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沒有出門計劃,趁著假期,折騰下吧
這輛紫色的P18也有些年頭了,陪我環過青海湖,到過喀納斯,感情深啊。是該來個舊貌換新顏了
首先,這臺P18在購車就經做了小的改動,輪組換成了久裕041.042+太陽圈+DT輻條的自編輪組,指撥是禧瑪諾Alivio,坐墊是之前美利達Duke Pro上拆下來的San Marco坐墊,目前騎行總里程大約15000km左右,內胎補過三次,光頭外胎已經開裂。
這次改裝計劃除了車架和前叉,其餘一律換掉,改22速,不最求輕量化,車架紫色,整體配色黑色和碳纖為主,紅色點綴
車架資料:前後開檔74/130mm,五通68mm,前叉螺孔24mm,坐管口徑33.9mm
即便我是信心滿滿,準備充分,但整個改裝過程任然是Bug不斷,各種坑爹。。。
先從最簡單的入手:頭管,把橫,坐管,坐墊Litepro碳纖把橫+碳纖坐管,prologo鈦弓坐墊,基本沒有太多猶豫頭管首先考慮的是3D一體鍛造頭管,以為原裝的24mm螺絲直接用沒有問題,結果到手一看,前叉不夠長,螺絲固定太短 沒辦法,換了風行一體頭管37cm,完美相容
接著是變速系統認定的是22速,首先在R7000和R8000之間猶豫,考慮成本和價效比還是選擇了R7000
牙盤一上,問題來了,我選擇的是最常見的50/34T的壓縮盤,結果離前撥太遠,根本沒法撥,原廠固定座太高了,網上一查,好多這個問題,鋸呀,磨呀的啥都有 ,沒辦法,換了Litepro中空一體牙盤50/39T,剛性重量也都不錯,我這種大眾騎行沒問題的啦
中軸弄的紅色的培林中軸,五通68mm規格的,墊片搭配太麻煩,我至少拆裝中軸七八次,不加墊片,一體牙盤長度與曲柄連線最合適,但是牙盤太靠內側,前撥怎麼調都不行,又是坑底的原廠固定座,太靠外了,最後右側加兩個墊片,左側不用墊片,尋找到平衡
選擇指撥的時候太天真了,之前Alivio指撥配Tigra後撥,以為禧瑪諾山地指撥是可以相容公路後撥的,於是搞了套XT指撥,坑爹的,拉線比完全不是一回事,沒有辦法只有換了,11速唯一的選擇,平把公路的指撥,RS700,不得不說非常輕,比XT輕,手感非常好
關於前撥的下拉導輪,弄了個做工精細,看起來還高大上的導輪,結果輪大了點,不如原本的好用,而且還重一點,於是把原廠的洗乾淨,繼續用吧
終於,變速算是解決了
剎車系統
我理想的是XT平推,然而,在這個碟剎的時代,這個古董實在難找,關鍵是價格
最後退二求其次,SD7+FR7,價廉物美,效果出色
變速剎車線管
我還算是比較在乎細節的吧,選擇了佳威的線管,顏色是編織碳的,與幾個碳纖維的元件還是比較搭的
長度上,變速線管沒有問題,有多餘的,剎車線管一套是2700mm,略有勉強,但是任然夠用了
線帽和管帽我適當用了紅色的點綴配色,剎車引導管我換成了紅色的可微調的,挺好用的
輪組,內外胎
其實我對之前的輪組是挺滿意的,但是塔基不支援11速,沒有辦法,坑爹的11速呀
我選擇了還算比較火的米諾X60,新款是X80,改動不大,價格還高,沒必要,這個輪組重量和強度也算合適,74/130開檔,406的,遺憾是沒有紅色花鼓的
外胎我在米其林和世文馬拉松之間猶豫過,後來看到米其林不支援米諾,那就沒啥好猶豫的啦,就世文馬拉松20*1.5的,之前用的光頭胎,這次選擇了1.5的,主要是考慮到路上溼滑的時候還是穩點
其它細節
海綿把套很普通,沒啥
腳踏主要是不要太重,培林的就好,顏色黑色點綴紅色
碼錶弄了個行者小G+,可接外設,價廉物美吧
碳纖水壺架,脈動完美,龍夫山泉不適合,另外唯獨的兩個鈦螺絲用在了水壺架上,主要是原來的螺絲鏽了
弄好了以後去試了試車,比較輕巧吧,完美支援22速,除了大盤大飛,小盤小飛略有點蹭,其餘變速完美,我不太在意重量,感覺上應10Kg左右吧,下次稱一下,最後總結幾點感受:
1、22速肯定是沒必要的,純粹折騰,平路基本大盤也就足夠了
2、摺疊的超控感比不上公路,跟不談山地了,勝在小巧吧,能裝後備箱,很多地方能上地鐵
3、改車很大程度上只是愛好和情懷,買個新車其實更省錢省事
4、最後,希望多交一些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希望能夠與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