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日甲午海戰前十年,清帝國的南洋艦隊福建船政水師,被法國人打得幾乎全軍覆沒。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 8月23日下午,福州城郊外的馬江江面上,法國艦隊向駐守馬尾的福建船政水師發動突襲。在技不如人的情況下,法國水兵覺得跟平時的打靶演習沒什麼區別。這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中國軍艦11艘參戰,9艘被擊沉2艘重傷,七百餘官兵殉國。
戰前不甚關注、戰後嚐到苦頭的清政府,痛定思痛之後喊出了“大治水師為主”的響亮口號。由於負責臺灣澎湖一線海防的福建水師損失慘重,清政府責成李鴻章購買艦隻。李鴻章建議買六艘,清政府同意買四艘。
因為李鴻章那時正和英國人交惡,本來原計劃四艘都從德國人那裡買,但經過朝中親英派大臣的一番博弈,變成了兩艘從德國訂兩艘從英國買。德國人提出的艦隻設計方案,並非之前計劃的如“濟遠”級一樣的穹甲巡洋艦,而是當時世界上最前衛的——裝甲巡洋艦。
跟穹甲巡洋艦比,裝甲巡洋艦雖然成本更高、航速不快,卻具有超強的戰場生存能力。所謂我中你十炮沒關係,你中我一炮就送命的型別。這也是德國第一次設計製造裝甲巡洋艦,有花中國人的錢做實驗的性質在內。然而清政府經過調查,最終認同了這種設計方案,於是大清水師就即將擁有第一艘全新的裝甲巡洋艦,後來李鴻章給它命名為“經遠”號。
經遠號的司令塔設計與以往的軍艦不同。以往司令塔的觀察窗類似碉堡槍眼,開口很小,雖然防護效果好但視野卻很差。經遠號則反其道而行之,頂蓋和塔壁之間留出相當高度的空隙,這樣視野就好多了——但防護性卻留下了隱患,有可能彈片會飛進來。
設計師樂觀地覺得,這一點小隱患不算什麼。1887年初,鄧世昌、林永升等400餘名水師官兵前往德國,將經遠號和另一艘來遠號接回萬里之外的中國。同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清政府改變了經遠號原派駐福建沿海的想法,將其編入北洋水師,管帶(艦長)為林永升。
此時的北洋水師,海軍實力居世界第9位,超過美國和日本。
2
1891年夏,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定遠、經遠等六艘艦艇訪問日本,在橫濱停留了兩個星期。日本海軍軍官觀察艦隻發現:大炮沒有擦拭乾淨,而且像洗衣店一樣晾曬衣服。從大炮的狀態,可見艦隊的戰鬥力。
而北洋海軍也在觀察日本人。劉步蟾報告丁汝昌,說日本海軍實力正迅速提高,北洋海軍添船加炮已刻不容緩。
日本海軍實力提高是有原因的。早在1855年,當德川幕府被迫與美國簽訂通商條約時,日本改革派思想家吉田松陰就表示:一旦有了軍艦大炮,就要征服朝鮮、佔領中國、君臨印度。發展強大的海軍,就此成為日本高層的核心理念。
1887年經遠號回國時,日本天皇下令從內庫撥款三十萬元,作為海防補助費。次年,日本提出第七次海軍擴充套件方案。1890年提出第八次擴張案之時,日本已經購買了世界上當時航速最快的巡洋艦“吉野”號。由於中國軍艦購買較早、日本軍艦艦齡更短,設計製造時吸收了當時科技的最新成果,在許多效能上都超過中國軍艦。
當日本海軍厲兵秣馬之時,清政府卻在洋務中興的美夢中微醺。丁汝昌要求加強武備的報告交上去,不久就有了迴音:朝廷已經同意戶部意見,停購外洋船炮軍火兩年。於是兩年中,日本海軍磨刀霍霍,北洋海軍卻在原地踏步。
轉眼就到了1894年,將迎來六十大壽的慈禧志得意滿,覺得不好好過個生日,對不起為國為民的自己。帝都從紫禁城到頤和園,各處均已修繕一新。光是從紫禁城到頤和園的道路兩旁,搭建的龍棚、戲臺、牌樓和經棚,就耗銀240萬兩。而北洋海軍打報告,打算給定遠經遠等艦隻增加快射炮,共需要61萬兩銀子——上面卻說拿不出這麼多錢。
一方臥薪嚐膽,一方歌舞昇平。清政府對即將到來的中日大戰,完全沒有一點點思想準備。
1894年7月,日軍在朝鮮已經虎視眈眈,早就準備借朝鮮動盪之際挑起戰爭。而此時的李鴻章揣摩上意,知道慈禧絕不願意在自己的六十大壽這年輕動刀兵,所以正透過外交途徑全力避免戰爭。他自己心裡也清楚:以目前的北洋水師跟日本海軍對戰,哪有必勝的把握。
此時經遠號的二副陳京瑩給父親寫信,談他對局勢發展的看法:
“以兒愚見,陸戰中國可操八成必勝之權,蓋中國兵多且陸路能通,可陸續救濟;但海戰只操三成之權,蓋日本戰艦較多,中國只有北洋數艦可供海戰,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無操練,且船如玻璃也。”
陳京瑩只是中級軍官,對外交和政治了解有限,他轉述的是當時軍中的傳言。說海戰只有三成把握,是北洋海軍自己在戰前對彼此實力估計作出的基本共識。他最後對父親表示,我們都想到了十年前福建馬江的前車之鑑,都不樂觀。但如今反正已經無可退避,只有準備一死而已。
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向對方正式宣戰。9月17日中午,北洋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了有備而來的日本海軍。中日甲午海戰,就此拉開帷幕。
3
在迎戰的十艘北洋軍艦中,經遠號和來遠號為第三小隊,前後錯開呈梯隊狀,衝向迎面而來的12艘日本軍艦。
北洋旗艦定遠號打響了第一炮,但可惜炮的後坐力太大,使得脆弱失修的艦橋當場被震坍,艦隊總指揮丁汝昌跌落負傷,而他又沒有明確誰是自己的代理指揮。所以在發出第一炮之後,北洋艦隊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統一指揮,不得已只有各自為戰。
經遠號和定遠號一起,集中火力進攻日本的二等鐵甲艦“比睿”號。在炮火攻擊的同時,經遠號上大批水兵已手持毛瑟槍和佩刀在甲板集結,準備越艦俘虜這艘已被重創的軍艦。但比睿號垂死掙扎,5分鐘內3門機關炮發射1500枚炮彈,經遠號最終未能靠近。在比睿號逃離、經遠號追擊的過程中,經遠號曾發射了2枚魚雷,這也是中國海軍史上首次將魚雷應用於實戰。但天不佑我,兩枚魚雷在距比睿號7米的地方錯過。
雙方相互炮擊兩小時之後,因為北洋海軍彈藥儲備不足,大口徑火炮的威力漸弱。而日本卻憑藉火炮數量和射速的優勢,漸漸佔據上風。在鄧世昌的“致遠”號撞擊日方“吉野”號未果終於首先爆炸沉沒之後,濟遠號和廣甲號首先逃離戰場,而負彈累累的經遠號也且戰且退。日本艦隊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艘艦艇,首先集中火力攻擊經遠號。
在司令塔內沉著應戰的林永升,“發炮以攻敵,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條”。但不幸的是一塊彈片穿過司令塔的空隙擊中了他,林永升當場殉國。設計師之前留下的一處小隱患,終於變成了致命的大麻煩。
大副陳榮接替林永升指揮,但經遠號已經千瘡百孔,艦體左傾。下午17:29分,在經歷五個小時的海戰之後,第一次參戰的經遠號最終沉沒,艦上260名官兵僅16人獲救。大副陳榮、二副陳京瑩均以身殉國。
黃海一戰,北洋水師致遠、經遠兩艘主力艦被擊沉,定遠、鎮遠遭遇重創。而日本艦隻全部安全返回基地,雖然受傷,但卻沒有一艘被擊沉。
4
這一戰,決定了中日兩國今後一百年的命運。清政府先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賠償日本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年財政收入的數十倍。日本拿了這筆錢,繼續往航空母艦的方向努力去了;而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到此宣告一敗塗地。
又過了四十年,日本全面侵華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差距超過了甲午戰爭之時。面對日本人的輕型坦克,中國軍人只能用身綁手榴彈的方式去阻擋。日本終於遭到核彈攻擊,否則不知道侵華日軍究竟還要多久才能退出中國。
經遠號沉沒一百二十年後的2014年,其殘骸在大連老人石海域被發現,跟著水下照片首次公佈。今年9月15日,考古隊員在水下發現了懸掛於艦舷外壁的木質髹金“經遠”艦名字牌,清理出了子彈、炮彈等武器和工具。
這艘在水下沉沒一百二十多年的經遠號,重見天日的同時又重新拋給國人一個苦思百年的問題:為什麼這決定百年國運的一戰,竟然是起步更晚的日本贏了?
參考:陳悅《北洋海軍艦船志》;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