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愁老到享老 清源“三佳”養老模式打造銀齡港灣

來源:人民網

一個智慧養老平臺,讓老人體驗科技帶來的安全感;物業變老人“管家”,老人隨時隨地可以享受便捷服務;低齡幫高齡,志願護老“點亮”晚年生活……今年來,大興區清源街道透過“智慧+”“物業+”“志願+”服務,為老人打造“三佳”護老模式。

從愁老到享老 清源“三佳”養老模式打造銀齡港灣

一處大屏,動態展示著清源養老“地圖”——各社群老齡化情況、養老組織動態、市場服務商情況、三類老人情況,盡收眼底。這裡是清源街道養老指揮中心的一幕,透過彙集轄區1個養老機構、7個養老驛站、26個公益組織、14個服務商動態資訊,打通資料、整合資源,精準鎖定老人需求,高效提供服務,從而實現“老年群體全覆蓋、政府監管全統籌、養老服務全方位、健康流程全管理”的“四全”助老格局。

在清源街道各養老機構,243個攝像頭組成的人工智慧看護系統,可自動識別老人異常行為,第一時間自動報警,資訊實時彙總至街道養老指揮中心。中心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遇到突發異常,及時聯絡線下工作人員。同時,對於居家老人,中心透過提供智慧穿戴裝置,及時掌握老人體徵,實現突發情況快速響應。

掛號、訂餐、找家政、找維修……一通電話,服務隨叫隨到。對於清源老人,撥打“81212888”這條熱線,即可獲得諮詢、助餐、掛號、緊急上門等居家全流程服務。這背後,是清源街道多方資源整合的成果。基於老人需求,街道引入了14家為老服務商,建立使用反饋評價機制、服務商准入準出機制,確保服務閉環完善,讓老人從“愁老”變為“享老”。

從愁老到享老 清源“三佳”養老模式打造銀齡港灣

棗園小區總人口約1.3萬,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數的14%,是典型的老齡小區。如何讓這所老小區變成更適合老人居住的“暖小區”呢?

去年來,結合老舊小區有機更新工作,街道引入願景集團,共同研究推進“物業+養老”綜合服務模式,在硬體和服務上進行“適老改造”。2020年棗園社群將廢舊的配電室改造成社群養老驛站,為社群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六類基本服務專案。在現有基礎服務上“物業+”養老模式將延展助潔、助浴、助醫、助行、代辦、康復護理、法律諮詢等服務。

此外,物業還將針對小區內高齡、重症等老人進行定製化的居家適老化設施選單,老人可根據家庭情況,選擇想要加裝的改造設施,讓老人更樂居。

在“物業+”模式下,街道起到的是“智慧大腦”的作用,將智慧養老中心作為排程室,創新“居民下單、街道派單、物業接單”的養老模式,讓轄區老人享受更便利、更到位的養老服務。近期,就有老人對這個模式豎起了大拇指。

“現在自來水越來越涼,手一接觸,關節就要疼好幾天”,家住濱河西里南區社群的趙阿姨因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一點兒涼水都不能碰。於是她想買兩個熱水寶安裝在家中,以便能夠用上熱水。可是當熱水寶送來的時候,她傻了眼。由於疏忽,趙阿姨沒有注意到廠家不提供安裝服務,這可怎麼辦?

智慧養老平臺工作人員在回訪過程中瞭解到趙阿姨的需求,立刻聯絡濱河西里南區的物業。儘管這不在物業的服務範圍內,但物業經理親自上門為趙阿姨安裝熱水寶。物業成老人居家“管家”,像這樣的例子清源不勝列舉。

此外,清源街道實施“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愛心迴圈的”雙迴圈志願模式,以公益回饋的方式激發志願者積極性,實現公益雙迴圈。透過多項舉措,在清源培養了二十多支助老隊伍,涵蓋千餘志願者。(劉睿韜)

(責編:鮑聰穎、高星)

本文來自【人民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來源: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1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愁老到享老 清源“三佳”養老模式打造銀齡港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