著“已辦”“待辦”“需協調”等字眼。
“當兵這麼久,我主動想找指導員談心,這是第一次。”中士劉科明說。
翻開楊遠華的談心筆記本,記者仔細一數,今年以來本上記錄了26樁“小事”,連隊已解決其中的18件。
“談心過程靠對話,談心效果看實幹,功夫要下在‘話外’。”在楊遠華看來,解決問題是談心的“下篇文章”,也是談心發揮實效的關鍵。
“解決問題的態度,決定著戰士們對談心工作的態度。”某營教導員李侃說,“如果對戰士們反映的問題僅僅停留在嘴皮上,只會讓戰士們失去信心。”
“帶兵人對待問題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談心的效益。”某旅領導一語中的。
去年10月,上士黃恆忠因家中土地糾紛的事煩惱不已。指導員羅堯發現端倪後細緻瞭解情況。“別擔心,這件事情我來幫你解決!”羅堯幫助黃恆忠起草家庭涉法報告,積極協調旅保衛科發函給地方相關部門幫助解決。
“壓在心頭的石頭沒了,工作幹勁也回來了!”問題解決後,黃恆忠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發現問題並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也是談心需要下在“話外”的另一種功夫。
“要求提了,注意事項也說了,為啥還犯錯?”去年8月,某連二排的狀態一度讓指導員徐曉樂十分擔憂。
透過與二排的戰士們談心瞭解情況和間接調查,徐曉樂發現,嚴禁戰士做的事情,一些骨幹自己卻犯了。原來,問題就出在這種“嚴戰士不嚴自己”的傾向上。
問題不過夜。徐曉樂當即在連務會上對這種現象提出嚴肅批評,並要求在全連監督下嚴抓骨幹作風形象。沒過多久,二排整體建設就有了明顯好轉。
“帶兵人對談心中聽到的意見、發現的問題,要擺出公正嚴肅的態度,拿出具體的整改方案,把矛盾找準、把措施定實,才能真正談出實效、談出凝聚力。”某旅領導說。
當前,官兵自尊心較強,有心事往往藏著掖著,一些潛在的思想問題不容易被察覺。一線帶兵人應學會從戰士的舉手投足中“察言觀色”,透過談心及時發現問題端倪,想兵之所想,解兵之所難,談心才能事半功倍。
去年4月,新兵下連,新疆小夥依米爾江·吾斯曼一開口,磕磕巴巴的普通話就露了怯。
當時,指導員王偉並沒有太在意這件事。不久後,依米爾江卻開始“冒泡”:上教育課總是開小差,幹活也比別人慢半拍……王偉找依米爾江談心時,他總是說“沒事”。
王偉想到一個人——一位同樣來自新疆的軍校同學。於是,他撥通了同學的電話。
“你不知道,我剛入學時,有人模仿我說話結結巴巴的樣子,我真的挺生氣,總覺得大家在嘲笑我。”電話那頭,同學道出了一段往事,“當時學員隊的領導總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卻沒有注意到我的負面情緒……”
聽到這裡,王偉明白了依米爾江的“心事”。怎樣讓他更好地融入集體呢?王偉急忙與同學商量對策。再三考慮後,王偉請同學把自身的經歷寫成一封信寄到連隊。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那天,王偉將信遞給依米爾江。讀完信後,依米爾江的“心病”好了一大半。
沒過多久,大家發現,徒步拉練,扛著連旗跑在最前面的是依米爾江;“強軍故事”主題演講比賽,第一個報名的也是依米爾江……
“戰士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李琦書說:“一個合格的帶兵人,要讓戰士們有‘受了委屈想找你傾訴、取得成績想聽你表揚’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