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過年盛行“黑農村” 全是城裡人的錯?2016.2.28日
過年期間,關於農村最熱的三條新聞,“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媳婦過年不能上桌”,在官方、媒體和網友調查後,均被證實是“虛構之作”。最熱的新聞都是假的,讓人不禁懷疑那些“黑農村”的返鄉文能否反映真實的農村,更有人斷言這是城裡人帶著優越感在俯視農村,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黑農村”的返鄉記被看成是“城裡人”歧視農村人
每逢過年,大量表現農村凋敝,農村落後的返鄉記總是紛至沓來。但與往年不同,今年與農村落後、衰敗有關的三則最熱新聞,先後被證明為假訊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其他色調昏暗的返鄉記也紛紛陷入質疑:道聽途說的故事,信源模糊;沒有真名實姓的主人公,自說自話;個人感悟多過現實描述……沒人證明那些離奇的故事真實發生過。
有人如此總結這些“黑農村”返鄉文:一是作者(很多都是農村走出去的人)帶著優越感俯視故鄉,肆意渲染農村之慘,二是有一些“返鄉文”基本就是打著學術研究、鄉愁的名義在“消費農村”。
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被指“虛構”
這還算是客氣的評價,還有不客氣的“誅心之論”——城裡人欺負農村人沒有話語權,隨意抹黑農村和農民;在大城市泯然眾人的農門學子在批判和醜化故鄉之後,獲得了釋放的快感和成就感……總之,“黑農村”的返鄉文是“城裡人”對農村人的歧視,抹黑農村是病得治,需要矯正的不是農村,而是農門學子自己。
這種分析是否正確,見仁見智,但即使分析成立,也有一點無法解釋——為何這些“黑農村”的返鄉文能夠傳播得如此廣泛呢?
“黑農村”的假新聞廣泛傳播,有其傳播機理,與歧視未必有關
其實,返鄉文眾多,並不只有3篇,是不是故意“黑農村”不能一概而論。3則爆紅網路的假訊息,動機是否都是“故意抹黑農村”,尚無確切說法,但它們能夠廣泛傳播,是因為滿足了“成功”謠言的很多特質。《今日心理學》上的一篇文章曾分析過“成功”謠言的9個條件,3則爆紅的假訊息符合其中至少3條:1、讓我們焦慮和情緒化;2、讓我們驚訝,又照顧我們的既有偏見;3、“當季當令”。
成功的“謠言”總有很多相同的特質,而闢謠不易
我們不妨簡短回顧下:“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是假的,但在討論中,不少網友表示有過相似的遭遇,城鄉差距和“鳳凰男”的窘境,更是很多人的痛點;“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是假的,但農村孝道衰落,農村老人自殺率上升,早已為人熟知;“媳婦不能上飯桌”是假的,但眾多媒體曾有過類似的報道,也有很多人口耳相傳表示聽過或見過類似的故事。
而且必須承認的是,這幾則訊息出來的時候,多數人沒意識到其真實性有什麼問題,只有少數人有這個疑惑。當然,編造故事、魚目混珠令人痛恨,必須譴責,但僅就傳播方面而言,在過年期間這3則假訊息的廣泛流傳並非偶然,這和城裡人是否歧視農村人並沒有什麼關係,和農村人是否有話語權關係同樣不大。
反映農村問題的“返鄉文”引發共鳴,自有其現實基礎
除去被打假的這幾篇外,返鄉文還有很多。近兩年最火的返鄉文,莫過於王磊光博士《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和黃燈教授《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然而在3篇假訊息被打假後,這兩篇文章也開始受到質疑。
有人認為,這兩篇文章都是在展示農村家庭的困頓現狀,揭露農村社會的種種問題,表達對鄉村未來的迷茫,類似基調的返鄉文眾多,這類文章是在“比慘”吸引眼球,因此也有人把這類文章歸為“黑農村”一類。
然而,這類返鄉文能引起共鳴和廣泛傳播,絕不僅僅是因為“慘”。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揭露的農村種種問題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能夠引發人們的共鳴,是文章廣為傳播更重要的原因。以城鄉收入差距為例,儘管國家說要重視農村發展說了好多年,但統計資料依然顯示,目前城鄉居民收入比超3:1,如按可支配收入的統一口徑來計算,城鄉收入差距還要更大。這的確是當下中國的真實寫照。
農村老人養老問題越來越嚴峻
又比如,農村老人因老無所養而自殺,也是很多人已瞭解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專案負責人劉燕舞調研湖北、山東、江蘇、山西、河南、貴州等11個省份的40多個村莊發現,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的地步”。在她看來,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為了擺脫疾病痛苦,然後是情感問題——單就這一個現象,就反映出農村確實存在諸多不容迴避的問題。
所以,豈能因為一些返鄉文是假的、或者一些返鄉文能被套上“俯視故鄉、消費農村”的敘事語境,就能一概否定這些返鄉文所反映的問題呢?我們相信,有很多返鄉文之所以是這種基調,是因為作者真的為農村的一些狀況感到心痛和著急。
個人體驗式的觀察雖可能有失偏頗,但提出的問題仍有意義
對這些返鄉文的另一個質疑在於,這些返鄉文並沒有全面反映農村現狀,農村有問題不假,但成就很多,農村變好是大趨勢,而返鄉文卻都有意的忽略了這一點。
“全面、客觀”地反映農村的問題和成就,當然是好事。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中國之大,區域發展不平衡,讓一個記者或者學者對有8億人口的農村作出準確的定量定性分析,不可能。
而且,按照一些人的邏輯,農村進步是大趨勢,2000年左右的農村狀況比改革開放前肯定要進步。但就在那一年,湖北省監利縣的李昌平上書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竟直陳“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在某些人眼中,這恐怕也算是“沒有全面反映農村現狀”。而實際上,正是在那之後,“三農問題”被全社會所重視,2004-2016年,中央連續14年釋出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檔案。
李昌平當年向朱鎔基直陳“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這類返鄉文和當年的李昌平的陳詞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個人體驗式的觀察也許有誤差,自己和家人的困境並非全村人的困境,但農村留守兒童、農村養老、農村汙染在中國農村早已存在。返鄉文的廣泛傳播說明人們更重視這些農村問題了,只有先重視了,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要求“必須全面看待農村問題”,恐怕不是什麼好事
在中國,有一個無敵句式,那就是你要辯證的看問題、全面的看問題。有評論者就指出,“回鄉寥寥數日的觀察,註定只是對鄉村的驚鴻一瞥,其所記錄的也只是鄉村的皮毛和側影。過度聚焦於消極和不足,難免有失偏頗,絕不應漠視鄉村的積極和改變。”
不過“全面”看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到底要在家鄉待多久才算對農村有全面的瞭解?這個標準又要誰來定呢?想表達城鄉差距的時候,需要提幾分農村在進步呢?想說明農村凋敝的時候,是否需要硬性規定考察了幾個村莊、幾個縣才能開口呢?而寫出“全面看待農村”的文章之後,會不會有人來看呢?這些都是疑問。
事實上,在這個快速城鎮化遠未完結、很多地方忙於“趕農民上樓”的年代,農村變化之大、變化之快,產生的各種新問題、新現象,大有可能是超出城市人的想象的。這個歷史程序仍在進行之中,若不能解決農村的各種新老問題,會對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城鎮化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應該提倡更多視角的還鄉記,以促進人們瞭解農村的現狀,當然前提是真實的。相關部門、學術機構以及媒體,也有責任去了解並傳播農村的真現狀、真問題,多一些真報道、真研究。結語中國農村仍有六七億人口,分佈廣袤,依然有很多問題,有些問題甚至很大。有幾篇編造的假新聞,不代表對農村的各種觀察都是錯的。在觀察農村這個問題上,應該依然鼓勵更多的關注,鼓勵更多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