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菈媽
一大早,好友就跟我吐槽,說4歲的女兒昨天第一天分房睡,可沒想到徹夜未眠的居然是她老公:
「半夜她哭醒怎麼辦?會不會害怕?」
「你確定4歲就要開始分房睡嗎?」
結果,女兒睡到半夜果然哭醒了,死活要回大床睡,還哀怨地問:「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好友心疼得要命,不知該如何是好。
她一面要忍受孩子的哭哭啼啼,另一面還要忍受老公的埋怨,心裡攢了一肚子的委屈:「不是都說5歲以前,一定要讓孩子獨立睡覺,不然可能會影響獨立性和心理健康嗎?我錯了嗎?」
自從有了孩子,「怎麼睡」就成了許多父母糾結的難題。
有人說,三歲四歲不分房,五歲六歲悔斷腸;
有人說,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趁早,越早分房睡越好;
也有人說,越晚分房睡,孩子的安全感越足。
分床、分房睡的時間,也是眾說紛紜,5個月、3歲、4歲、5歲……不一而足。
可是,捫心自問,分房睡你和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因為,一刀切式的強硬,很可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前不久,鄰居「訓練」3歲多的孩子開始分房睡。
結果整整一個星期,孩子每天晚上都要上演「難捨難分」的戲碼,不是抱著她的脖子不讓她走,就是撕心裂肺地乾嚎。
即便是好不容易睡著了,也會在半夜哭醒,還得進行下一輪的安撫。
以至於,每天早上,她都要頂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去上班,崩潰至極,最後不得不放棄。
分房睡,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似乎都有不愉快的經歷。
有位網友發帖說,孩子4歲生日那天,他們給孩子進行了一個隆重的「獨立」儀式,告訴孩子,他長大了,要一個人睡覺了。
孩子似懂非懂地抱著被子去了自己的房間,可是,沒一會兒他就跑過來說房間裡有蟲子,他害怕;一會兒又說他最喜歡的玩具不見了,讓媽媽幫他找。
三番五次下來,她看穿了孩子的小把戲,假裝生氣地說:「趕緊回去睡覺,不然要打你的屁股了。」
之後,孩子沒了動靜。可當她過了一會兒悄悄推開孩子的房門時,發現孩子抱著枕頭和被子,蜷縮在床的角落裡,臉上還掛著淚珠。
那一刻,她既心酸又糾結。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容易被各種焦慮裹挾: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就要分房睡,再晚就遲了」;
「3歲的孩子就有了性別意識,越早分越好,不然會影響他們的成長。」
……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美國有一個關於親子共眠的長期跟蹤調研,他們對200多個家庭的孩子,分別在6歲和18歲的時候,進行了認知、性格和行為等方面的評估。
結果顯示,不管是5個月、3歲,還是5歲以後分房睡的孩子,都沒有出現因親子共眠而導致的問題。
而著名的兒童睡眠研究專家James J. McKenna,也曾回應:「沒有任何研究,證明親子共眠有負面的影響,除非它是有心理問題的家庭關係的一部分。」
不要再把沒有準備好的孩子,往外推了。那個哭著鬧著不想分房睡的孩子,在獨自面對黑暗和害怕的時候,該有多無助呀!
育兒本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不同,沒必要為了一個所謂的「標準」,就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
對於孩子來說,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強硬的分離,只會讓他們更加恐懼和焦慮。
所以,即便是想要分房睡,也要一步一步慢慢來。
閨蜜說,她女兒到了7歲還不願意自己睡。雖然他們一直都在想方設法地引導,但孩子就是軟硬不吃。
去年,孩子8歲生日,閨蜜為女兒慶祝完生日之後,感慨地對她說:「媽媽6歲的時候,有一天,自己決定要一個人睡,就這樣抱著被子去睡了。」
「真的嗎?」女兒聽完後想了想。
「那我決定,後天開始自己睡。」
原本,閨蜜並沒有把孩子說的話當真。可沒想到,到了那天,她果然抱著小枕頭和被子,去了自己的房間睡覺。
就這樣,這一天很突然地就到來了。以至於她既驚訝又不捨:「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難捨難分,反倒是我有些失落。」
其實,就連馬伊琍也曾吐槽過:「現在的我,還會期待女兒偶爾有一天會說‘媽媽,我想跟你睡’。」
可見,只要孩子準備好了,遲早都會踏出分離的這一步。所以,我們又何必急在一時呢?
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3歲、5歲的時候,從容應付床底和心裡的「小怪物」的。這個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可以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恰恰是在為他們積攢勇氣和力量,為下一步的獨立做準備。
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不同,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晚。在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我們不妨放下焦慮、順其自然。
而當孩子準備好分房睡之後,我們只需要坦然地放手。
雖然幾歲分房睡,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我們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幫助,讓他們能夠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潛移默化地為孩子「打預防針」
用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為他們提前灌輸獨立入睡的思想,比如:講繪本、看動畫片就非常不錯。
「你看,佩奇每天跟爸爸媽媽說完晚安之後,都是自己爬上床一個人睡。」
於是,我女兒從小就很羨慕佩奇和弟弟能一起睡上下床,也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至於怕黑,是小孩子的「通病」,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繪本,來打敗他們心底的「小怪物」。
繪本《黑暗》,就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克服怕黑的心理過程。
一個叫拉茲羅的小男孩住在一個大房子裡,每當夜幕降臨他就開始害怕嘎嘎響的屋頂、冰涼的窗戶,還有永遠黑漆漆的地下室……
有一天,他屋子裡的燈泡壞了,他害怕極了。可是,黑暗卻引導他走進地下室,並且打開了一個抽屜,那裡赫然放著一個明亮的燈泡。
原來,黑暗並沒有那麼可怕,拉茲羅一下子就釋懷了。
當孩子的心被光明照亮時,就再也不會害怕了。
讓孩子參與,一起打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國外一位母親,因為兒子喜歡蝙蝠俠,就特意把他的臥室加入了許多蝙蝠俠的元素,給了孩子一個大大的驚喜。
想必孩子睡在這樣的房間裡,連夢都能香甜許多。
邀請孩子一起裝扮自己的房間,無疑是件快樂的事,同時也有助於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比如:
一起設計床、書桌等傢俱的擺放;
挑選孩子喜歡的床單、被套;
在床上擺放一些他們最喜歡的玩偶;
如果孩子怕黑,記得給他放置一個小夜燈;
……
熟悉而溫暖的氛圍,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自己一個人睡。
不焦慮、不教條,允許孩子反覆
我兒子是從分床睡過渡到分房睡的,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有些害怕。
於是,我每天都會在睡前和他一起親子閱讀,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告訴他,不管什麼時候,只要他害怕都可以叫我:
「媽媽的耳朵可靈了,不管多晚,我都能聽到你的聲音。」
他半信半疑地接受了,在試過幾次都得到了我及時回應之後,他就坦然接受了。
可見,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用語言和肢體給予他們溫暖和鼓勵,就能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
當孩子做噩夢、出現反覆要追著媽媽睡的時候,也不要強行制止。及時安撫,順應孩子成長的規律,等他們積攢了足夠的勇氣,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弗洛伊德曾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就像小鳥,終有一天會展翅飛翔一樣,孩子終有一天,也會迫切地想去追尋自己的天空。
但在那之前,我們只要給孩子滿滿的愛,靜待花開就好。
作者:菈媽,自由撰稿人,熱愛生活和文字、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願用一生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二寶媽。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