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排放無汙染、氫燃料電池驅動、加註氫燃料一次可行駛一天……一段時間以來,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市民的“新寵”。
“坐上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感覺車輛執行平穩,行駛時基本沒有振動和噪音,乘坐體驗很不錯。”市民張偉說。
氫燃料公交車上路
記者瞭解到,首批投入試執行的2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是由烏海金財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採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從烏海海易通銀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購買的。該車車長10.45米、高3.34米、寬2.5米,額定載客人數23人,搭載50千瓦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儲氫系統搭載單瓶容量為140升的8個氫氣瓶,最大氫氣充裝量26.5公斤,續航里程可達400公里。其工作原理是透過氫氣和氧氣的反應產生電,以電驅動汽車行駛,整個過程只產生電與水,達到了零排放標準。
烏海金財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世卜告訴記者,目前這些車輛還屬於測試階段,在此基礎上計劃再投入3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由於這種公交車的效能與當地氣候條件、海拔等因素有關,所以我們要等它們行駛一定里程,採集到足夠的資料後,對其進行適當調整,之後才能批次上路”。
據介紹,為了滿足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臨時加氫需求,烏海金財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與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內蒙古烏海化工有限公司在海勃灣區合作建設了撬裝式加氫站。該加氫站氫氣加註量為500公斤/天,加註壓力為35兆帕。
加氫站陸續建成
記者瞭解到,烏海市境內資源富集,素以“烏金之海”著稱。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焦化工和氯鹼化工生產基地,烏海每年工業副產氫約80億立方米,發展氫能源產業條件優越,前景廣闊。與其他制氫方式相比,氯鹼制氫具有純度高、成本低的特點,是公認的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最佳氫源。
內蒙古烏海化工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致力於發展氯鹼產業的大型塑膠化工原料製造企業。“我們是一家始建於1952年的企業,對工業副產氫並不陌生,以前利用得不夠充分,多餘的氫氣就排掉了。2013年我們開始深入研究氫氣應用,2016年成立鴻達氫能研究院。2019年初獲得8個加氫站的立項批文,當年5月於海南區海化工業園區建成了內蒙古第一座日加註能力為600公斤、可提供22兆帕、35兆帕、70兆帕三種壓力等級加註的加氫站。”內蒙古烏海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紅飛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氫氣年產能1萬噸左右,“現階段氫氣價格是35元/公斤,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已經吸引了不少來自陝西、山西、寧夏等地的使用者。”
當記者來到位於海南區海化工業園區的加氫站時,兩輛長管拖車正在進行加氫操作,加完後它們將前往海勃灣區的撬裝式加氫站,為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提供氫氣。這些氫氣來源正是加氫站背後的氯鹼工廠,廠裡的工業副產氫透過管道運到加氫站,經過純化和壓縮可達到99.999%的純度,並用於充裝。
“這是我們建設的第一個加氫站,也是子母站。海勃灣區的撬裝式加氫站是第二座,也已投入使用。目前第三個加氫站選址已經完成,準備近期開工。”王紅飛指著加氫站旁邊的一座廠房告訴記者,這是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航空航天101技術研究所合作建設的液氫生產工廠,已於去年4月份投產。公司將在此基礎上建設5萬噸氫能源專案(年產3萬噸液氫及2萬噸氣態氫)。該專案將作為烏海市發展氫能產業的示範工程,吸引氫能產業鏈企業前來建設氫能產業專案,“目前5萬噸氫能源專案已經完成可研、環評等工作,正在辦理土地手續,即將開工”,王紅飛說。
據瞭解,2019年烏海市啟動氫經濟示範城市建設,已相繼出臺了《烏海市關於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2019―2022)》《烏海市加氫站管理辦法(試行)(2019―2022)》《烏海市氫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補貼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試行)(2019―2022)》等政策檔案,編制印發了《烏海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助力烏海氫能產業加速發展。
氫能產業大有可為
烏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鄭勝利告訴記者,烏海市發展氫能產業不僅具有資源優勢和價格優勢,而且下游應用市場十分廣闊,“目前,烏海市煤礦過載運輸車輛、礦山特種車輛合計近7萬輛,周邊同類車輛近1萬輛,總計達8萬輛。與柴油貨車相比,氫燃料電池重型卡車能達到零排放標準,燃料費用低60%左右,在節能減排、執行成本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鄭勝利介紹,除了氫能汽車,氫氣鍊鐵、氫氣化工等領域也大有可為,“目前位於海勃灣區的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氫基熔融還原法高純鑄造生鐵專案已進入投料試執行階段。該專案中氫基代替原來的碳基,不僅可以提高生鐵的品質,還能有效減少碳排放。此外,烏海海易通銀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產業基地等專案也進展順利。當下,還有不少國內外企業前來烏海開展合作洽談”。
不過,鄭勝利也表示,由於發展時間較短,目前烏海市氫能產業還存在產業鏈基礎薄弱、產業龍頭企業急待培育、試點示範應用與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下一步,我們要充分發揮煤焦化工、氯鹼化工‘兩大基地’的產業優勢,進一步完善氫能產業鏈佈局,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同時大力發展相關產業,尤其是發展氫能燃料電池汽車、氫能使用標準化檢測中心、車用壓縮氫氣電池重卡、液氫產業等重點基礎產業,積極開展制氫、純化、儲運、加註等方面的示範運營,不斷探索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儘快形成氫能產業叢集,推動烏海煤焦化工、氯鹼化工產業綠色清潔迴圈可持續發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餘 健)