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6日,英國倫敦,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離開唐寧街10號前往議院。當日,英國政府公佈自冷戰以來最全面的“安全、國防、發展和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競爭時代中的全球英國》。視覺中國供圖
後“脫歐”時代的英國正式宣示其外交、國防與安全的全球佈局。當地時間3月16日,英國首相約翰遜正式將一份題為《競爭時代中的全球英國》的報告提交給議會下院。路透社報道稱,這份報告是冷戰結束後“對英國外交和防務政策最大最全的一次評估”。英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彼得·裡克茲形容說,報告“是一份可以說明英國將在全球扮演什麼角色的權威檔案”。英國首相約翰遜則表示,“英國今後將會把外交工作放在國家發展的首位”,英國將成為“民主、主權的燈塔”和“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在這份長達114頁的報告中,英國政府從科學與技術、未來開放的國際秩序、國防與安全、構建國內韌性4個方面展望和設定了英國結束“脫歐”過渡期會如何與世界“相處”。報告涉及的重點內容包括:英國外交政策重點將向印太地區傾斜、視俄羅斯為“最嚴重的直接威脅”,以及大幅擴充核武庫等內容。據英國政府官方釋出的新聞宣告,該報告把握英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方針有三大基本原則:處理與美國重要關係、保護英國民眾免受恐怖主義和嚴重的有組織犯罪的侵害,以及在國際發展方面發揮領導作用。
計劃增加核武器庫儲備,是這份報告中最具爭議性的內容之一。儘管約翰遜稱“全球化英國”的目的不是在世界舞臺上大張旗鼓或持進攻態度,但這份報告卻明確計劃將英國“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的可用彈頭數量從現存的180枚增加到260枚,增幅超過40%。這一舉動標誌著英國首次改變自冷戰後即奉行的核不擴散政策,同時也是英國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其他190個成員國的一次嚴重違約。此外,英國還計劃在2030年前保留四艘配備“三叉戟”導彈的前衛級核潛艇,這是英國當前唯一的核武器系統。
對此,英國政府在報告中給出的解釋是,“出於應對全球安全威脅的考慮,英國有必要保證核威懾能力”。但有非營利反戰組織提出,英國政府取消對核彈頭的限制,“是蓄意升級核軍備競賽和對和平的威脅”。《衛報》則評論說,雖然報告沒有明確提到英國增加核武器庫的具體針對物件,但“約翰遜心裡想著的應該是俄羅斯和中國兩個核大國”。實際上,報告已經明確表示,在與俄羅斯關係改善之前,英國將積極遏制和防禦來自俄羅斯的全方位威脅。就此,英國民間組織核資訊服務局局長大衛·卡倫指出,“這是極大的外交挑釁行為”。
透過這份報告,英國已經明確其外交政策的兩大重點。一方面,重申英美關係是英國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另一方面,英國將加強其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報告稱,印太地區正在成為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並強調“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在該地區的長期部署計劃,且“很有可能進入南海地區”;英國也會盡快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在報告之外,約翰遜16日確認將於4月訪問印度,作為他在英國“脫歐”後的首個重大出訪行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陳東曉在近日的一場線下活動中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如今的英國政府希望在其內政和外交上尋求轉變,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它不希望再綁在歐洲列車上,而要轉向於服務其國內執政基礎。與此同時,後“脫歐”時代的英國對美國的依賴一定會更強,在美國關心的一些話題上,英國一定會更加積極地表態。
但是,向“印太”傾斜在英國國內引發了一些質疑。英國《金融時報》認為,英國沒有認識到自己和美國的不平等。英國在印太地區的整體力量相對不足,而且地理位置遙遠。英國雖然已經離開歐盟,但並沒有離開歐洲。英國以“脫歐”為背景設定這份報告,卻在“歐洲鄰國和盟友”部分只是承諾尋找與歐盟合作的新方法。《衛報》也指出,“報告寫得好像歐盟根本不存在一樣”,英國尋求新的夥伴關係可以是“補充”,但不是“代替”。即使英國最終加入了CPTPP,“千里之外的國家也不太可能完全彌補英國與歐盟貿易的崩潰”。
澳大利亞國家大學所屬國家安全大學校長羅裡·梅德卡爾夫曾在《印度-太平洋帝國》一書中認為,“印度-太平洋是一種號召,是稀釋和吸收中國力量的程式碼”。英國調整其外交政策意在與中國搞戰略平衡的目的,也在這份報告中有所顯現。報告總共提及中國27次,既戴著有色眼鏡潛在批評中國的體制和“人權狀況”,也認為“中國對英國的經濟安全構成巨大的國家層面的威脅”。不過,約翰遜同時卻說,那些贊成“與中國展開新冷戰”的人錯了,不應對中國採取“冷戰思維”。曾擔任英國皇家海軍第一海務大臣和海軍參謀長的艾倫·韋斯特說:“中國也是增長最快的經濟區域,對新全球化的英國至關重要。”約翰遜首相的弟弟、前大學部長喬·約翰遜也認為,與中國“脫鉤”將是一種經濟上的瘋狂,也會對“全球化英國”概念造成難以想象的破壞,“在全球南部有許多國家與中國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如果我們不與中國和其他所有與之相關的國家接觸,就不會有一個全球化的英國。”《悉尼先驅晨報》評論稱,英國一隻眼盯著中國“威脅”,另一隻眼卻盯著與中國的貿易合作。部分英媒直接批評約翰遜政府在對華和印太地區戰略上“不夠明晰”,“在平衡遠東投資和安全議題上是失敗的”。
英國政府自信地寫下“離開歐盟,英國開始了我們歷史的新篇章”。然而,報告一經發布,即因其內容“激進”“言行不一”甚至“不合時宜”而招致各方廣泛批評。英國《衛報》16日發表社論稱,這份政策檔案本質上是對中國崛起、現有全球秩序衰落和英國“脫歐”這三大轉變的回應,但處理前兩個問題無法成為解決第三個問題的辦法。第三個問題是英國自己造成的創傷,目前看,政府似乎決心要加深這種創傷。因此,這份綜合評估是英國對21世紀挑戰的一種“想象式”回應。
結合英國近來在一系列事務上對中國的歪曲和打壓,英國顯然仍希望延續其政經分離的“雙軌外交”路線。陳東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一系列事實已經證明,若想搞經濟和政治“兩張臉”的外交政策,沒有一點勝算的可能性。
本報北京3月1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